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繼續教育質量提升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隨著信息化深度發展,如何運用信息化提升高校繼續教育質量,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和實踐課題。本文闡釋了信息化與繼續教育的內在聯系以及信息化對于推動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和質量建設的價值;分析了先進信息技術與繼續教育融合發展的著力點和實現路徑;對當下高校繼續教育通過要素、資源、平臺、機制的信息化整合再造,加強質量建設提出了對策意見。
【關鍵詞】信息化;繼續教育;質量建設
一、信息化浪潮與繼續教育轉型發展
(一)教育活動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是當代繼續教育發展的客觀趨勢
1965年法國教育家保羅•朗格朗提出了終身教育理論,對現代教育特別是世界各國繼續教育改革影響深遠。①繼續教育作為現代教育發展的重要形態,本身就是在教育活動與信息技術結合中起步的。最初形成的以視聽技術運用為主要形式的廣播電視教育等遠程教育,就是運用信息技術開展學歷補償和職業后教育的形態。信息化浪潮的推進,帶來了教育理念、教學方式和學習模式的巨大變革,極大地豐富了繼續教育實踐。進入21世紀,互聯網飛速發展,尤其是大數據、網絡社交、云計算等廣泛應用,更加深刻地改變了人類固有的知識體系、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新一輪信息化催生了各種信息技術在繼續教育領域的廣泛運用,信息化在其中的作用和價值更加顯現出來,對繼續教育思想與觀念、管理模式、教學內容和方法產生了變革性推動。②可以說,繼續教育與信息化有著天然的、內在的聯系,借助信息技術促進繼續教育發展,是一個規律性趨勢。
(二)加強信息化應用是我國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繼續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應運而生,伴隨現代化進程深入推進,充分發揮高校學科、人才優勢,參與構建學習型社會和終身學習體系,取得了顯著成就。進入新時期,高校繼續教育發展面臨著新的形勢和挑戰。在需求層面,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如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及“一帶一路”等戰略,需要高校繼續教育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撐。③在供給層面,學習型組織發展和多元類型教育融合,特別是企業大學的快速發展、職業教育集團的興起,引發繼續教育格局重組,以質量為導向的競爭日趨激烈。在政策層面,國家取消了普通高等院校成人學歷教育脫產班,逐步縮減本科院校成人學歷教育專科的招生。④高校繼續教育由學歷補償性教育轉向非學歷的素質提升教育,需要更加注重人才培養質量。可以說,高校繼續教育進入了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型的發展時期。應對這一轉型發展,高校繼續教育要抓住信息化發展機遇,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推進繼續教育模式創新,提升服務社會培養人才的能力。
(三)信息化為破解高校繼續教育矛盾問題帶來契機
近些年,我國高校繼續教育在迅猛發展,一方面推動人才培養和社會進步,但另一方面也帶來發展粗放、質量下滑的隱憂和風險。從人才培養看,我國高等院校繼續教育學生數量龐大,但是忽視內涵建設,人才目標界定不清晰、培養定位不準,教學針對性不強,課程教材缺乏特性,特別是實踐性不夠,適應性師資力量薄弱;從辦學機制看,一些高校繼續教育機構辦學力量不足,優質資源整合不夠,特色不夠鮮明,專業渠道狹窄,缺乏拓寬辦學路子的能力。從辦學管理上,監管能力不足,管不過來與管得過死問題同時存在。這些都嚴重影響了繼續教育辦學的質量與信譽。解決當前高校繼續教育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在樹立科學質量觀、深化改革的同時,必須通過加強繼續教育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對學習者、教師、學校等繼續教育的參與者和教學辦學各環節,進行模式再造和系統重塑。通過信息化提升發展質量,實現繼續教育健康發展。
二、信息化推進繼續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
當前,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呈現多媒體化、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趨勢。信息技術對繼續教育實踐的影響是全面的、深刻的、革命性的。隨著信息化的深度發展,高校繼續教育在內容、方法、模式以至對學習者、教育者、管理者的要求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高校繼續教育必須準確把握信息化技術的最新發展趨勢,借助先進適用的技術、模式,形成解決方案,提高質量建設水平。
(一)移動網絡、多媒體化支持下的泛在學習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技術對教育的不斷滲透,多媒體和計算機網絡等新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推動了泛在學習興起。泛在學習通過超鏈實現本地資源與遠程資源的無縫鏈接,學習的內容空間得到了極大擴張;利用構件化技術,即時性更新教育內容,提供全面的教育在線服務,支持按需學習、適時學習、彈性學習,為學習者提供時時、處處在線學習的場景。泛在學習呈現出學習內容海量、優質資源共享共建、學習交互性強等特點。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慕課”(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就是基于網絡教育的泛在學習典型方式,其以現代信息和網絡為技術支撐,搭建開放靈活、功能強大的教育網絡平臺,把優質資源輸送到有需要的終端,實現人人可學、時時能學、處處易學。⑤美國高等教育界將MOOC比作教育史上的一場數字海嘯,目前最有影響的美國的EdX、Udacity和Coursera三大MOOC平臺注冊人數已達上千萬數量級。繼續教育與泛在學習在學習機制上有內在契合性,值得充分借鑒運用其核心理念和技術解決方式。
