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模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借鑒國內外先進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以廣州城建職業學院為例,結合該院的實踐,完善創業設施、創業師資、創業課程、創業文化和創業項目,組建創業生態系統,構建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的新模式。
關鍵詞:區域經濟特色;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模式
一、國內外典型創業教育模式借鑒
國內、外的高校,由于各校專業設置、學科重點、科研實力及學生培養目標的不同,創業教育各具特色,對其教育的模式研究為廣州城建職業學院創業教育的實踐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參考。
(一)國際著名高校創業教育的典型模式
1.百森商學院(BabsonCollege)
百森商學院的創業教育,其宗旨是全力幫助學生發展“創業式的思維方式、進取心、靈活性、創造力、冒險的愿望、抽象思維能力以及視市場變化為商機的能力”。其模式是通過創新性教學計劃、外延拓展計劃以及學術研究來支撐創業教育、倡導創業精神。
2.哈佛大學(HarvardUniversity)
哈佛商學院將創業精神定義為“追求超越現有資源控制下的機會行為”。商學院認為,創業精神隱含的是一種創新行為,而不是一個特別的經濟現象,或個人的特質表現。到2001年底,哈佛商學院共開設了15門創業管理課程,最具代表性的有《創業管理》、《創業營銷》、《專業服務公司》、《小企業的經營與成長》、《創業精神、創造性與組織》等課程。
3.斯坦福大學(StandfordUniversity)
斯坦福大學在課程實施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學校會吸收部分既有一定創業經驗又有資深學術背景的社會人士擔任兼職教學工作。如開設的“創業機會識別”則由三位客座教授共同開設,這些客座教授都具備豐富的創業、企業管理經驗。任課教師指導選課學生組成商業計劃開發團隊,他們還幫助學生聘請有創業投資和豐富創業經驗的業界資深人士擔任顧問。
(二)我國高職院校典型創業教育模式
我國創業教育也主要形成以下三種模式。
1.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代表的實踐群體模式
該模式強調創業教育“重在培養學生創業意識,構建創業所需知識結構,完善學生綜合素質”,將第一、二課堂相結合來開展創業教育,鼓勵學生創造性地投身于各種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通過開展創業教育講座、各種競賽、活動等方式,形成了以專業為依托,以項目和社團為組織形式的“創業教育”實踐群體。
2.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代表的商業化運作模式
以提高學生的創業知識、創業技能為出發點,教授學生如何創業,并為學生創業提供資金資助以及咨詢服務。學校成立了“大學生創業園”,專門負責與學生創業有關的事務,學校還設立300萬元的創業基金,對學生的創業計劃書經評估后進行種子期的融資。
3.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代表的綜合式的創業教育
一方面在專業知識的傳授過程中注重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另一方面,為學生提供創業所需資金和必要的技術咨詢。學校投入8000多萬元建立了若干個實驗中心和創新基地,全天候向全校各專業學生開放,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由該校研究生成立的學子創業有限公司,已經入駐上海“慧谷”科技創業基地。
三、廣州城建職業學院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模式
廣州城建職業學院重視創新創業教育,成立了創業教育學院,以此為依托,通過校企協同創新、產教融合,完善相關創業設施,組織創業師資引進和培訓,開設多元化創業課程,實施系統的創業教育,開展具體的創業項目孵化,搭建了適合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模式—創業生態系統。
(一)建設兩中心一基地的創業設施
1.創業虛擬仿真中心(現代公司實戰中心)
按照把“企業搬進校園”的理念,與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引進和完善VBSE(虛擬商業社會環境)創業系統,建設具有“創業規劃區”、“創業項目評估區”、“創業研討與展示區”、“創業開發與利用區”、“創業與就業指導區”和“創業企業模擬經營”的1000平方米的創業虛擬仿真中心。申報成為廣東省創業培訓定點機構,計劃每年對400—600名應屆畢業生進行SYB創業培訓。創業虛擬仿真中心既可作為SYB創業培訓的理論教學場所,同時兼具創業種子公司場所功能。
2.創業孵化中心(創業訓練綜合樓)
在從化市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的基礎上,建設5000平方米的創業孵化中心,申報成為廣州市和廣東省創業帶動就業(孵化)基地。不僅普及創業教育、加強創業培訓、還為大學生創業在工商登記、銀行開戶、資金支持、創業經營場所支持、創業公共服務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務。創訓樓實行學生在創業導師指導下的自主管理,管理中心同時負責“精通創業扶持基金”和“新道創新創業基金”的使用和管理。學生通過在創業虛擬仿真中心接受的創業理論教育,產生優秀的創業種子項目,每年通過校內質量工程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遴選進駐“創訓樓”自主創業。3.粵臺“三創”人才培養基地為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學生綜合能力拓展課程建設,培養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三創”型人才,我校與臺灣龍華科技大學合作,借助其在“三創”教育師資、課程、教學、理念、經驗和措施等各個方面的資源,合作共建大學生“三創”人才培養基地;逐步形成普惠型、多層次、有重點的“三創”教育多元課程體系,以國際視野、創新思維和富有創意的教學方式,使“三創”課程成為我校的特色、優勢課程;通過三年建設,爭取把粵臺“三創”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成為對廣東省高職院校起示范及引領作用的“三創”教育實踐基地和師資培訓基地。
