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問題與對策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立足于我國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整體發展狀況基礎之上,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特點進行了描述,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各類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考模式、培養方式、管理水平、社會認可度以及培養資源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了分析總結,并在最后提出了相應的改革舉措。
關鍵詞:非全日制研究生;高校教育;教育模式
從上個世紀50年代到今天,我國的研究生教育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為國家各行各業的人才培養貢獻了巨大力量。2016年教育部對非全日制研究生進行全新改革,將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學歷學位證書賦予了同全日制研究生同等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堅持二者統一質量標準培養,揭開了我國研究生教育培養的新序幕。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基本情況
2016年9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廳〔2016〕2號),該文件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概念進行了明確界定,規定全日制研究生的學習方式為全脫產在校學習,而非全日制研究生可以非脫產進行學習,并在此過程中可以根據情況靈活安排時間和利用多種方式進行學習。可見,該文件通過學習方式的不同將兩種研究生教育進行了有效劃分。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相比,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教學方式為相關人士破除年齡、工作、社會身份等限制,為社會上更多有再教育需求和具備學習深造能力的人員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和途徑,進一步貫徹了教育公平的原則,增加了研究生層面受教育者的覆蓋面。
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特點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從學生結構來看,非全日制考生大部分具有相關工作背景,不排除相當一部分考生跨專業進行報考,而且這一部分比率遠高于全日制考生跨專業報考比率;另外,很大一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需要兼顧原有工作,正因為需要照顧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工作時間,非全日制的課程都會集中安排在周末或晚上,無論對授課教師還是學員而言都是學習的“非黃金時間”,效果可能不盡如人意,并且還會存在工作、學習、家庭各類時間安排沖突的狀況發生;除此以外,學生年齡跨度大、社會身份復雜等也是非全日制考生的重要特點。
三、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招考模式缺乏針對性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招生考試環節實現并軌,參加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試的考生需要通過研究生全國統考,兩類考生按照“統一劃線”原則進入復試,這種“統一標準,同等質量”實則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保證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考核水平和生源質量,另一方面在同等競賽條件下實則加大了在職考生的考試難度,因為在職考生的優勢在于實踐經驗豐富,但是復習時間相對應屆考生卻少得多,這種整齊劃一的標準實則缺乏針對性,客觀上違背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制度的設立初衷。
(二)非全日制研究生培養模式缺乏差異性從目前的國內情況來看,很多研究生培養單位的主體還是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教育模式,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教學體系、課程設置等“換湯不換藥”,并沒有體現出結合非全日制研究生自身特點的針對性和差異性。對于很多有豐富工作經歷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而言,普通的理論授課并不能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實踐教學、情景教學、案例教學、專題講座等多元的教學方式更適應具有相關工作經驗背景的學院。
(三)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有待于進一步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很多存在著工作、家庭、學習之間的沖突與矛盾,加之一些學員跨地域學習,精力有限,更增加了協調各方面的難度,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非全日制研究生主觀上就會放松對自身的要求,客觀上增加了培養單位的管理難度。另一方面,培養單位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管理缺乏針對性,管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套模式,在執行環節又往往放松管制,尤其在考勤、課程考核、畢業論文答辯等階段問題十分突出。
(四)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社會認可度亟待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堅持同一標準,其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效力,但在畢業證書上體現學習方式(全日制或者非全日制)。盡管官方文件已經對統籌管理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進行了明確界定,但是社會各界對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認可度的提升仍有待時日。例如在用人單位的招聘簡章中要求全日制研究生作為應聘資質的內容隨處可見,而且新政之前的傳統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留給人們的“低質量”印象仍然存在。
(五)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培養資源不足主要體現在非全日制研究生培養的師資不足以及導師指導意愿低等方面。非全日制研究生培養的師資力量不足限制和影響了該類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在培養過程中,研究生招收規模大,指導教師一般需要兼顧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這樣就造成了整體師資配備不足和單個指導教師匹配學生數量總和太多的問題。導師精力有限,往往顧此失彼,不能有效兼顧。
四、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一)探索更具針對性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招考機制在非全日制研究生招考環節,積極創新,探索更具針對性的招考機制。完善“同質量、同標準”的內涵,并不是完全照搬全日制的初試、復試考核形式和內容就會收獲同質的結果,考生來源特點不同決定了招考環節可做多元性設置,相同標準下差異化、彈性化地選拔優秀生源。當然,增加彈性化也需要注意全程有效的監管,以防止不規范行為的產生。(二)進一步完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伴隨著非全日制研究生培養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培養的水平和質量,必須在培養模式方面進一步完善。依托特色學科,搭建優質的教育培養平臺,培養高水平的導師隊伍,設計科學合理的教育培養方案,通過培養模式的完善促進教育質量的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同于學術型研究生的人才定位,其培養必須重視學術能力,更要強化具體教學,這種學術性、職業性兼備的特性也要求我們要有效協調培養單位和任職單位之間的職責關系,加強溝通,互相配合。
(三)全面加強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質量管理對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質量管理提升,培養單位必須在思想認識上予以加強,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給予更多的精力和資源。同時,可以積極學習國外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經驗,例如“完全學分制”等管理方式方法,通過實行徹底的選課制和彈性學制來最大限度的為差異化學員提供符合其個性特征的教育內容,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成功經驗的學習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質量的管理水平。另外,建立一整套完整的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質量監控機制,完善主體,定期評估檢查,以評促建,客觀敦促培養單位進一步提高認識,提升質量管理。
(四)積極優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培養資源擴大招生規模,意味著培養單位無論從結構上還是數量上都需要更多的師資力量,合理規劃師生比例,這是優化教育培養資源的基礎。其次,要重點改革高校教師績效考評體系,改變目前考核體系中輕教學、重科研的現狀,尤其對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理論基礎是短板的現狀,要進一步強化高校教師對課堂教學和課堂設計的重視。再次,也要鼓勵教師走出高校,學校為教師創造更便利的校企合作機會,促進教師積累實際經驗,完善自身的同時更好的指導非全日制研究生。
(五)增強社會和學生的認同感教育本身是一項系統工程,檢驗教育成效優劣的重要指標就是培養學生的質量,增強社會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認同,首先要做的就是整體提升學生的培養質量。其次,適當的宣傳工作必不可少,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培養單位應該從輿論層面正確解讀非全日制研究生,宣傳非全日制教育相關政策,消弭社會乃至非全日制考生對該種培養模式的偏見,引導社會對非全日制研究生進行正確認識,建構非全日制研究生良性發展模式。最后,要通過一系列積極舉措推動非全日制研究生對學校、對學制的認同感,客觀而言,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校時間相較于全日制研究生要短,學校的各類文體、教學、學術講座等活動參與度低,學校對于這部分群體的管理程度和關懷程度較全日制研究生相對不高,導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歸屬感相對較弱。要改變這種狀況,增強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認同感,就必須重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想法和需求,讓他們同全日制學生一樣有機會、有途徑、有時間參與到學校的各項活動中去,增強學校與學生、導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溝通,提升學生的認同歸屬感,與此同時,還要邀請各類優秀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校友回校座談、交流,通過優秀校友的感染培養非全日制在校研究生的校友意識和對學校的歸屬感。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201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的通知[EB/OL].
[2]張博.構建研究生教育“協同型導學關系”[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6).
[3]周文愛,朱愛紅.關于我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建議[J].江蘇社會科學,2010,(10).
[4]高明國.我國碩士研究生分類招生考試方式的探索[J].高教學刊,2016,(18).
作者:韓兆坤 王強 單位: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