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留學生書法教育教學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快速推進,與沿線國家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高校留學生數量逐年增多。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書法成為來華留學生熱衷學習的課程之一。文章針對留學生書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對書法課程的教學模式、課程設置、教材內容,以及具體教學方法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留學生;書法教育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鋪開,以及黨和政府提出的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發展戰略,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更多的國際學生選擇來中國留學。在留學生的漢語教學過程中,除了基本的語言文字教學外,輔助的書法藝術教學是十分重要的一環。書法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留學生而言,學習書法是其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方式之一。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留學生書法教育的重要性
“一帶一路”既是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也是推動人文交流、民意相通的和平友誼之路。指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堅持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進,促進我國同沿線國家教育、旅游、學術、藝術等人文交流,使之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加強來華留學生的書法培養,提升留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既可以為“一帶一路”倡議在語言文化、經濟貿易等領域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同時,也可以促進沿線國家的人文交流和民意相通,為我國在世界格局中積累廣泛的人脈,培養一批以中青年為主的知華、親華、友華力量,為國家之間的互動提供文化助力,更好地貫徹實施我國“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
二、留學生書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一)教學模式的局限性
留學生書法教育應置于中華文化傳播的大背景下開展,不應局限于書法專業知識的講授和學習。目前,留學生書法教學基本上是照搬開設給中國學生的書法課程內容,大多采用課堂講授的傳統教學模式。在課程講授過程中,技法的練習過程相對單一,容易使初學者尤其是漢字基礎薄弱的留學生產生厭倦、疲憊等情緒。這就要求教師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留學生的書法課程中,可以適當穿插書法審美及書法史等可讀性、趣味性較強的內容。
(二)教學方法的統一性
選修書法課的留學生來自全球各地,由于各國的文化背景不同,學生的漢語水平有較大差異。針對這一情況,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留學生的實際漢語水平,進行差異化教學。對漢語基礎較好的留學生,可采取和中國學生同班教學的培養模式,這種模式有助于促進留學生與中國學生的跨文化交流,使其全方位地接觸中國文化;對漢語基礎較弱、無法編進正規教學班的留學生,可采用小班模式或者一對一培養模式,配備具備扎實雙語基礎的專業書法教師進行導師制教學。
(三)教師雙語水平有待提高
隨著留學生教育的快速發展,需進一步完善具備扎實雙語基礎的專業書法師資隊伍建設。一名合格的留學生專業書法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書法專業知識,還應充分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知識,具備良好的社會溝通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就目前情況來看,很多面向留學生的書法教師尚未達到上述要求。
(四)缺少配套教材
目前大部分書法教材都是以中國學生為教學對象編寫的,這類教材不太適合漢字功底較弱的留學生。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以傳統書法教材為基礎,對教學內容有所取舍,或自編適合留學生的教材。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廣泛收集適用于留學生的書法教學素材。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留學生書法課程改革的幾點建議
建立合理、完善的書法課程教學模式,改革高校留學生教學體系,開展書法課程教學建設改革,可以作為配合“一帶一路”倡議的文化策略之一。在具體教學改革過程中,主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設置、教材選擇、教學實踐等方面探索更合理、更具有實用價值的通識課書法教學模式。通過教學改革,從書法技能和文化內涵、市場需求等方面提高留學生對書法藝術的視覺感知力、審美鑒賞力、實踐創作能力。
(一)完善書法課程教學體系
留學生書法課程的學習不僅是對書法技法等專業知識的掌握,更是近距離體會中國文化的一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應改變只重視書法作品鑒賞與基本常識的概述講授模式,穿插講授書法中蘊含的古典哲學思想,以及書法與中華文化、中國社會發展變遷等背景知識。書法藝術積淀著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精髓,蘊含深厚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書法史可以看作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縮影,書法的每一次變革都反映了歷史的變遷。篆書體現了先秦文化對宇宙的莊嚴態度,隸書體現了漢代雄偉博大的氣勢,楷書的方正綺麗體現了唐代社會文化的開放多元,瀟灑流暢的行書以及筆走龍蛇的草書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生生不息。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書法更是無處不在,無論是節日喜慶的裝飾,還是店鋪廣告招牌,在各種社會活動中都離不開書法。書法理論家王岳川認為:“書法說到底是技法升華以后的文化,是文化的集中表現,是中國文化精髓的表征。”書法技法與書法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對留學生的書法教學必須將技法與文化相結合,增加書法傳統哲學思想的講授,并結合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通過組織文化活動、舉辦書法展覽和書法比賽等形式,提高學生的古典文化修養,使其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
