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困境及出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課程體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其發揮著調整心理狀態、開發學生的心理潛力、完善個性發展等重要作用。隨著教育部改革文件規定各個高校都要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程,國內的高校紛紛響應號召,重視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增強學生的心理抗壓能力,雖然從目前來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全國高校實施的現況看,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本文立足于現實分析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面臨的困境,并對此提出解決方法,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尋找出路。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困境;出路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現狀及面臨的困境
由于我國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起步晚,相關的研究文獻比較少,所以現有的經驗并不是很成熟。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部逐步認識到心理健康對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所以先后出臺文件要求教育部門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教育,但并沒有給出相關的實行方案,所以在課程改革中出現諸多問題[2]。
(一)課程重視度不夠
從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情況來看,有些領導和職能部門對課程開設的隨意性較大,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這門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的意義,雖然教育部要求以必修課程出現在高校課程體系中,但這項要求并沒有落實到位。部分學生對這門課程存在誤解,總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針對心理有問題的學生準備的,在課程教學中,根本不關心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技能,只注重教師怎樣在學期中考核,所以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沒有得到重視,從而也沒有發揮出其作用價值。
(二)教學目標定位不明確
由于國內對心理健康研究的時間短,所以在課程講授時傾向于對基礎知識的講解,著眼于矯治性與預防性,所以設置的學生發展目標重點偏低。教育部并沒有對課程的屬性做出規定,所以有些學校直接將其設置為心理學專業的基礎課,要求學生背誦心理學相關知識,沒有做到完善學生人格和發展學生健康心理的作用。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自我調節能力在課程學習中沒有得到提升,忽視了學生情感體驗在學習中的地位。還有些學校的德育課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交織在一塊,模糊了兩者的概念。
(三)組織形式單一
隨著教育改革步伐的推進,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是學習中的主體,但心理健康教育授課仍然采用單一傳統的講授制。從課程性質來劃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操作性、實用性很強的課程,但由于許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專業研究不足,所以無法安排有效的實踐活動,帶給學生更多的心理情感體驗,從而忽視學生相關技能的培養和情感價值的塑造,無法有效挖掘出學生的潛能。
(四)課程評價缺乏科學化、專業化
從當前的評價體系來看,考試被認為是衡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標準。這使得學生更加注重理論知識的背誦,無法評估出學生真實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符合教育部要求開設這種課程的初衷[3]。課程評價是通過信息的采集,針對目前開設課程的實施計劃作出有效調整的一種方式,如果其評價體系不能反映出科學化、專業化的真實現狀,那么這種評價標準就是失敗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正處在沒有正確指導的狹隘化評價體系中,阻礙了課程改革的進程和評價工作的開展。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出路
(一)加強宣傳,提高重視程度
高校作為社會人才培養的基地,肩負著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發展的偉大使命,這要求學生必須全面發展,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不僅具備完善的科學理論知識,還要求有健全完整的人格。所以學校領導和相關職能部門必須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課程體系中的設置,真正鼓勵每位學生參與到課程的實踐活動中,注重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心理感受,教會學生學會主動調節自己的情緒,養成良好的人際關系,認清自己的性格特點和認知水平。
(二)明確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定位準確
從教育學家杜威和羅杰斯教育理論中得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出健全的人,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認清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區別,心理健康教育教會學生怎么更好地認識自己,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積極的心態,所以大學生心理教育課程應該具備完整、獨立的課程目標。從學生的身心健康出發,教會學生面臨困難的解決辦法,在人生的發展中保障學生擁有健康的心態,遵循個人身心成長規律對課程的設置做出調整,確定正確的目標。
(三)豐富教學手段和改進教學方法
傳統教學一般采用“填鴨式”和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從杜威《我們怎樣思維》中可以發現,教學分為五大步驟,即教師創設真實的情境、在情境中激發學生的思維潛力、產生對問題的思考判斷、設想假設問題解決的辦法、檢驗方法解決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從這些方面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教學[4]。多媒體技術逐漸走入高校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學會利用多媒體技術,更加容易為學生創設情境,不斷豐富教學體驗,更加關注學生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通過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習提高學生未來的發展后勁,才是高校開設這種課程改革的成功,比如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四)創新評價體系
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性質的特殊性出發,其評價體系不是依靠傳統的紙筆測驗做出就可以衡量出來的。除此之外還應結合其他方法進行課程評估,比如平時課堂中的參與表現、心理測試和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和師生交流方面考核,主要考驗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面對困難的心理承受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諸多方面,所以在評價體系中需要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多樣化評價方法,構建以發展性評價為主的評價體系,從科學、客觀、全面的角度根據大學生心理成長規律,重視實踐課程的拓展,結合課程開設的設定目標,促使評價體系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促進作用。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基地,其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直接關系著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敗[5]。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中,我們需要不斷加強心理教育工作者的隊伍建設,提高整個高校的系統化管理體制,明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培養目標,不斷創新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最終促進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向專業化、規范化、科學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倪娜,袁晶.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路徑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6(6):38-39.
[2]方雙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教育學刊,2007(8):53-56.
[3]歐陽丹.積極心理學框架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14(11):70-71.
作者:楊磊 單位:云南經貿外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