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優化作業管理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目前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課堂教學質量的審核依然主要以布置課后作業這種方式為主,以此來鞏固學生在課上學到的知識。但不可否認的是,僅僅采用布置課后作業這樣的形式是單一且單調的,正因如此,也會很容易影響到學生創造力和個性的發展。因此,要想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就必須對作業管理進行優化,借助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來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本文就通過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現狀進行分析,試圖尋找到切實有效的優化小學語文作業管理、提升教學效率的方法,讓小學語文教師能布置更多開放性的作業,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教學質量;學生發展
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會通過布置作業來幫助學生進行課堂上所學知識點的復習和鞏固,同時也能通過這樣的練習幫助學生在課后養成復習所學知識點的習慣,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和課外生活經驗進行一定程度的銜接。但是由于部分教師對于作業的布置存在一定的問題,形式過于單一、缺乏創新,教學模式也過于傳統,使得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自主學習和創新實踐的能力。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教師就應從教學模式入手,及時轉變教學思路,設置更多開放性的作業,以總體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為目的,強化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
一、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管理的重要性
語文是為漢語這門語言所專門設立的學科,而語文最重要的學習方式就是多說、多聽、多實踐。因此,作業就是語文這門學科學習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我們的日常交流就是建立在使用漢語這門語言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語文涉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將語文作業作為教師課堂教學的延續。通過實際生活的應用來了解和解決語文問題。語文的學習是需要鍛煉學生對于語言文字的領悟能力的。也就是說,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部分語文學科的作業還是沿襲著傳統的作業布置方式,大量的作業占據了學生應用語文學科知識的時間,這是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的,要想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就必須摒棄舊的作業觀念,進行語文作業的改革。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認知能力相對不高,還沒有完全掌握與人交流的方法,如果不能通過作業進行語言文化上的實踐,那么在今后的生活中,將很難完整地表述出自己的意思。另外,中國的漢字體現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這種象形文字在漫漫歷史長河的沉淀下,相互組合成為中國獨特的語言藝術。不論是人際交流中常用的謙稱,還是日常溝通中所用到的含蓄婉轉的話語,只有掌握了基礎的語文知識,養成良好的語文素養,才能夠更好地運用它們書寫出正確的字形,傳達出正確的意思。
二、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現狀與問題
(一)內容單一,缺乏趣味性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較薄弱,所以教師經常會在布置作業時,通過讓學生重復抄寫字詞、詩詞、古文等方式提高學生的記憶。但是,長時間采用這種方式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對于這部分對語文學習產生厭倦心理的學生來說,反復抄寫不僅不會提高他們的記憶力,反而會使他們的學習效率更低。小學生本來注意力就難以集中,如果再長時間地讓他們進行反復抄寫和背誦,會讓他們對語文學習產生一種定性思維,認為語文的學習就是枯燥無味的。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尤其是小學生,小學生剛剛踏入需要集體學習的環境,剛開始與社會締結聯系,對這個世界抱有太多的好奇,他們的世界有著太多的為什么,總是有著各種新奇的事物吸引著他們去探索、去冒險。而語文這門學科的學習,又因為自身覆蓋面過廣而稍顯枯燥。小學語文教師往往在上課時會采用讓學生反復抄寫、背誦或朗讀的方式,加深他們對文章或對字詞的記憶。但小學生大多數都缺乏久坐的定力,他們渴望更有趣的課堂。而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在一定層面上壓制了他們的天性,這種方法讓他們對著同樣的一篇課文內容反復閱讀和記憶,坐在課桌前對同樣的一篇內容抄十遍八遍,甚至更多。長此以往,就磨滅了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熱情,嚴重挫傷了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然,站在小學語文教師的角度來說,他們的這種做法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通常情況下教師的獎懲判別標準往往是圍繞著學生的成績來制訂。不論是評獎還是評優,都得靠學生的教學成績或上課的教學氛圍進行反饋,因此在進行小學語文的作業設計過程中,就不得不增加大量考試大綱的內容,通過反復復習考點,不斷地布置抄寫作業,讓學生能夠通過這樣大量的機械練習來鞏固學科知識,進而達到掌握學科內容的目的。
(二)內容現成,缺乏自主性
