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教育教學實踐改革模式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從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和高新技術發展現狀出發,根據自身培養目標及教學體系的特點,學生進入企業參與工程實際工作,以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為指導思想,學習相關的技術知識,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培養適應我國經濟建設需要的工程應用型卓越工程師。因此,“卓越工程師”教育教學實踐與創新改革應重點從學生的培養目標和模式方面進行探索。
關鍵詞:教育實踐;卓越工程師;師資隊伍
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優勢,增強我國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以實施卓越計劃為突破口,促進工程教育改革和創新,全面提高我國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高等工程教育體系,促進我國從工程教育大國走向工程教育強國。[1]當今世界經濟競爭主要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在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中,擁有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的多少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進步、經濟實力、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和依據。我國正處在轉型的重要歷史時期,提高工程學校教育的運行效率,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加強“卓越工程師”教育實踐改革和創新,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一、現代化經濟建設與“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目標的定位
當今,高新技術產業化促進了企業的高新技術化,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具有高技術含量的職業崗位,這些職業崗位對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企業員工已不再僅僅是孤立的、局部的、機械的技術單元上的操作者,而需要成為工程現場的技術組織者和領導者。因此,“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必須適應上述變化和要求,把理論知識的培養與崗位技能的訓練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這是現代化建設對高等工程教育外延及內涵擴展所提出的現實要求。[2]在制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要強化主動服務行業企業需求的意識,確立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觀念,創新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機制。在完成校內基礎理論學習階段后,學生進入企業參與工程實際工作,以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為指導思想,學習相關的技術知識,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備從事產品的設計、生產、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培養適應我國經濟建設需要的工程應用型卓越工程師。
二、“卓越工程師”教育課程體系構建
現代高等工程教育首先是為適應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而形成的,當前高等工程教育的課程體系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來自于迅速發展的高新技術。面對高新技術在工程領域的應用與發展,“卓越工程師”教育課程體系構建必須體現高新技術,課程體系與課程內容必須圍繞高新技術進行改革。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圍繞高新技術開發出新的課程,特別是技術應用性課程和實訓課程。傳統的專業教學模式除了強調學科的完整性與系統性外,在學習績效的判定上更注重的是知識點的灌輸和記憶,對學生專業知識的應用和實踐應加強重視。對于“卓越工程師”教育來講,知識和技術的應用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通過知識和技術的應用,才能體現知識以外的價值。“卓越工程師”教育課程體系構建需要應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積極調整學科專業布局。在培養目標和專業設置上,一方面不過細劃分專業,重視對學生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教學;另一方面,則根據技術發展的需要,不斷導入新的學科,使高等工程教育適應乃至超前于產業發展的需要。通過與企業的共同研究、委托研究、獎學金支付、技術支持、委托實驗等方式與企業加強合作,構建起新型的校企協作式教育機制,增強了高等工程教育服務地方的能力,形成了高等工程教育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
三、“卓越工程師”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
實踐教學是高等學校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有計劃地組織學生以獲取感性知識、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增強實踐能力、培養綜合素質、提高工作能力和科研試驗能力為目的的多種教學形式的統稱。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輔相成,共同完成大學完整的教學體系。[3]要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就需要不斷創造條件加強學生的實踐。高等工程教育實踐主要有六個方面的內涵:普通勞動實踐、教學實驗實踐、研究項目實踐、工程訓練實踐、工業實訓實踐、社會教研實踐。學生經歷了以上六個方面的實踐經歷,就可以脫離書本,開始走向工程。我國工程類學生現階段參與工程實踐、工業實踐的社會環境比較差。盡管國家明確提出實踐教育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積極倡導大學生進入企業實習,但由于在國家層面沒有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這就使學生進入企業完成工程實踐、工業實踐非常困難。即使部分學校克服重重困難,使學生進入企業,也很難有機會動手操作設備,很多情況下只能走馬觀花。[4]“卓越工程師”計劃一方面是學校按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另一方面是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學校和企業共同合作,讓工程類的學生充分深入企業,了解企業的現狀與需求;通過一系列的教學安排,學生除了學習各種工藝知識,掌握各種工藝方法,還可以培養嚴謹的科學作風和增強綜合素質。通過企業的工業訓練實踐,可以使學生在工程訓練的基礎上進一步深造,實現從學習知識到運用知識的轉化過程,強化學生個人與群體、個人與企業、個人與社會的關聯度,更加趨近工程師應有的標準。這樣的學習和實踐更加符合工程類學生的成長規律,同時也為年輕的工程技術人員在工程領域施展才華奠定深厚的實踐基礎、群眾基礎和管理基礎。
四、構建高標準的師資聘任制度,將人才培養質量落到實處
“卓越工程師”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優秀的教師應是“雙師型”的,即教師不僅要掌握本專業的知識,同時還要具備相應的技能。在基礎學科和專業理論學科教師的聘任上,注重對高職稱和高學歷獲得者的優先錄用;在實踐教學科目教師的聘任上,強調實踐技能和理論素養,即實踐教學科目的教師要有在企業取得技術革新及管理業績,并由具有教學研究能力的優秀工程師和管理人才來擔任。師資隊伍建設是要對教師的知識結構進行改造并加強他們的動手能力。從工程教育出發,講師、教授型的教師要向工程師、高級工程師轉型,特別是要向高級技師型轉型。這樣,就可以建設一支理論聯系實際的,理論-工程-技能立體化的“三師型”師資隊伍。在學校行政管理上,可實行教職人員在校企交叉或輪流任職的人事制度,以此推進內部的教育改革以及校企協作式人才培養的針對性。
五、結束語
工程教育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具備良好基礎,基本滿足了社會對多種層次、多種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大量需求。隨著企業高新技術化的迅速發展,接受高等工程職業教育的勞動者將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青睞,我們一定要在總結我國工程教育歷史成就和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深化改革,加快發展,以適應現代化建設對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培養具有技術應用、技術技能、職業技能的應用技術型和高技能型的中高級人才,實現“卓越工程師”的培養途徑模式多樣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2011年1月,教高[2011]1號
[2]程宜康,魏宣燕.高等工程職業教育培養目標與教學體系探討,職業技術教育[J]2000年第25期總第263期
[3]張忠福.建立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實踐教學體系.實驗技術與管理[J]2011年2月,第28卷第2期:11-14
[4]傅水根.我國高等工程實踐教育的歷史回顧與展望,實驗技術與管理[J]2011年2月,第28卷第2期:1-4
[5]馬義榮.對高職院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4,(11):37-38
作者:1徐強 2劉小春 單位:1.四川師范大學 2.四川嘉陽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