(二)構建三位一體的創業師資團隊
通過校企深度合作,引進和培養校企優秀人才組建校內專任、校內兼課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三位一體”的優質創業導師團隊。校內專任教師由創業教育學院的11名教師擔任;從各二級學院遴選培養校內創業兼課教師,由具有各二級學院專業背景的兼課教師擔任的創業導師,有助于幫助不同專業的學生結合專業特點開展創新創業訓練;從校外企業和境內外高校引進兼職創業導師,建立兼職導師校內工作站,提供有利工作條件,通過兼職創業導師引進優質創業項目,在校內帶領學生團隊進行創業孵化,實現雙師比達到80%以上。
(三)建設點線面結合的創業課程體系
1.開設創業經理人實驗班(點)
面對全校選拔各專業學生開設“創業先鋒班”,突破創業教育“先理論后實踐”的傳統模式,以項目為載體開展教學,針對“創業先鋒班”的學員設計柔性學分制下的一年特色創新創業類課程,培養既懂專業知識又善創業管理的創業經理人,每期經理人班中有50%以上的學員成功注冊公司。通過與臺灣龍華科技大學合作,從經理人班中遴選優秀學生帶項目赴臺研修或開展國際交流。
2.開展創業管理專業教育(線)
在2014年申報“創業管理”新專業成功,2015年開始獨立招生。對該專業學生制定3年完整的人才培養方案,創業能力的培養依托于專業對教學過程進行“重構”,通過將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更能引領學生關注專業領域的發展和變革,從而使創新本身變成專業知識的一部分,培養10%以上的創業管理專業的學生開辦自己的公司。
3.開展創業通識教育和創業實踐平臺(面)
在全校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就業指導課中列入至少6個課時的創業模塊課程,在大一開設;針對大二學生在全校范圍內開設創業類公選課;為大三學生提供每年300-400個以上的SYB培訓指標,每年有300人拿到高校自主創業證。通過創業教育的面上培養,樹立學生“用創業的心態去工作”的理念,既培養學生在現有工作崗位上發揚企業家精神,為單位創造更高效益和價值,又使學生自身得到更快的發展。
(四)營造產教融合的創業文化氛圍
組建創業者俱樂部,創業者俱樂部由企業創業成功人士、成功創業校友、在校學生3部分組成,成員達500名。通過創業類微信、微博等現代信息平臺進行創新創業的文化宣傳,使得微信和微博的粉絲達到3000人以上。每學期定期舉辦2~4次的創業講座,通過請學校教師講解創業政策制度,企業精英分享創業機會和企業管理經驗以及創業成功人士講授創業成功經驗。通過創業實踐教育中心組織創業競賽,并推薦優秀團隊參加省級以上創新創業大賽,獲得省級三等獎以上名次。在此基礎上,把各個專業的合作企業文化和創業文化融合,形成具有企業特色的創業文化,比如建筑技術專業的魯班精神創業文化。
(五)建立規范的創業制度
完善和規范相關制度,針對創業設施,制定創業仿真中心、創業孵化中心和三創人才培養基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辦法等;針對創業扶持基金和種子基金,制定適合廣州城建職業學院的基金申請、使用及滾動管理制度等;針對創業師資制定創業師資培訓、考核和激勵管理制度等;針對創業課程,制定創業教育學分管理辦法、創業經理人實驗班管理制度等;針對創業文化,制定微博和微信的制度、程序以及管理辦法等;針對進駐創業種子公司和創業孵化中心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制定嚴格的篩選程序和管理制度等。
(六)創業項目建設
從創業種子項目、創業管理經理人班的項目、創業管理專業項目、三創人才培養基地項目、校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中選擇優秀項目40個,作為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建設培育項目,其中建設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個。
四、結語
創新創業教育是適應區域經濟、社會和國家發展戰略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教學理念與模式。未來我們將不斷完善創新創業教育的創業設施、創業師資、創業文化和創業制度,進一步探索創新創業實戰教學模式,優化創新創業實訓課程體系,加強企業合作,完善高校間資源共享機制,努力構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郭連峰.美國高校創業教育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特點及啟示[J].繼續教育研究,2013(05).
[2]徐曉輝.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驗教學模式的探索[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4(06).
[3]李應.基于科學發展觀的高校創業教育教學模式創新[J].教育與職業,2015(06).
[4]陳建華.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創業教育教學模式研究[J].黑龍江教育,2010(06).
作者:陳飛飛 王愛文 張芳賢 莫運襟 單位:廣州城建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