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對外漢語教學中茶文化融合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我國對國際教育事業的重視度有所提高,漢語國際教育也逐漸成熟,語言作為交流的重要工具發揮著關鍵作用,漢語則是我國對外交流的紐帶。隨著全球一體化發展進程不斷進行,我國吸引了大量外國留學生,開展對外漢語教學工作既是促進我國改革開放大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可通過教育途徑在全球推廣漢語及中國文化。茶文化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產生積極作用。茶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的融合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對教學過程加以指導,還有助于促進中國茶文化傳播及發展。本文便以此為核心展開研究,探討對外漢語教學中茶文化的融合價值、原則,提出有效的融合路徑及保障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茶文化;融合
茶文化至今已非常豐富、完善,在當代教育事業發展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社會不斷進步,中國語言及文化已實現對外發展,漢語與文化之間有著密切關系,學習文化可以幫助學習者更好的應用漢語語言,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融入茶文化十分必要。尤其是在跨文化背景下,將茶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相融合,既是提高學習者跨文化交際水平的有效手段,同樣也是推動中國茶文化全面傳播、發展的有效方式。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教學對象國籍、茶文化了解程度等存在差異,教師需針對學習者實際情況,通過有效路徑加以融合,才能在根本上發揮茶文化教育作用。
1對外漢語教學中茶文化的融合價值
1.1豐富對外漢語教學內容
我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起源于1950年,在七十多年發展中,隨著學習者數量不斷增多,教學內容問題也逐漸引起高校重視。為了能夠順應時代需求,推動中國語言發展,高校針對對外漢語教學內容進行改革與創新。與其他專業相比,對外漢語教學的對象較為特殊,不能以常規內容對待,而茶文化的融合則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茶文化在我國傳統文化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其包含的思想內容非常豐富,其中大量內容都可作為對外漢語教學內容加以傳授,因此,站在這一角度來看,茶文化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完善了對外漢語教學內容的空洞。在未融入茶文化之前,對外漢語教學大多為漢語理論知識,在融合茶文化后便能使學習者對中國語言及文化產生全新認識。可以將茶文化分為有形文化(如茶葉、茶具等)與無形文化(如茶思想、茶禮儀等),這些內容無論對于中國學習者還是國外學習者都比較新穎,使其透過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了解茶文化,并從中感受中國文化魅力,提高中國語言吸引力,激發學習者學習漢語的興趣及動機。
1.2對教學過程進行指導
由于漢語與文化之間有著必然聯系,漢語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內容,因此,可將對外漢語教學過程視為文化傳播過程。在教學時融入茶文化內容,可以對教學過程予以指導。茶文化可以幫助教師更好的組織教學內容、方法,將文化與語言密切結合實施教學。在傳達漢語知識的同時,又能夠實現文化輸出。并且,茶文化還可以培養學習者正確的行為習慣,茶文化中包含與道德行為相關的內容,通過將這些內容與教學相結合,既可使學習者進一步掌握漢語技能,又能使其思想意識得到熏陶,在文化交流中加以體現,從而在根本上提高對外漢語教學成效。在教學中,教師可將茶文化作為切入點,將漢語作為核心并實現兩者有機融合,引導學習者探索茶文化,促使學習者認識中國文化,掌握豐富漢語知識。
1.3促進茶文化傳播發展
我國自古代起便已形成茶文化,隨著時代不斷變遷,茶文化與國人思想、行為發展一同進步。當前,茶文化在國內已經實現大范圍普及,并得到有力弘揚與傳承,在國際上還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對外漢語教學是茶文化實現傳播發展的一大渠道。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習者來自不同國家,教學過程相當于對外文化交流過程,通過有機融合茶文化開展漢語教學,能夠拓展茶文化傳播范圍。雖然其他國家也擁有各自的茶文化體系,但中西茶文化有著巨大差異,在將茶文化融入教學后可使學習者認識中西茶文化差異,了解不同茶文化內容的溯源、發展過程、歷史故事等,并從一系列茶文化活動中進一步感受茶文化內涵。當學習者對中國茶文化產生興趣后,可從最初的學習者轉變為傳播者,發展全新的文化傳播體,以此來實現茶文化有效傳播與發展。再加之茶文化內容本就豐富多樣,每個學習者都是單獨存在的個體,對于中國茶文化的了解度不同,這反而增強了教學趣味性和動態性。2對外漢語教學中茶文化的融合原則2.1針對性原則針對性原則是對外漢語教學融合茶文化的首要原則,該原則主要是指在選擇茶文化內容時,必須嚴格按照學習者實際情況進行,包含教學中涉及到的教學目標、方法等。茶文化的融合目的主要是為了讓學習者通過茶文化了解中國文化,并在此基礎上提高漢語交流技能技巧。且大部分學習者的茶文化基礎較薄弱,對于中國文化了解不多,因此,在選擇茶文化內容時,應盡量選擇較基礎、簡單的內容。同時,應根據學習者漢語水平合理控制漢語難度,展開科學引導,充分發揮茶文化作用,促使學習者掌握可行的漢語知識。
