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復雜動態系統理論對教育改革的啟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探討了復雜動態系統理論的十個特征:復雜、動態、開放;混沌、非線性、對初始條件敏感、不可預測;自組織、自適應、反饋敏感。依據這些特征的內在聯系,進一步抽象出三個緯度,即復雜性、不對等性和統一性。最后指出,復雜系統和教育體統具有對應性,教育系統的三個復雜維度特征對我國大學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復雜動態系統理論;教育改革;啟示
一、引言
復雜系統思想突破了傳統簡化、線性的思維范式,關注事物的聯系性和整體性。隨著動態復雜系統理論研究的不斷發展,它已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如經濟學、海洋學、氣象學、認知科學等學科[1]。教育是一個復雜系統,包括行動者和系統層級組織結構,如教師、學生、家長、社區領導、國家教育部門、經濟結構、商業組織等[2]。近年來,動態復雜系統理論在教育領域的研究廣泛興起,但對復雜系統領域內部特征的聯系和普遍性關注不足。因此,本文立足于復雜動態系統理論,深入剖析其內部特征,進一步抽象出普遍性。最后,多維度分析復雜動態系統理論對大學教育改革的啟示。
二、研究背景
復雜動態系統理論:復雜理論可追溯到1937年vonBertalanffy提出的一般系統理論,該理論主張用系統的觀點看問題,即通過理解各部分的關系來把握整體[2-3]。動態系統理論最先應用于數學領域。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數學家HenriPoincare開展了非線性動態研究,計算機時代的到來推動了動態復雜理論迅速發展[4]。復雜理論的理論基礎是20世紀70年代的自組織理論、Prigogine的協同論和M.Eigen的超循環論[5]。關于復雜動態系統理論的術語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指出動態系統理論的核心和基礎是復雜性理論和混沌理論,復雜系統理論包含于復雜性理論中[6]。另一種觀點認為術語尚未統一,復雜理論和動態系統理論使用頻率最高[7]。本文依據Larsen-Freeman(2019)文中的complexdynamicsystemstheory,以下稱之為復雜動態系統理論。復雜動態系統具有十個特點,分別為:動態、復雜、非線性;混沌、不可預測、初始狀態敏感;開放、自組織、反饋敏感和自適應[4]。復雜動態系統理論視閾下,復雜現象不再是靜止、孤立的狀態,而是交互、動態的過程。復雜動態系統理論并非取代傳統理論,而是統一與升華[8]。復雜系統理論不是預設,而是適應,不是終結,而是過程。動態復雜系統理論的突破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動態發展性。動態復雜系統理論摒棄簡化、線性思維,用統一、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將發展看作動態變化的過程,為人類認識世界拓寬了新視閾。第二,普遍適用性。動態復雜系統理論是一種思維范式,可廣泛應用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復雜系統理論視閾下對教育改革的研究多集中在復雜動態系統的特征對教育改革的指導意義或方法論意義[9],關注特征普遍性的研究較少。由此可見,復雜動態系統理論對教育改革依然是值得探討的話題。本文以動態復雜系統理論為視角,分析復雜動態系統理論特征的普遍性對大學教育改革的啟示。
三、復雜動態系統理論與大學教育改革
基于動態復雜系統理論的十個特征,本文按照特征間的相關性進一步抽象為三個維度:復雜性、不對等性和統一性。復雜動態系統理論的復雜、開放、動態特征關注系統自身的復雜性;混沌、非線性、對初始狀態敏感、不可預測強調原因與結果不平衡,即不對等性;自適應、自組織、反饋敏感聚焦于系統調節內部關系、平衡與外界環境關系,即統一性。教育是世界上復雜問題之最,需要用復雜的思維方式認識它,以實現突破性發展[10]。教育主體復雜、環境開放、過程長期而復雜決定了教育系統的復雜性;教育原因和結果往往不成比例,教學成果與教學目標可能不匹配構成教育系統中投入與產出不對等的特性;教育系統內部各因素交互運動,平穩運轉,同時與外界環境和諧統一體現了教育系統的統一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動態復雜系統與教育系統的維度相契合。
(一)教育系統的復雜性
從復雜動態系統理論視角看,教育的復雜性主要體現教育環境的復雜性,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教育主體復雜性、教育環境開放性以及教育環境內部關系動態性。第一,教育主體是復雜的。教育的主體是人,馬克思曾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說明人的復雜性。大學教育不僅僅是教授知識,更是傳遞思想和觀念。高校教師是大學教育的主要媒介,教師的教學理念、治學態度、思想觀念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每個學生都是教育系統中的子系統,復雜系統中的每個組成部分幾乎都包含著系統整體的全部信息,能夠獨立處理系統內部和外部信息。子系統的復雜性增加了教育系統的復雜性。第二,教育環境是開放的。教育既是獨立的系統,又是社會生態系統的子系統,因此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的影響。我國高等教育一方面要立足基本國情,符合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要不斷參與國際交流、深化國際合作,培養國際化人才,以推動中國在全球化浪潮中劈波斬浪,把握戰略制高點。第三,教育主體復雜性和教育環境開放性決定了教育發展必然是長期、復雜的過程,具體指發展過程具有長期性、影響發展過程的因素具有復雜性、交互性。教育系統內部存在多種不確定因素,影響教育目的、過程和結果,因此,“復雜性”成為教育系統的本然特征和基本樣態[11]。高校教師教育理念、教學手段、思想觀念各不相同,學生的教育背景、成長環境、學習態度、學習能力也各有不同。此外,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念直接影響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對教育起到宏觀調控的作用,影響教育系統的頂層設計。教育是潛移默化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多方復雜因素互相交錯,共同構成了教育發展過程的長期性、復雜性。
