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媒體的出現使人們的生活、學習、溝通等發生許大變化,改變和影響我國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漢語言文學專業最重要的核心課程——古代文學,由于歷時久遠、時間跨度較長,文字障礙多,學生的學習難度較大。以新媒體為媒介,將大量的新鮮資源融入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中,在拉近古代文學課程與學生的距離的同時實現教學現代化、信息化和科學化。通過對新媒體時代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現狀及新媒體在教學中的優勢及不足的分析,探索新媒體環境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新媒體;古代文學;教學模式;改革途徑
古代文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在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及人文素養方面有著無法代替的作用。但就目前來看,課堂教學通常是以文學史為框架,以作家、作品、文學現象、流派的分析為重點,以PPT、各類音樂、影視作品為輔助手段。隨著近幾年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各類移動設備悄然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青年人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影響了青年學生的學習、信息接收方式。正視新媒體對傳統教學方式的沖擊,利用其優勢為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服務,探索出一條更宜于青年學生接受的教學途徑,是古代文學老師應當正視的問題。
一、傳統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手段的弊端
從現階段教學現狀來看,大多數高校的古代文學課程主要以史為界,采取分段式教學,無論三段式還是四、五段式,課程教學的主要依據還是教材。由于文字障礙較多,教學內容龐雜而課時又相對有限,許多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適當參與。整個課教學過程由一位教師,兩本教材,輔以PPT即可完成。在這個相對固定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學習的興趣不高,參與度有限,對知識的接受較為被動,同時也限制了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使整個課堂教學達不到理想的效果。以先秦兩漢段的教學為例,這一時期教學內容多,難度大,許多學生的學習模式仍然停留在高中階段,被動接受知識較多,主動求索較少。即便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提前預習,但由于文字難度大,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教授《左傳》《史記》等作品,要想在有限的課時中通過一到兩篇代表作把握傳統文化的精髓難度很大。很多同學反映在這類作品的學習中由于頭緒多、背景關系復雜,學習困難較大。學生對教師教授的知識無法及時思考,連接受都是被動的,加之課堂時間有限,很難及時地將自己的想法反饋給老師,更沒有辦法做到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掌握作家、作品的特點,阻礙了作品分析鑒賞能力的提高。當代大學生受快餐文化影響較深,學習難度大,短時間內難見成效,很容易失去學習動力。傳統的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媒體時代下的教學需求,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古代文學教師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的優勢,提升對媒介的認知和掌握能力,有效利用新媒體將大量新鮮知識、資源及教學手段,巧妙地運用到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中,拉近古代文學與青年學生的距離,將知識面擴大,將有限課堂的時間延長,加快更新古代文學學術知識的步伐。同時,教師可以運用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相結合,既可以使古代文學課程教學變得豐富多樣,也可以改善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的模式。
二、新媒體的優勢及對古代文學課程的挑戰
新媒體指在互聯網技術支持下的媒體傳播形態,如電子雜志、數字圖書、微博、微信等。各類新媒體的出現使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以及接受信息的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影響,為課堂教學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1.新媒體的優勢
(1)信息傳播的實時性與互動性。媒體技術的發展經歷三個階段:精英媒體、大眾媒體、個人媒體。精英媒體階段,少數人掌握信息資源,信息由少數人消費;大眾媒體階段,少數人掌握的資源由多數人消費;個人媒體時代,人人可掌握信息資源,人人可消費信息,傳播方式從一點對多點轉變為多點對多點。在互聯網技術及移動設備的支持下,信息的傳播門檻較低,人們可擺脫身份、地域的限制實現信息的平等交流與互動,更容易為大眾所接受。新媒體是實現教育信息資源共享的前提條件。(2)豐富的信息資源與便捷的獲取方式。由于不受時間、地域、版面的限制,人人可以成為信息的者,依托于互聯網的各種新媒體可以實現信息實時、海量,內容包羅萬象、無所不備。文字、圖片、視頻、音頻,類型豐富。搜索引擎的出現方便人們從海量信息中獲取對自己有用的資源,其中包含的大量古代文學、文化資源為廣大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便捷。