2.2實用性原則
之所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融入茶文化,主要是為了發揮茶文化引導作用,幫助學習者更好的認識中國語言及文化,因此,在教學中,必須遵循實用性原則。需確保教學內容具有實用性,對學習者學習漢語能產生實質作用,學習者在掌握相關內容后,可以在實際文化交流過程中加以應用,這給對外漢語教學提出較高要求,如切勿引入一些不實用的茶文化知識。教師應明確茶文化與漢語的課堂地位,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融入茶文化并非核心,核心內容仍然是漢語,茶文化起到輔助作用,這也是茶文化的意義所在。在教學時應按照漢語內容選擇適用的茶文化內容,妥善處理好兩者關系及比例。同時,應給學習者提供足夠多的實踐平臺,使其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能在短時間內應用于實際中,以此來提高對外漢語教學有效性。
2.3合理性原則
合理性原則在茶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中同樣產生較大影響,這是教學開展的基礎原則。茶文化經歷幾千年發展,內部涵蓋的內容極其充盈,當其作為一種輔助資源進入對外漢語教學中時,應確保具體資源和漢語密切相關,借助茶文化降低漢語學習難度,提升學習積極性,在必要時可利用茶文化解釋繁復的漢語知識。并且,在教學設計時,需關注各部分內容的規劃、組織及應用合理性,使茶文化能與漢語教學有機融合成為完整系統,便于學習者更快的接受中國文化知識。
3對外漢語教學中茶文化融合的有效路徑
3.1引入茶文化思想內容
在茶文化進入對外漢語教學后,便與漢語知識產生碰撞,漢語和茶文化都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之間產生互動可以產生雙重育人功能。但并不意味著引入茶文化內容即可,而是要結合對外漢語教學目標、教學對象等情況綜合考慮,加強學習者思想層面引導。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引入一些大部分學習者能夠接受、理解的茶文化內容,透過茶文化內容表面滲透內部思想,這種做法不僅有助于學習者自主學習中國文化,還能奠定良好的漢語基礎。在教學初期,由于學習者漢語基礎較薄弱,教師可以選擇含義較簡單的茶文化內容,為對外漢語教學過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保障。例如,可以向學習者講解茶用知識。對于眾多國外學習者來說,他們對于茶的認識并不全面,只知道茶是一種飲品,并不了解茶的其他用途。教師便可以此為切入點,向學習者普及中國茶產品的廣泛用途,如藥物、食物等,先引入茶葉的起源,再過渡到茶的眾多功能。為了進一步傳達茶文化思想,便可引入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案例,以此來傳達中國傳統中醫文化。這種方法可以提高茶文化思想水平,針對一些含義更深的茶文化內容,可以在學習者擁有漢語基礎后再進行融入。
3.2采用體驗式教學法施教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無論是否融合茶文化,教學方法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學方法是否實用、科學直接決定了教學質量。當融入茶文化內容后,教師必須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及應用。體驗式是一種強調學習者親自參與、體驗的教學方法,提倡學習者自主參與到探索過程中,通過親身體驗加快語言掌握及文化吸收,并且,其比傳統理論教學更具趣味,可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茶文化中包含大量具有探索價值的內容,在引入這類茶文化輔助漢語教學時,便可采用體驗式教學法。例如,可以向學習者介紹茶舞、茶歌。教師可以先播放茶舞相關視頻,再帶領學習者學習茶舞,使其在跳茶舞過程中站在茶農角度感受勞動美,茶舞中有一些動作與國人的生活、勞動方式有關,教師可針對茶舞動作進行詳細講解。也可以向學習者播放《茶山小調》、《茉莉花》等歌曲,介紹歌曲背后的含義。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組織學習者一同前往茶場觀看并親自體驗炒茶、制茶,使其在實踐中更加了解茶知識及文化,激發學習漢語的興趣。
3.3融入文化內涵
我國茶文化內容較多,不同內容擁有的內涵存在差異,對于對外漢語教學而言,融入茶文化內涵可以提高教學有效性,進一步增強漢語教學質量。例如,可以融入茶禮儀。茶禮儀是茶文化的核心組成,從表面來看只是簡單的泡茶、飲茶過程,一旦深入便會挖掘大量茶禮儀內涵。如,茶葉自古便是接待客人的主要物品,在以茶待客時必須確保茶具的干凈,在泡茶前需清洗茶具,這既是對客人的尊重,也是確保飲茶的健康。泡茶時所用的茶葉量應適中,如果茶葉量過多會使味道過濃,若茶葉量過少則會導致味道過淡,不能體現茶本身的特點。在倒茶時不宜將茶具全部倒滿,而是倒七分滿最佳。在將茶水遞給客人時,應雙手端茶或一手抓住杯耳一手拖住杯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向學習者講解茶禮儀基本事項,待學習者熟悉后可播放完整的茶禮視頻,讓學習者判斷視頻中是否存在錯誤,發表個人看法,并示范正確的做法。也可以讓學習者根據所學知識完成沏茶、遞茶等一系列操作,看似簡單的泡茶過程可以滲透茶文化內涵、本質,側面反映國人對待客人的真誠用心。
4對外漢語教學中茶文化融合的保障策略
4.1提高師資隊伍茶文化素質