(二)人工智能下的自主學習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下的自主學習是1956年達特茅斯研討會中提出的,當時指機器模擬人的智能。經過60年的發展,人工智能發展經歷了計算智能、感知智能階段,步入認知智能階段,其內涵不斷拓展,逐步聚焦于模擬、延伸和拓展人類智能的功能。近年來,一些國家已研發應用計算機智能輔助教學系統。一些高校設立自主在線學習平臺,學習者通過平臺進行選課、課程學習、課后測評等。這實際上是人工智能下的自主學習技術在繼續教育活動中的運用。這種基于大數據的自主在線學習,可以根據數據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預測學生未來的學習表現并智能化推薦適合學習內容,讓學習者能夠從多元化的學習內容中進行自主選擇,實現學習的個性化。⑥同時,通過將信息技術、視頻、網絡和智能化平臺等因素綜合起來,搭建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的環境和情景,對學習者持續性誘導和激勵,使其形成自我學習機制,可以激發和培養學習者的創新思維及實踐能力。
(三)大數據推動下的智能教育教學管理
伴隨著移動通訊、云計算、傳感器、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社會進入大數據產業化的時代,為改進繼續教育辦學機制及豐富教學內容提供了支持,對推動繼續教育教與學的對接、管理以及市場開拓,都提供了智能化手段。一方面,通過教育大數據的運用,準確分析把握學習者的特點和類型,動態地改進調整教學方案和內容,可以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⑦另一方面,通過數據化應用,實現對繼續教育要素的數據處理,可以及時、深度挖掘教育活動供給需求資源,實現市場需求分析、精準教育評價和辦學需求調研、項目開發等教育決策科學化,提升教育管理的精準化。⑧
三、運用信息化提升繼續教育質量的重點對策
信息化支撐繼續教育質量建設具有綜合性、過程性、滲透性,影響因素多元動態復雜,其中學習資源、教師、教學管理等因素至關重要。當前必須抓住主要問題,通過要素資源、平臺、機制的整合再造,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加強質量建設,提高高校繼續教育質量。
(一)建立動態集約共享的課程資源體系
課程是教學活動的基本載體。只有課程有質量了,繼續教育才可能有質量。要結合繼續教育發展實際,利用多媒體技術,實現教學內容、網絡課程、輔助資源的信息化,創建豐富的、分布式的教學資源庫。可以發揮高校知識原創和學科優勢,建立校內優質教育資源在繼續教育與其他類型教育之間的分享平臺,通過建立優質課程資源庫、電子教室、微課等形式,促使本校優勢教學資源向繼續教育外溢。建設課程教學與應用服務有機結合的優質在線開放課程,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教學水平、創新教學模式,利用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多種方式用好優質數字資源。同時,針對繼續教育實踐性強的特點,探索互聯網條件下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由高校與高校、企事業單位等共同建設,打造一批多元化、實用化、網絡化的課程“超市”。鼓勵通過與具備資質的企業合作、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等方式,推動在線開放資源平臺建設和移動教育應用軟件研發,加快推動繼續教育服務和學習方式的變革。
(二)推進適應性信息化教學模式、形式和方法創新
積極探索遠程學習、網絡學習、移動終端學習等新型教學模式的特點和規律,實現教學方法、手段的網絡化,創建方便靈活的教學互動平臺。利用云計算、移動互聯、智能家居等新技術,實現教學和管理的移動化、多終端化,創建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教學環境。要加快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推進在線開放課程和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建設,以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為著力點,加快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提高教學水平。深入推進網絡學習空間互通,形成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網絡化泛在學習新模式。引導學校與教師依托網絡學習空間記錄學生學習過程,進行教學綜合分析,創新教學管理方式。
(三)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拓展教師資源
沒有一流的師資隊伍,就沒有一流的繼續教育。當前,一些高校繼續教育缺乏充足的專業化教師,一些教師參加繼續教育時間精力不夠,校內整合資源不夠,教師對信息化手段的運用能力也不夠。高校繼續教育務必重視師資資源建設,在加大培養和引進實踐經驗豐富的高素質教師同時,還應運用現代網絡技術,拓展整合利用各方面教育資源,探索“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等信息化教師教研新模式,推廣“虛擬教師”技術應用,運用虛擬化的名師、大師,豐富教育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信息化發展促進了教育方法和手段多樣化,教師職能也發生了變化,除了傳遞知識、信息以外,更要注重引導學習者運用信息技術自主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創造知識。因而要加強教師自身的繼續教育,特別是通過培訓,提高駕馭信息化的教學能力,為提升教學質量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四)構建繼續教育質量管理信息化平臺
一些高校繼續教育存在制度不完善、流程不科學、監管不到位等突出問題,這些都與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有關。要建立基于大數據推動科學管理的平臺,充分運用各種數據,挖掘其中體現各類主體的需求偏好,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要求,及時調整和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利用大數據技術開展對教育教學活動和學習者行為數據的收集、分析和反饋,為推動個性化學習和針對性教學提供支持。創建高效安全的教學質量管理平臺,對教學過程進行全程質量管理。健全教學服務支持平臺,形成貫通科研支持、教學服務和教學保障的綜合性支持體系。繼續教育具有市場化運作特質,要通過信息化加強繼續教育培訓項目市場化辦學行為管理,對廣告宣傳、市場拓展等進行有效監管,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規范各類辦學主體的招生、考試、發證、收費和其他辦學行為。
作者:劉春 單位:中國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