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SPOC下的混合教學模式實施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1]是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怂菇淌谧钤缣岢龊褪褂玫摹mall和Private是相對于MOOC中的Massive和Open而言,Small是指學生規模一般在幾十人到幾百人;Private是指對學生設置限制性準入條件,達到要求的申請者才能被納入SPOC課程。SPOC作為MOOC的補充和完善,很好地彌補了MOOC的不足。具有規模小、針對性強、評價形式多樣化等特點[2]。SPOC的最大優勢就是對學生規模和學習準入的限制,發揮線上線下的優勢,更好地將在線教學和課堂教學相融合,進行混合教學。目前,國內外的一些高校已經嘗試在SPOC環境下開展課程,成效顯著。比如:哈佛大學edX平臺的SPOC實踐、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SPOC實驗及推廣、清華大學MBA課程的SPOC實踐、南京大學使用校外的電路原理課程結合本校的實體課堂進行SPOC模式教學等[3-5]。SPOC的出現徹底顛覆了傳統教學的各種弊端,不僅可以讓學生獲得全新的學習體驗,而且可以優化教學資源,較好地實施混合模式教學。本文以無機化學為例,結合多年的教改經驗,闡述基于SPOC的混合教學模式的實施路徑。
一、教學背景分析
(一)課程體系建構在當今社會培養創造型人才的形勢下,任何課程都不能獨立存在于學生的知識體系中,而應該從課程內容、課程結構等方面將學科或專業的所有課程有機組合。要從整體入手,明確學生的培養方案,研讀本課程的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對教學目標有直觀的認識和深度解析,找準其先修知識、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以及對后續課程的影響等。
(二)學情分析無機化學是藥學、生物技術、生物醫學工程、醫學檢驗、衛生檢驗與檢疫、食品質量與安全等專業的基礎課。這幾個專業的學生來自不同的省市,高中化學選修內容不同,基礎參差不齊。本教研組前期進行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改革,比如PBL教學法、CBL教學法、MOOC等,從內容、形式等方面看,教學效果都有了明顯的提高,但對于基礎薄弱的同學仍無法實現因材施教和個性化教學。同時,在教學中我們還發現一個非常突出的現象,由于無機化學課程理論性強,無法與學生專業有直接聯系,且與醫藥學知識聯系少,導致學生重視度不夠,有嚴重的“畏學”和“厭學”情緒。因此,本研究將嘗試建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路徑,著重解決以上問題。
二、混合式教學路徑設計與實施
(一)制定計劃,設計教學方案根據前面的教學背景分析,制定適合學生、適合課程的完整教學計劃。主要包括以下要素:①課程知識分級目錄:將整合重組后的內容按照知識單元、一級知識點、二級知識點的順序分層次劃分,標識編號;②先修知識:整理本課程所需要的基礎性知識點;③導學教案:用于每單元前的指導性方案,幫助學生自主學習;④教學設計方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思想、內容和學時安排、重難點分析、教學手段和策略等;⑤視頻錄制腳本;⑥教學網絡平臺:本研究借助智慧樹開展混合式教學;⑦考核方式:設置多維考核體系,全面考查混合式教學中學生的各個學習環節。
(二)建立SPOC環境SPOC應突破傳統資源庫概念[6],將教材、課件、視頻、習題、案例等教學資源進行碎片化。形成以知識點為單位的微教材、微課件、微視頻和微測試。其中,視頻是重中之重,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視頻展開。SPOC教學視頻要體現出個性化和應用性的特點,要比傳統課堂更有層次感和趣味性。視頻錄制不能粗制濫造,不能重復冗長,要講求“精、準、美”,可以借助智慧樹平臺錄制。先修知識同樣也要錄制視頻。
(三)構建混合教學模式1.上傳資源按照“課程知識分級目錄”指引的知識點,上傳微教材、微課件、導學教案和微視頻到智慧樹的“個人資源庫”板塊,將測試題上傳到“題庫”板塊。視頻上傳時,設置為不允許下載,方便從后臺的大數據了解學生的觀看視頻情況。2.任務按照教學安排,提前一周學習任務。在“學習任務”板塊中,編輯任務標題和任務內容,明確學習要求和完成時間,并從學習資源中選擇相關的視頻、課件以及導學教案發送。由于學生的中學知識基礎不同,先修知識的視頻不是每位同學都要觀看,是否需要觀看可查看教師發送的“先修知識點匯總”文檔。學生瀏覽后若是高中已經選修過的內容,則不需要觀看視頻。但是,有的學生雖沒有知識基礎但也偷懶不看視頻,為避免這種情況,設計少量相關的測試題,以確保學生對這部分先修知識已完全理解并掌握。學習任務的同時,教師還要完成兩項工作:一是從題庫中抽選試題形成模塊測試,要求學生在觀看完視頻后作答,成績計入期末總成績。此類試題以考核基礎知識為主,多設置概念性、理解性題目,考查學生對視頻內容的理解程度。二是在“問答討論”板塊中,本次學習任務的相關討論主題,由學生自由討論、提問或答疑,激發學生解決問題、活學活用的能力,培養主動思考的習慣。3.收集反饋信息教師在上課前對學生線上學習的情況進行數據分析。利用“學情數據”板塊,可以查看資源學習情況。從學生學習情況里又可以查看每位同學查看資源的次數和資源下載的次數,以及視頻學習時長等。在任務后的一周內,教師隨時可以查看學生觀看視頻的情況,對于遲遲未看視頻的同學,還可以多次提醒。教師利用大數據,匯總測試情況、討論情況等,掌握學生線上自學的程度及深度。根據反饋信息,形成見面課的授課重難點和教學手段。4.見面課線下課堂即見面課。智慧樹“見面課”板塊開啟后,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會記錄在網絡平臺上。