雖然對外漢語教學的主體為學習者,但教師發揮的引導作用同樣重要,教師對茶文化的了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茶文化是否能夠有機融入到教學中,因此,教師作為對外漢語教學指導力量,必須擁有較高的茶文化素質。茶文化素質主要包括教學能力、教學素養兩部分。由于對外漢語教學對象來自多個國家,國外也擁有專屬的茶文化,教師既要了解本土茶文化知識,又要了解學習者所在國家的茶文化。應以客觀態度分析中西方茶文化差異,根據學習者認知融入茶文化,并跟隨教學進度適當調整文化內容,且在教學中應尊重、包容、理解及適應不同茶文化。教育機構也應加強師資隊伍的培訓力度,組織茶文化培訓活動,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彌補教師現有茶文化素質不足。使其能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發揮有效的引導作用,將準確、實用的茶文化傳達給學習者,更高效的組織開展漢語教學,以此來確保茶文化與漢語教學密切融合。
4.2注重學習者及文化差異
由于學習者國籍不同,從小接受的文化教育存在差異,這使其思想意識、思維方式等都存在區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需要區別對待不同學習者。中西方文化差異使得對外漢語教學難度較大。比如,因為中西方人的飲茶習慣、風俗不同,一些學習者不理解中國人以茶待客的行為,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學習者實際采取有效手段展開教學。在實際教學中,必須確保各國文化之間的求同存異,這是為了讓學習者更好的接受他國茶文化。例如,教師可以在滲透茶文化內容時,與學習者所在國家的茶文化加以對比,使其能快速了解兩國茶文化的差異,這種方式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大多數學習者在認識外來文化時,都會不自覺的與本土文化對比,在理解外來文化時,則習慣性采用本土文化思維加以理解,實際上,這種行為并不利于學習者學習漢語。因此,在教學中需鼓勵學習者以寬容態度對待他方茶文化,在與其他國家茶文化交融時可吸取有利內容,以此來構建和諧的跨文化交際環境,使學習者之間能和諧、高效的展開文化交流,分享漢語學習心得與經驗,幫助自身掌握漢語知識。
4.3關注文化依附矛盾
由于文化差異具有不可逆特征,文化依附矛盾時有發生,只有盡量削弱文化矛盾,才能不影響漢語教學效果。將茶文化融入到對外漢語教學中產生的依附矛盾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由于學習者并非本土成員,教師為了滿足不同學習者的學習需求會調整文化內容,但如若文化內容調整不合理便會引發教學矛盾。二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學習者的學習內容核心為漢語,如果學習者忽略其他語言文化也會引發依附矛盾,在融入茶文化內容時應加強重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由于不了解茶文化差異,為了避免造成跨文化交際錯誤,便會過于強調學習者所在國家的文化,以學習者文化理念展開教學。這種行為會導致對外漢語教學失去本土文化特征,學習者也無法掌握準確的中國語言文化,不符合跨文化交際要求。為了避免文化依附矛盾產生,教師應在了解西方文化基礎上,科學把握教學思維尺度。學習者要想有效學習漢語,就應根據文化差異制定學習目標,為漢語學習指明方向。茶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融合并非一蹴而就,要想發揮茶文化作用,提高對外漢語教學成效,并推動茶文化傳播,需要教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應在根本上避免文化矛盾出現,促使不同學習者均能收獲漢語文化知識。
5結語
綜上所述,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精髓,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加以融合有著顯性價值,不僅能夠豐富對外漢語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方法規劃、學習者行為習慣進行指導,還可以促進茶文化傳播發展。要想促進茶文化與漢語教學有機融合,需遵循相應原則,采用有效路徑施教。在融入茶文化時,需遵循針對性、實用性、合理性等原則,將茶文化思想內容及文化內涵引入至教學中,采用體驗式教學法進行教學。此外,應加強保障措施的完善,既要提高師資隊伍的茶文化素質,注重不同國籍學習者及其文化差異,亦要結合實際施教,避免文化依附矛盾的出現。
參考文獻:
[1]陳薇.對外漢語教學中東北地域文化滲透策略研究——以滿族茶文化為例[J].福建茶葉,2020(10):282-283.
[2]李楊.茶文化在蒙古國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啟發與應用[J].福建茶葉,2020(10):231-232.
[3]王婷.中國茶文化與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以廬山云霧茶與泰國清萊茶園茶種為例[J].中外交流,2019(11):6.
[4]劉暢,孟慶國.以茶文化為例的對外漢語主題式教學設計探索[J].文學教育,2019(12):86-87.
[5]馬莉.孔子學院對外漢語課程體系中的茶文化教學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04):123-124+129.
[6]鄭天竹.淺談中國傳統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的融合[J].文教資料,2020(31):195-196+187.
作者:唐艷華 單位:西安思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