(二)采用創新型教學模式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韓國、日本以及東南亞部分國家在歷史上受中華文化影響較大,其留學生具備一定的漢字文化背景。在課時安排上,可以技法訓練多于理論講授,使學生真正參與書寫過程,感受筆墨趣味與中國書法文化。對漢字文化背景較為欠缺的留學生,可通過1對1的師生溝通模式,從學生為主體的角度完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在教學初始階段,多利用圖片、多媒體等手段,通過微課錄制視頻等方式,盡量從各種不同維度向學生直觀展示毛筆書寫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理論講授應盡量具體,避免過于抽象而導致晦澀難懂。在授課內容選擇上,要精挑細選。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書法教學內容涵蓋書法史、書體、筆法、墨法等多個方面。對漢語水平有限的留學生,要有針對性地把控課程內容,盡量避免內容大而全,降低學生理解和記憶書法知識的困難。在留學生書法課程教學中,可適當與專業書法教學接軌,邀請書法專業的中國學生擔任助教,這樣既可以為留學生找到相對專業的指導教師,又可以為書法專業學生提供書法教學的鍛煉機會,增加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臨創示范,強調創作要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臨摹技法課程中,應采用臨創結合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脫帖后的實際書寫能力和書法應用能力。
(三)課程設置和教材選擇更加多元化
留學生書法教學應優化課程設置、改善教學設施、改變傳統教學理念,進行科學、合理的課程定位,整合課程結構,使課程教學更有效,課程設置和教材選擇更加多元化。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應著重培養國際化人才,使其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溝通能力與國際活動能力,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同時,傳承并弘揚絲綢之路精神,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傳播。在教材選擇上,可以適當選擇國外經典書籍作為輔助教材,用中國書法藝術的形式表現各國文化,引導學生思考書法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四)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實踐活動提升教學效果
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保障。可以建立書法交流機構與網絡平臺,加強師生之間、書法愛好者之間的交流互動,同時體現書法教學的時代性。定期進行書法培訓,舉辦書法展覽、比賽,還可以舉辦作品拍賣會,這是書法教學與市場接軌的途徑之一,使學生的學習成果得到認可,提高其學習熱情。此外,應多了解其他院校留學生書法教學動態,加強交流,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國家的留學生搭建交流平臺。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可以帶領留學生參觀地方文化古跡和人文景觀,使其在了解我國歷史文化和經濟社會發展脈絡的過程中,體會書法文化的演變與發展,從而加強對書法的認知,有助于將其培養成為中國文化傳播的使者。結語“一帶一路”倡議是來華留學生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歷史契機。近年來,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規模逐步擴大,呈現蓬勃發展態勢。《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明確指出:“擴大相互間留學生規模,開展合作辦學,中國每年向沿線國家提供1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可見,“一帶一路”倡議,開辟了教育交流與合作的新天地,迎來了來華留學生教育發展的新歷史機遇。但是,相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布局及我國高等教育的比較優勢而言,來華留學生教育仍有較大差距和提升空間。目前,來華留學生主要集中在工程科技、漢語、醫學等領域。高校應抓住“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立足于國家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發展的大背景,分析來華留學生教育的發展特點及趨勢,提升留學生的書法教育水平,通過宏觀規劃和微觀調整,發揮優勢、提高教學質量,為沿線國家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王丹.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培養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6(1).
[2]施渝一.高校留學生教育戰略研究初探[J].山東紡織經濟,2010(1).
[3]楊東平.高等教育的文化轉換和制度創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4]鄭剛.“一帶一路”戰略與來華留學生教育:基于2004-2014的數據分析[J].教育與經濟,2016(4).
作者:趙曉嬌 單位:廣西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