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教學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
社區是社會的基礎,構建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者隊伍,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求。我國高職院校在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領域還處于探索階段,存在重視理論教學、專業設置不科學等現象。提高高職院校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建設水平,需要深化校企合作,探索中高職銜接的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搭建信息資源平臺,優化師資團隊,健全考核評價體系。
關鍵詞: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目標;現狀;措施
一、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教學改革與建設背景
(一)人才供求狀況分析
1.人才需求狀況社區是社會的基礎,社區工作是社會工作的一種重要工作形式。隨著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社區承擔起了社會穩定、社會整合及社會服務等功能,社區工作專業人員的培養勢在必行。據統計,西方發達國家每千人中就有2~2.5名社會工作者,其中美國的注冊社會工作者占總人口的2‰,日本占總人口的5‰,加拿大占總人口的2.2‰[1]。社會工作者在這些國家的地位都很高,被譽為“社會醫療師”。按照這個標準,我國需要專業的社會工作人員260~325萬人。據民政部統計,截至2010年底,我國的社區從業人員達到100萬人,但絕大多數從業人員未接受過專業的學習[1]。
2.人才供給狀況我國社區專業人員的培養起步較晚。1986年,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增設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并于1988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期間,吉林大學、廈門大學、上海大學也都相繼開設了此專業。1993年,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建立社會工作與管理系,成為社會工作教育的首個系級專業教育機構。目前,我國有200所高等院校設立了社會工作專業和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形成了大專、本科、研究生三個辦學層次,每年培養畢業生1萬余人[1],但從數量上講,還遠遠滿足不了社會需求,加之現有的在崗社會工作者絕大多數都未接受過專業學習,專業技能普遍缺乏,因此,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
(二)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建設現狀
我國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教育雖然起步較晚,但面對日益巨大的社會需求與廣闊的市場前景,該專業的發展十分迅速。隨著專業的高速發展,其中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1.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目前,一些開設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的院校存在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的問題。在教學計劃中,通常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有些院校甚至直接將實踐教學簡化。這種一味注重理論知識灌輸、忽視實踐能力培養的做法,導致培養出一批只會教條理解理論而無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學生。
2.專業課程設置不科學。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的課程體系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應用性,應該與產業需求直接對接,以適應社會對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但現實情況卻是大多數院校開設的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的課程設置與崗位需求脫節[2],學生畢業后難以找到與專業對口的理想工作。
3.師資力量薄弱,缺乏具有從業經歷的專家型教師。目前,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的教師,多是在高校從事理論教學的專任教師,缺乏有相關從業經歷的行業專家型教師。行業專家型教師的短缺不僅無法使學生了解行業發展的新動態,掌握實用技能,也不利于學生進行實習。由于教師缺乏相關從業經歷和實踐技能,因此只能閉門造車,這樣不但無法合理安排實習時間,實習過程也往往是走馬觀花地了解一下工作程序,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消化所學知識,提高實踐技能,也無法與實習社區進行有效互動,不利于校社合作的開展。
4.考核評價方式單一,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目前,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課程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筆試成績來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方式單一,內容呆板,不僅不能科學地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嚴重影響了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二、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的建設目標
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畢業的學生所從事的崗位主要有:政府機構及下屬職能部門、街道或城鎮等機構社區信息、行政管理和技術服務崗位;居委會或村委會等管理工作崗位;某個行業或產業的社會調查師。以就業為導向,按照高職高專“五對接”的要求,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的建設目標,應該以培養學生具有系統的社區管理和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技能和素養,掌握社區管理與社會工作實務技能,具備社區事務綜合管理、服務提供、項目策劃與實施的能力,能夠勝任社區管理、社會工作及各類社會組織管理與服務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3]。
三、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的改革措施
(一)深化校社合作,積極推進校社對接
1.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探索學校與社區“雙主體”運行機制;引進社區資源,實施滿足高端技能型社區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的“職業情境、校社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推行和探索訂單培養、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職業能力的教學模式。應注重學生職業道德與綜合素質的培養,將學生綜合素質訓練列入人才培養方案中,通過入學教育、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交流會、模擬招聘、就業指導等方式,將職業道德教育、職業素質教育、社區優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強化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培養。
2.改革課程體系根據社區管理與服務職業崗位群,確定職業核心能力,將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教學要求與崗位所需技能要求對接,將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道德教育、職業素質培養及職業資格考試有機結合起來,構建與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的課程體系。
(二)探索中高職銜接的人才系統培養
與省內中職院校合作,探索中、高級職業學校社區管理與服務等對口專業直接對接的有效途徑。指導中職院校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使中職、高職在培養目標、專業內涵、教學條件等方面得到延續與銜接,保障中職社區類學生繼續學習的系統性和知識內容、技能要求的銜接。明確中高職各自的教學重點,探索中高職銜接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展專升本專業課程培訓,為學生繼續學習、深造提供條件,使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
(三)強化實踐教學,推動實踐教學改革
要加強實踐教學改革,與多家品牌社區合作,營造具有職場氛圍的校內實訓基地,開拓多家校外實訓基地,將實訓課堂搬到真實的社區中,使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對接,加強與專業對口的頂崗實習,建立健全校社合作協同管理的實習實訓制度。
(四)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轉變人才培養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多種教學一體化的模式。開展各類專業技能競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培養學生的協作與創新能力。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搭建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實現優質課程資源的共享;搭建人才評價與就業跟蹤管理開發平臺,了解教學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及時改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出更適應社會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搭建校社互動網絡課堂,實現校社聯合教學。
(五)優化師資團隊,提升團隊素質
建立和完善“雙師”型教學團隊,實行雙帶頭人、雙骨干教師、雙向任職、雙向交流、雙向培養的機制。聘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社區管理行業專家作為專業帶頭人,聘請社區管理的優秀人才作為兼職教師,承擔教學任務和管理。專業教師應該到社區參加工作實踐,參與社區的實際工作。學校與社區共建名師與技能大師工作室,推進技術服務和課題開發。
(六)建立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建立由用人單位、行業、學生及家長等共同參與的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從教學質量、就業質量、專業技能及社會活動質量等方面設計評價指標。加強與用人單位、中介機構及家長的信息溝通,虛心聽取第三方對教學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實現“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以評促學”的教學評價管理目標。
[參考文獻]
[1]薛彥萍.高職院校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09(4).
[2]李華.本土化視角下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課程體系構建[J].學理論,2012(34).
[5]盧子敏.基于職業能力構建高職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實踐教學體系[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10).
作者:馮可可 單位:山西青年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