(二)教育系統的不對等性
教育系統具有不對等的特點,主要表現為投入與產出不對等,具體體現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首先,宏觀層面指原因和結果不對等。教育中各種復雜因素交互,在此過程中出現兩種情況:有多種原因產生同一個結果,或同一原因導致不同結果[11]。教育中存在大量偶然因素,系統中的任何因素的變化都會對整體產生影響。因此,偶然因素的隨機性增加了結果的不可預測性。多年學校教育不一定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而某個偶然事件也許會激發學生極大地學習熱情[8]。其次,微觀層面體現為教學目標和實際成果不對等。教育中存在大量不可量化因素,導致教師的思想無法線性地傳遞給學生[12],因此,常常出現教師意圖和學生的理解程度不匹配的情況,學生可能沒有完全理解甚至誤解教師的授課內容。由于教育系統內部不存在簡單反復,而是動態重復,每一次動態重復都會帶來新的初始狀態。而任何看似無足輕重的變數都有可能產生巨大影響[9],長此以往,實際教學成果常常無法達到教學目標。
(三)教育系統的統一性
教育系統具有統一性特征,一方面體現在系統內部各要素統一,另一方面表現為與外界環境的統一。其一,教育系統內部各要素交互具有自組織的特點,能夠自我建構。盡管教育系統中的教學主體、學習主體和監控主體各自都是獨立的復雜動態系統,處于發展變化之中,但能夠通過互動達成內部統一。在教育系統范圍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依據教學大綱自主選擇授課方式、教學內容、制定教學目標;學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習興趣自主選擇學習方法、定位學習重點、拓展學習內容;教育監督部門可以在課程規劃范圍內制定評價體系、調整評價標準。這些獨立的子系統在沒有外力作用下之所以能夠平穩運轉,就在于教育系統的內部統一性。其二是教育系統與外部環境相統一,教育與其他系統一起構成社會這個巨大的系統,與此同時,教育受到其他系統影響。其具體表現為以下兩種狀況。第一,教育系統具有自適應性,能夠調節自身適應外部,是社會大系統的子系統。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導價值、規范行為、滋養道德的作用[13]。可以說,教育對社會價值觀念具有教化作用,是社會文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教育系統具有反饋敏感性,其他系統影響教育系統,推動其動態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教育系統作為文化系統的子系統,其發展性質與程度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程度。
四、復雜動態系統視閾下大學教育改革遵循的原則
復雜動態系統理論的十個特征所體現的三個維度,即復雜性、不對等性、統一性,對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具體體現在:第一,在教育改革運用復雜思維;第二,立足現實,放眼未來;第三,教學過程中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知識和能力相統一。首先,在教育改革中要遵循復雜性思維。復雜動態系統的復雜性、動態性和開放性集中反映了系統的復雜性維度,這一維度也可以應用到大學教育改革中。大學教育改革應當運用復雜性思維,鼓勵學科交叉和跨界,打破學科壁壘,基礎通識課和學科專業課相互連通,并行發展。此外,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構建“全人”培養模式,綜合提高學生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素養[14]。其次,立足現實,放眼未來。復雜系統的混沌、非線性、不可預測、對初始條件敏感表現了系統不對等這一維度,這在大學教育改革中同樣適用。復雜動態系統理論包含連通論,該理論認為,人的大腦天生傾向于在事物之間建立聯系,學習行為會改變聯系網絡中的權重,后續學習受到先前輸入的影響[16]。需要用更宏觀的視野審視教育改革,把它看作長期發展的過程。以我國外語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歷程為例,歷經新中國成立的萌芽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試驗與形成階段,20世紀末得以確立成熟,近十年進入批評與反思階段[14]。這一過程長達80余年,每次階段性改革與調整未必立竿見影,但總體來說效果顯著。再次,大學教育改革要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知識與能力相統一的原則。復雜動態系統的自組織性、自適應性和反饋敏感性所體現的系統統一性維度對大學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義。動態復雜系統理論強調環境、組織和復雜系統[2]。在大學教育改革中,應發揮教育系統的統一性作用。在教育過程中,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培養學生知識和提高能力相統一,助力學生全方位發展。學生參與實踐的經歷會改變原有單一理論輸入所形成的知識網絡聯系的權重,輔助學生構建多元化知識體系。因此,教授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做到學以致用,化書本知識為應用能力。復雜動態系統理論揭示了教育復雜性、不對稱性和統一性的本質特征。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是動態發展的長期過程,它既獨立存在,又與外界環境互相關聯,和其他系統一起構成了龐大的社會系統。教育改革要遵循教育規律,突破傳統思維,體現普遍人性,重視教育系統內部客觀聯系[12]。只有用來建筑教育系統的理念、原則是適合的、發展的,教育系統才能是獨特的、時代的。
作者:劉振聰 單位: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