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城市化進程中教育改革目標重構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增強目標的針對性,推動進程新型化
城市化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調整的過程,它與一系列包括城市規劃、地理學、社會學、建筑學、經濟學等學科相關,隨著環境的深刻變化,城市化必須促進提升質量為主的轉型發展。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與社會共同發展。新時期的城市化要求教育目標重構,而教育的目標也需要在原來目標的基礎上,增強其針對性。各國城市化發展具有普遍規律,尤其在亞洲和非洲,各國二元結構分化依然嚴重。但我國仍需根據現有國情進行適時調整,要在原有城市化模式基礎上,進行升級,緩解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多重矛盾,人與社會共同發展必須建立在可持續的基礎上。新時期的教育需要不斷改革,應當對人的城市化通過提供優質的、公平的、具有針對性的教育。
2提供技能性支持,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城市化是經濟發展及其結構等因素的外在表現,推進中國城市化發展,決不僅是廢除戶籍制度、放開城門,無產業根基的城市化是違反發展規律的。有學者認為,城市化的基本動力在于經濟結構的變化。積極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推進城市化發展的根本出路,而產業集聚是城鎮化的首要特征。在新時期的城市化背景下,教育應當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在多方位提升全面素養的同時,針對性培養結構合理、數量充足以及質量良好的技能型人才。在全球經濟二次平衡和產業格局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全球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國際市場競爭日增激烈。促進城市發展與產業支撐、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相統一,成為新型城市化的重要內容,而制約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技能型人才不足。因此,教育亟需改革,必須全面提升教育質量,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能支持,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3提升包容性素養,促進社會發展大融合
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農民工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主體,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將不斷完善,促成截至2013年底被統計為城鎮人口的2.34億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在教育、就業、醫療、養老等方面享受城鎮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融入城市社會。教育的目標是提升包容性素養,促進社會大融合,其作用在于:一是通過基礎教育、社會教育等整體改變城鎮居民對農村轉移人口的認識,促進城市包容性。二是通過教育提升農村轉移人口的綜合素質,提高就業能力及質量,縮小城市間的社會距離,促進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的融合。
4提升全民參與能力,促進民主政治大發展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教育的目標應該針對城市化進程的特點,教育更應該講求民主管理和科學教學,合理地進行課程建設,通過不同類型的針對性教育培養受教育者的民主素養。而教育的群體應當是多元的,除了農村轉移人口,更有部分基層工作人員以及高層管理人員。通過基礎教育和技能培訓、職業教育等,充分培養民主參與能力,并以此作為培養的目標之一。教育目標要反映出城市化變遷對教育的特殊要求、展現出教育對于城鎮化變遷的主動適應與積極應對。教育促進社會發展,核心任務就是促進社會融合、政治民主、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中,建設與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現實利益,不可避免會產生矛盾,必須讓各方利益相關者充分表達訴求,并在此基礎上有效完善制度管理機制,提升治理水平,促進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在和諧有序地推進城市化進程中,促進民主政治大發展。
5結束語
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約64%的發展中國家和86%的發達國家將被城市化,大部分將發生在非洲和亞洲,2017~2030年全球人口增長幾乎全部由城市吸收,未來近13年將有約11億新城市人口。城市化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更有效利用資源,創造更可持續的土地利用和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潛力”。同時,催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新一輪的二元結構將隨之產生,城市內部社會距離不斷擴大、社會分化不斷加劇,形成新的城市貧困,深層次的社會矛盾逐步顯現,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更多風險隱患。教育在城市化進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略的,這更要求教育需要新一輪的變革,不斷調整結構體系,重構教育目標,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發展與融合。
作者:黃柳媚 單位:桂林旅游學院 菲律賓國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