首先,利用簽到功能實現學生點名。其次,教師對大家的線上課程學習情況進行點評,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不同的重難點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比如,與醫學聯系緊密的滲透壓,設置課堂討論:“戰傷合并海水浸泡”“高滲性、低滲性脫水的原因”等。進一步將理論聯系實踐,實踐用于理論,從廣度和深度上深化學習。再比如,極為抽象的微觀粒子運動,采用模型演示,將抽象的軌道“摸得著、看得見”,直觀形象,讓微觀世界也可以“眼見為實”。在課堂中,設置多種形式的師生互動,如“頭腦風暴”,讓學生將學習內容或學習感受用詞語概括;隨機發起“投票”,測試學生對某個要點的理解程度;“隨機點名”,刺激學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小組教學”,學生分組討論,完成小組作業。以上的教學過程,讓見面課完全“活”起來,不知不覺就完成了一節課的學習,學生不會有頻繁看時間、懈怠、犯困等現象。見面課接近尾聲時,對本次課進行總結,利用“作業考試”板塊作業和測試題,設定完成時間為課后48小時。此次測試與課前的線上測試不同之處在于;以應用性、綜合性題目為主,考查學生對本章節的整體掌握情況。見面課結束時,點擊“下課”,則會自動生成課堂報告。5.自由學習鼓勵學生進行多途徑的自由學習。比如研讀教材、做練習題、與同學討論、與教師討論、查閱拓展資料等。利用SPOC平臺的各項鏈接給學生提供支持,滿足個性化學習的需求。
(四)成績管理成績管理包括考勤成績、平時成績、作業成績、考試成績和總成績。智慧樹平臺的考勤成績體現的是簽到次數,而非分值,下載出Excel表后,利用Excel的編輯功能生成學生成績,考勤成績占比5%。平時成績,根據學生參與討論和問答的積極程度,觀看視頻、完成作業的及時性等,從5分—0分計入總成績中。作業成績,占比5%。考試成績分為線上測試和線下期末測試,線上測試取平均值,占比25%;線下期末測試占比60%。該考核體系能監管到學生學習的每個環節,相較于傳統課程的考核評價要更細化、更精準,也體現出學習過程的重要地位。
三、教學成效
(一)問卷調查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利用問卷星進行問卷調查,參與問卷的學生為190人,見下表。從問卷結果來看,大部分同學都認為混合式教學模式從學習資源的豐富性、激發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考核評價體系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但是,超過半數的同學認為混合式教學模式占用了較多的時間,甚至有22.1%的同學更習慣于傳統課堂教學。
(二)考試成績以我校2019級醫學檢驗和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學生為實驗組(共190人);食品質量與安全和生物技術與生物制藥專業為對照組(共190人);這幾個專業的入學成績相當,基礎背景基本一致。且都以無機化學為專業基礎課,教學大綱、考試大綱一致。實驗組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對照組仍采用傳統授課方式。對學生的期末成績進行評價,數據采用SPSS軟件分析,結果表明。實施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學生平均成績為79.12±6.87,高于采用傳統授課方式的學生成績66.20±10.04(P<0.05),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四、教學反思
混合式教學模式,結合了傳統線下學習和新興線上學習的優勢,既能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發揮主體性與積極性。但與傳統教學相比,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教師和學生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教師要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學生除了見面課以外還要完成多項課前、課后學習任務。因此,師生的適應程度和角色的自然轉變,都需要一段適應期,并且要不斷調整實施路徑,以找到最合理、最合適的混合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劉海燕.基于創新創業思維的高校計算機基礎課教學發展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5):111.
[2]黃海風,劉培國.SPOC:高校混合教學新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6,39(2):43-48.
[4]楊芳,張歡瑞,張文霞.基于MOOC與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初探—以“生活英說”MOOC與雨課堂的教學實踐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7,27(5):33-39.
[5]徐琛.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8,33(1):52-58.
[6]張芳,鄒俊.后MOOC時代SPOC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5(11):148.
作者:韓瑋娜 王江云 常亮 周進 潘瑞艷 單位:濰坊醫學院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