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面向大學生群體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渠道。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針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作為基礎,充分彰顯時代特色,不斷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
關鍵詞:唯物史觀;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
伴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改革也進入了攻堅期。當下所處的自媒體時代各種信息泛濫、輿論混雜,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熱點問題層出不窮。面對這些復雜局面,在高等教育過程中需要以系統、全面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為陣地,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來幫助大學生群體形成獨立的思維辨別能力和堅定的理想信念。在高校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以唯物史觀為基礎,引導大學生正確理解和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豐富成果,積極投入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去。
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形成與發展
歷史觀是指人們對于已知社會歷史進程的根本見解。在漫長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起初以神學為基礎去解釋歷史、說明歷史,致使人類史長期被忽略甚至被曲解。后來資產階級逐漸形成用“人”的觀點來解釋歷史,對比中世紀的神學來說是一個重大進步。但資產階級歷史觀范疇里的“人”是抽象的人,即脫離具體歷史背景、物質發展條件和社會關系的孤立的生物學意義上的人,是一種脫離客觀存在的空虛的“自我意識”。從這個抽象范疇出發,必然會曲解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和過程,最終走向唯心史觀。而唯物史觀,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的、系統的理論體系。唯物史觀包含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論,是哲學體系中關于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唯物史觀把歷史的聚焦點拉回人本身,提出“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是人類思想進步的重要成就。馬克思、恩格斯在各個時期著作里對唯物史觀都有諸多闡述,從時間上來梳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形成和發展大致經過了如下的過程:(一)唯物史觀的初步形成:1842年,馬克思任職于《萊茵報》主編時圍繞林木盜竊案進行論戰之后,研究重心逐漸轉向經濟問題。當時年輕的馬克思對于社會最底層的民眾產生了深刻的憐憫和同情,“善良的‘前進’愿望大大超過實際知識”。1844年馬克思在巴黎流亡時寫下了《經濟學哲學手稿》,第一次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以及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進行批判性的考察,初步闡述了新的經濟學、哲學觀點和共產主義理想。這篇文章從勞動對象化與勞動異化這一問題入手,將“市民社會”作為研究和論述唯物史觀的重要切入點,明確概述了“市民社會作為生產關系是構成上層建筑的經濟基礎”這一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并不像黑格爾理論體系中“政治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作為經濟基礎的市民社會決定政治國家等上層建筑。同期,恩格斯發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在這一著作中,恩格斯研究了英國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以英國為例揭示了資產階級的寄生性剝削性以及資本主義制度內在不可調和的矛盾,指明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性,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逐漸走向成熟。(二)唯物史觀的創立:1844年,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闡述了無產階級的重要歷史作用,徹底脫離了黑格爾派并對其唯心史觀及其稱群眾為“精神的敵人”進行了深入的批判。1845年《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批判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重大缺陷,提出了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明確了社會生活中“實踐”的重要性。實踐的觀點是唯物史觀的基石,《提綱》解決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問題,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實踐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隨后,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論證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揭示了國家機器的階級本質,完成了對費爾巴哈為代表的唯心史觀的科學批判,標志著唯物史觀的創立。對此,列寧曾高度評價《德意志意識形態》的重大意義和價值:“發現唯物主義歷史觀,或更確切地說,徹底發揮唯物主義,即把唯物主義運用于社會現象,就消除了以往的歷史理論的兩個主要缺點。第一,以往的歷史理論,至多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考究產生這些動機的原因,沒有摸到社會關系體系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沒有看出物質生產發展程度是這種關系的根源;第二,過去的歷史理論恰恰沒有說明人民群眾的活動,只有歷史唯物主義才第一次使我們能以自然史的精確性去考察群眾生活的社會條件以及這些條件的變更。”2(三)唯物史觀進一步發展:1857年,馬克思發表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批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從孤立的個人出發研究物質生產和借研究“生產一般”把資產階級生產說成是永恒的錯誤觀點,提出了要社會地、歷史地考察物質生產。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回顧了馬克思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原因和經過,并對1859年以前的研究作了總結。《序言》從宗教的批判到哲學的批判,到國家和法的批判,最終到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批判,以資產階級社會關系深入到資本主義經濟關系這一最深層結構的批判。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出版,馬克思以唯物史觀為基礎,研究了資本的生產過程,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并使唯物史觀得到科學驗證和進一步豐富發展。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在1884年發表的《家庭、私有制與國家起源》一文,科學探討了家庭、私有制、階級的起源,進一步揭示了國家的階級本質,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學說。
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內涵
(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所說:“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3生產關系是一種物質關系、經濟關系,由社會生產力發展狀況所決定,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實。聯系我國具體國情來看,改革開放41年來我們已經取得經濟建設的矚目成就,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但是同時也應看到,當前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產社會化程度仍然不高。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這種不充分、不平衡的特點將長期存在。這種多層次的生產力、不同的生產社會化程度決定了我國當前生產關系實現的多樣性。(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矛盾辯證關系是唯物史觀的基本問題,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界限。社會存在是第一性,決定著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并對社會存在起到影響作用。馬克思科學地解答了這個問題,從而使自己的社會歷史理論——歷史唯物主義成為了科學的理論。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過程中,充分認識到“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過來會影響社會存在”這一觀點,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中形成了一系列豐富的思想。例如促進文化繁榮發展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在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目標等,都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習在報告中指出,“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4(三)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作為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正是由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實現了從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演進的過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體制的理論依據。