從教學內容上來看,導致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出現問題的原因有二。一是大多數小學語文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總是對教材有著很強的依賴心理。當該課程知識講述完畢后,往往不能根據學生的課上表現來及時地調整課堂作業的布置內容,反而是直接翻開課后習題用教材配套的練習冊,針對今天所學的章節,草草布置了事,將布置課后作業當成一項任務完成。出現這種問題,實際上是因為教師忽略了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性,貪圖省事,甚至出現學生抄寫作業、教師抄寫教案這樣惡性循環的現象。二是小學語文教師對于學生的信任度不高,可以說是教師對于自主性作業的檢查方式還有欠缺,因此導致的不信任。如小學語文教師總是會覺得學生還是小孩子,如果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就會像小孩子選糖果一樣,選擇最省事的、最有利于自己偷懶的,使得學生養成敷衍了事、偷工減料的習慣,但卻忽視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身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布置完自主選擇性作業后進行全程監督。比如,在進行《七律長征》這堂課的教學時,可以提前讓學生去搜集這個年代的相關資料,然后在課上進行匯報講解,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形式進行匯報,這樣既可以讓學生自主去完成作業,也達到了檢測他們完成作業認真情況的目的。
(三)“一刀切”,缺乏層次性
學生之間是存在個體差異性的,但是有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卻忽視了這種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布置作業時缺乏層次性。無論面對學習基礎好的學生,還是學習基礎差的學生,接受能力強還是弱的學生,都要求他們在同樣的時間完成相同難度等級的作業,但是教輔材料的編排往往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總會有那么幾道難題,甚至是超綱的怪題。對于大部分小學生來說,他們的生活里剛剛出現學習這種集體活動。當小學語文教師選擇使用了“一刀切”式的手段布置作業,會對部分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他們會覺得學習的過程就是充滿困難的,使得基礎較差的學生沒有辦法真正去練習,課后作業反而挫傷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而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布置簡易的題目又不能讓他們得到鍛煉,甚至可能養成惰性。長此以往,就使得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惡性競爭愈發強烈。而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布置課后作業時,往往選用的習題是單調且重復的。長時間進行這樣的作業練習,是一種事倍功半的低效率學習,學生很難從中獲得可以真正被應用的學科知識,反而會對沒有用的知識越記越牢,得不到自身綜合水平的鍛煉和提高。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雖然這樣布置作業在較大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備課負擔,但是卻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完全是為應試教育服務,不能體現為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新課改教育觀。
三、優化小學語文作業管理,提高教學質量
(一)尊重學生個性差異,設計分層作業
在小學語文的學科知識學習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因為自己的學習基礎家庭狀況等各方面原因,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如果一味去布置相同的作業,用這樣一刀切的方法對待每個學生,也就忽視了學生自身的特殊性。對基礎不同的學生采用同樣的對待方式,更會直接導致學生的學習水平出現參差不齊的情況,導致學生語文水平的發展被限制。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作業布置上采用分層布置的方法。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去完成,這樣才能夠充分地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是快樂的,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作業檢查辦法,如領悟能力較好的學生在進行習作練習時要盡量做到融情于景、表達完整;但能力中等的學生只要求表達流暢;能力較弱的學生語句通順即可。這樣才能夠達到鼓勵式的教育,讓學生對語文學習更有激情。
(二)注重培養學生興趣,設計多元化的作業
單一的課業練習是枯燥無味的,對于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小學生來說,完成這樣的作業往往很煎熬,也不能達到語言學習對于“聽”“說”“讀”“寫”全方面的要求。因此,教師就要在作業設置上進行更多元化的設計,通過這樣多形式的作業,讓學生能夠全方位地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和運用。甚至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作業的布置形式上進行一些突破。采用情景對話的方式,讓學生可以真正運用這些的知識,時常在課堂上隨機抽取一部分學生進行課堂小作文的模擬練習。這樣做,一方面讓學生可以進行口語表達的實踐,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課堂上的及時表揚,用課堂氛圍帶動學生,讓他們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激發他們的學習激情。小學語文教師還可以充分運用語言來進行教學,因為語言的表達會出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所以我們可以進行情景設置,讓學生對于上課所用的文章進行情景劇表演。這樣也可以加深學生對于課堂所學知識的印象。比如,教師可以針對六年級下冊課文《湯姆·索亞歷險記》這篇課文在上課前提前進行分組,讓他們對上課內容進行話劇排練。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在話劇演繹中加入,不論是唱歌、跳舞、詩朗誦,還是與方言結合的各種形式進行再創造。