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實踐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高職院校目前存在的重要問題
(一)無法做到與社會接軌
高職院校的教學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優秀的技術型人才,往往很多的高職院校脫離了這個主要目標。在正確的教育策略的引導下,高職院校的教學應該落實在社會,達成社會與院校同進步的理念。然而在如今大多數院校只完成了知識的傳遞,忽略了給學生灌輸“學以致用”的思想理念,封閉了學生對知識進一步實踐探討的道路。這種做法只讓學生得到了知識、記住了理念,卻不能從實踐中找出“真理”,不懂得“使用方法”。這種教育方式不利于學生實操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
(二)教學沒有涉及實踐和對專業的針對性
在學校里,教師是教,學生是學。好的教學模式是老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參與兩者互融所構造的,明白這個理論就會更好的把教學的知識附上實踐性和針對性兩個屬性。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存在課程問題就包括課程缺乏實踐性和對專業的針對性,缺少了對深層理論應用的講解與實踐。遵循以往的教學模式,課堂變得枯燥沒有思考沒有實踐,學生難以提起興致去參與,無法給予學生真正的學業需求。另一種可能是學校的課程分配不合理,理論課與實踐課比例不均衡這就造成了學生發展的阻礙,無法將理論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就無法培養出真正社會所需的技術型人才。
(三)高職院校的盲目改革
目前有不少高職院校意識到自己教育的缺失,并針對一些弊端積極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改革由于沒有正確的方向引導和理念,改革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變成了盲目的改革。高職院校在我國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還是有些人對高職院校有些偏見,更向往高等院校的教育。然而高等院校的崛起與迅速發展也間接抑制了高職院校的發展,優秀的學子大批的涌入高等院校,使得高職院校的整體學生的學業素養有一定削弱,因此高職院校的改革主要針對提升學生能力,提高學生就業率而展開。由于改革過程中沒有進行完整的、系統的、實踐性的研究,沒有一個準確的標準和方向,改革也無法看到什么顯著的效果。
二、高職院校改革的必要性
在世界的發展的總趨勢來看,高職院校的根本任務都是有定義的:高職教育是滿足社會需求,幫助學生達到就業的目的,堅持向社會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上輸送具有職業精神、職業道德、實踐能力強、高素質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在高職院校的發展過程中可以得知,一些高職院校在教育模式上出現了一些不符合社會需求的偏頗,在教育上只注重知識得出傳遞,忽略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只注重把學生送上本科的使命,忽略了學生的職業技能的培養;只注重提升學院規模,忽略對教育模式的研究與探討。高職院校出現的問題大部分是對社會使命的忽視。高職院校必須對教育模式采取全方面的改革方案,進而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高職院校的改革策略
(一)教學形式的改變
應用多媒體教學模式,增加學生的認知并增大學習的信息量。多媒體教育使知識結構更容易被學生所掌握和接受,同時可以引入學生對實踐應用的認知。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堂所用課件一定要聲、圖文、像同時擁有,散發出很強的感染力,凸顯出專業課程最為重要。借助多媒體對一些技術過程進行仿真模擬,讓學生充分感知學習到其中的知識和蘊含的奧妙。如:建筑物的剖面圖的形成過程等等,可以很清晰的展現形成的過程。
(二)實踐課的實施策略
實踐課可以借助計算機進行模擬訓練,比如:在計算機上模擬施工、編程、故障檢測以及加工等過程,這樣可以實現學與用的完美結合。鍛煉學生的的實際操作,多次鍛煉中可以自己領悟出操作的規律熟能生巧進而提高了學生的能力。
(三)加強思想品德的教育
優質人才的必要條件就是高素質,高職院校有責任培養高素質人才。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就業的基本準則也是在社會立足的根本要求,高職院校在培養能力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學生職業禮儀、職業道德和敬業的精神。因此需要高職院校定期開展思想品德的講座或者公開課以及開展心理健康的課程。
四、結語
在經濟不斷發展的當今社會,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也是飛速增長。為了讓祖國更蓬勃的發展,教育改革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高職院校需要以培養優質型人才為己任,為祖國輸送優質的新鮮“血液”。
參考文獻:
[1]唐海芽.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實踐摭探[J].成才之路,2018(26):3.
[2]衛海.淺談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重要性[J].新西部(理論版),2016(13):157+167.
作者:馮逆水 李玲英 單位: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