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總體是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有效促進和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但是,我國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在局部還存在著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某些因素和環節。因此必須對現階段我國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特別是經濟體制中不適合生產力的方面和環節進行深入的改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以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優越性。(四)人民群眾創造和推動了歷史。作為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人類社會一切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回顧過去,人民群眾以海納百川的智慧和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了偉大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我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提出了群眾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充分體現了唯物史觀這一觀點,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貫穿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中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以人為本”的發展觀,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我們黨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充分體現了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緊密的血肉聯系。我們黨所講的以人為本,是以廣大的人民群眾為本,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個人、某些人。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依靠人民群眾。這里講的人和人民,是同一個意思。
三、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基礎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一)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基礎,認識歷史、尊重歷史。人類社會伴隨著生產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不斷的發展,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歷史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的必然歷程,無論是人類的歷史、文明的歷史,中華民族的歷史還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都是客觀存在的已知過程,是我們安身立命、繼續發展的基礎。以唯心史觀為基礎的,把歷史的客觀事實與主觀臆想、不實資訊相混淆,扭曲歷史過程中的支流和主流、現象和本質,虛構、詆毀、曲解歷史以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促使大學生能夠以唯物史觀的立場、方法和觀點為基礎,在學習和生活中警惕和抵制,立場堅定、旗幟鮮明的反對和批判。(二)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基礎,聯系實際來考察和分析問題。唯物史觀考察歷史的方法區別于以前一切理論。它以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為研究對象,著眼于從總體和全局上把握社會的一般結構和發展規律,區別于以社會生活局部領域或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具體社會科學。唯物史觀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了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以史為鏡,以史為鑒,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方法和觀點來觀察和分析現實,可以更加全面、客觀的分析處理問題。通過思政課上系統的梳理和講授唯物史觀的理論要點,可以提升當代大學生聯系實際來考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樹立了唯物史觀,就能使當代大學生從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世界里分清是非,形成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觀;樹立了唯物史觀,就能使當代大學生有更強的理解力和包容性,聯系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進一步理解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出現;樹立了唯物史觀,就能使當代大學生立足現實,更加深入的理解我們當前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三)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基礎,繼承并發展歷史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歷史具有繼承性。縱觀人類有史以來創造的璀璨文明,后人總是以前人所積累的思想、財富為前提,在文明發展的過程中繼承著前人的思想和勞動成果。這種繼承,不是對舊事物的全盤否定或肯定,而是有選擇性的“取其精華、取其糟粕”。縱觀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理論,以唯物史觀為基礎,可以幫助當代大學生立足歷史、面向未來,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激勵大學生們勇做人類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歷史的推進者,做腳踏實地的實踐者,把自身的術業專攻和中國特色主義的偉大事業充分結合,以審慎認真的態度攀登科學高峰。(四)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基礎,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現實的人無非是生活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社會關系的人格化,具體的性質和活動離不開自己所處的具體時代背景和物質生活條件的限制。從這點出發,可以幫助我們準確的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唯物史觀用以觀察和分析社會歷史的觀點、立場和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它強調歷史的主體是人,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形成了歷史。但唯物史觀所說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現實世界隔絕和疏離的抽象的人,而是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和總結的發展過程中的現實的人。通過思政課的理論教學,可以引導當代大學生正確認識人在社會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樹立強烈的時代責任感和堅定的理想信念,既心懷天下,又專注于提升內心,自覺自愿的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博大精深。《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恩格斯將馬克思的理論貢獻概括為兩個偉大發現: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創立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發現了剩余價值學說,揭露了資本剝削的秘密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運動的特殊規律。這兩個偉大發現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理論基石。馬克思的理論力量和邏輯力量正是體現在他的這些基本思想上,并且贏得了千千萬萬人的尊重和敬仰。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越來越發現它的真理的價值。不論是對社會主義理論的深刻理解,還是對社會主義實踐的正確把握,都必須有唯物史觀的指導,尤其是在當今世界社會主義處于低潮和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只有唯物史觀才能使當代大學生堅定信念,看清方向,認清本質,頭腦清醒。唯物史觀貫穿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中,也是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武器,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課要引導當代大學生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不斷去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戰勝各種艱難險阻,齊心協力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偉大目標。
作者:鄭千千 單位:南京郵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