讓學生能夠主動、自發地對課堂內容進行預習,也能夠將之前學到的知識與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相融合,極大程度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三)關注創新能力培養,設計開放性的作業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只要張嘴說話,就是在進行口語表達。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后作業的設計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激發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往往更側重于單向對課堂知識進行傳授,不能解決學生實際能否掌握這門語言的問題。因此,教師要更關注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設計開放型的作業來培養和鍛煉他們掌握語言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多去設置一些半命題或是過程性的作業。比如,在進行二年級上冊的《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的教學后,我們可以先讓學生去觀察小蝌蚪都有什么特征,再讓學生利用觀察到的小蝌蚪寫一篇文章,這是第一個作業,第二個作業是讓學生記錄下是怎么對小蝌蚪進行觀察的,在運用恰當的語言文字將觀察所得進行記錄的過程中,既能夠確保學生是真的到大自然中感受了生物體的生機勃勃,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另外,要在平時的語文課后作業布置中多加入一些散文或是新聞的閱讀,通過閱讀量的提升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文思維能力,用閱讀別人文章的方式增強自己對文字的感悟能力。這也能從一定程度上讓他們感受到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不出家門就能感受到外面發生的事情,從而感受到文字的魅力,真正達到把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輔助學習、生活運用知識這三點有機地結合到一起。
(四)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設計實踐性的作業
語文是一門學科知識,其內容主要還是要為實際應用服務的。所以,教師要善于將作業和實際生活相聯系,在課后作業的設計中添加一些學生熟悉的元素。這樣也可以達到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使其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目的。這同樣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擁有極強的隨機應變能力。比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秋天的雨》這篇課文時,就要善于調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上完這節課后,可以及時向學生發布一些實踐性的作業。比如,“文章作者是怎么看待秋天的雨的,對秋天的雨的描述是怎樣的呢,如果是你,你眼中的秋天又是什么樣子,你通過什么渠道記錄下來,下雨天又有什么特點呢?”多提出一些這樣的問題,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能夠充分鍛煉學生對于大自然的觀察能力。我們也可以通過需要一定動手能力、實踐性強的作業來加強學生與自然、與社會,甚至是與親朋好友之間的聯系,多去布置一些類似于“我眼中最好的朋友是什么樣子的、給家人洗腳是什么感覺”這樣的小練筆作業,對于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非常好的鍛煉作用。
四、結語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啟蒙階段,正因為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抱有著超強的好奇心,所以更需要側重培養他們對生活的感知能力,通過感知能力的提升,再輔以小學語文教師的引導,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對自己的所見、所感進行表述。這就要求在實行小學語文作業優化管理的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小學生當下的身心發展特點,不僅要加強課后作業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也要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學生的文字感知能力,通過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小學語文課程的學習興趣,發揮作業應有的價值,讓他們真正愛上學習。語文這門課程一直在教育教學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所有學科學習與發展的前提保證。學生是教育的主體,要真正貫徹素質教育的理念,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作業的布置和設計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只有不斷地發揮出作業應有的價值,才能使學生未來的學習得到穩步提升,從而為國家輸送更多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李春梅.淺談農村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策略[J].學周刊,2019(10).
[2]何文秀.淺談農村小學生語文家庭作業的設計和布置[J].新商務周刊,2018(23).
[3]李艷玲.淺析農村小學語文家庭作業有效設計探討[J].中外交流,2017(15).
[4]邱成林.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業設計[J].科普童話(新課堂),2015(9).
[5]張鑫美.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J].教育科研論壇,2010(12).
[6]宋浩然.創新思維策略訓練———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探索與實踐[J].文理導航(下旬),2013(6).
[7]楊美蘭.淺談優化小學語文作業提升語文質量的策略[J].成功(中下),2017(13).
作者:林麗香 單位:福建省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