2.新媒體對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挑戰
(1)新媒體時代下的不良信息妨礙古代文學課程教學。與傳統媒體相比,互聯網時代的新媒體具有傳播范圍廣、速度快、內容豐富等眾多的優勢,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或主動或被動地接受著各類信息資源。由于這些網絡信息、APP內容的制作缺乏統一的管理和監督,造成許多不實的信息在人們日常生活及教學中傳播。學生更樂于享受互聯網方便快捷,而疏于信息甄別,利用搜索引擎進行資源搜索,但網絡中各類文學知識,作者信息,對古代文學作品的翻譯、賞析、文學現象的介紹等并不完全準確,如不加甄別地全盤接受,必然會影響學生對古代文學知識的正確認識和理解。例如,網絡惡搞杜甫形象,瘋傳署名為李白的藏頭詩等,傳播范圍廣、影響大,極易對學生的學習產生錯誤的導向。(2)新媒體的方便快捷阻礙學生主動探求知識。近年來,人們在享受互聯網、新媒體設備所帶來的方便、快捷的同時,逐漸變懶,求索欲和對未知世界的探知力下降。由于獲取信息更加方便,可供借鑒的資源更加豐富,許多學生遇到問題后首先求助網絡,對老師布置的論文往往也是東拼西湊。貪圖省力,一味照搬,偏聽偏信,探索欲下降,惰性滋長對學生自身專業素質的養成極為不利。
三、新媒體時代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必須面對的現實,它既帶來了挑戰,也為教學形式的變革創造了機遇。既然各種類型的新媒體已成為當代大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教學改革中應充分利用其優勢,使之成為古代文學教學改革中的新鮮力量,把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
1.新媒體時代下教學內容的改變
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已成為當今社會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校園網絡獲取海量教學資源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是新媒體帶給古代文學課程的最大變革。以四段式的課程設置為例,古代文學兩千多年的文學精華與不足兩年教學時間始終是個難以調和的矛盾,教學內容的局限性可想而知。針對當代大學生對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依賴程度較高的現實,合理利用新媒體可使教學內容的范圍得到一定程度的擴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對古代文學作品及知識進行收集、歸納和擴展,通過微博、微信、QQ群等及時給學生。師生可以共同制作電子書,上傳名家課堂視頻,不但能使學習范圍擴大,還可以幫助學生調動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呈現新鮮感。同時,利用網絡資源的同時開展網絡資源知識糾錯,在辨析、糾錯的同時也是探求知識、加深理解的過程。
2.新媒體時代下教學形式的改變
在新媒體環境下教學形式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過去傳統、形式單一的教學模式注入更多時尚元素。傳統課堂中,老師忙于講解,學生忙于抄PPT的現象屢見不鮮。而在新媒體時代,課程問題、PPT課件可以提前發送到學生的移動設備中,留出更多的課堂時間既可以全身心地聽老師講解,也為課堂討論、思想交流留出的空間。課余時間,師生搜集相關的視頻、音頻、圖片、動漫等資料,利用互聯網實現資源共享,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古代文學作品的理解程度,同時也豐富了教學形式。各類APP使得學習效率大大提升,如電子古漢語字典可以實現隨時隨地查詢,而不需要攜帶沉重的字典;電子版唐詩選、宋詞選,配以誦讀,不僅可看更可隨時聆聽經典。新媒體時代下的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模式突破課堂有限的時間限制,師生之間溝通與交流不再只限制在課堂上,他們還可以通過各種的網絡媒介進行溝通與交流,如QQ、微博、微信、留言板等。教師可以及時輔導學生進行課后學習,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進行單獨交流,讓學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總而言之,正視新媒體時代帶來的挑戰,合適、有度地利用新媒體傳播信息的優勢,使之成為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的新生力量。
參考文獻:
[1]胡志男,陳維斌,王晉隆.元數據驅動的可定制短信自主服務中間件[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13
[2]王麗媛,泓峻.新文學家與20世紀30年代山東大學的文學教育[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
[3]李迎春.回歸與超越:實現文言文文學教育功能的兩個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3
[4]王明建.囿于傳統的突圍:語文科課程早期現代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
[5]周曉琳.面向未來,努力提高古代文學教師的創造性素質——古代文學教學與創新思維培養研究系列論文之一[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6]張瑩.新媒體沖擊下傳統媒體的發展策略[J].戲劇之家,2014
[7]曾曉娟.試論影音資料對元明清文學教學的促進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4
作者:饒艷 單位:漢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