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質量提高途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當代信息化社會的大背景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屬于一門奠基性課程,學好計算機基礎課,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能力,是現代化人才的標配。本文就如何搞好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工作進行了探討,分析了當前教學的問題和短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改革大學計算機教學的方法,提出了實現教學質量提高的一些途徑,能夠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的優化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字】大學計算機;計算機基礎課;教學效益;途徑
學習和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是現代大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而高校計算機基礎課,學生的關注度不高,思想上不重視,導致學生的計算機能力弱,容易形成競爭力缺陷。為避免大學生誤入陷阱,我們有必要研究提高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質量的主要途徑。
一、當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現狀
1.1理論學習缺乏興趣,實踐操作不夠重視
調查發現,學生對計算機理論課的滿意度,只有20%左右,對實踐課的滿意度達到60%,而真正能夠掌握扎實理論和嫻熟的操作技能的人,只點10%左右。通過對學生的訪談,大多數學生認為基礎理論,在參加工作后,根本用不上,更有用的是那些具體的軟件操作技巧。但是,大多數學生今后不可能專門從事某些特殊軟件的工作,社會需要的是“通才”,沒有扎實的基礎知識,怎么培養通才呢?
1.2專業課得到重視,文化基礎課被邊緣化
人文學科和理工學科,本是一家人,只是由于專業化培養的分工需要,被人為的割裂了。現代大學的理工科,在計劃專業課程的同時,也兼顧到了人文學科的培升。但是,由于學生學習的時間畢竟有限,文化課與專業課在時間分配上往往易產生沖突,大多數理工學校師生都會有意無意地緊抓專業教學,而忽視文化基礎,這導致文化學科被邊緣化,使學生的專業化學習脫離文化根基,變得缺乏韻味。
1.3教學模式傳統守舊,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
很多教師的創新動力不足,喜歡因循守舊,在課堂上采用與其他學科類似的傳統方法進行教學,而不去深入研究計算機學科的獨特之處,因而難以采取最適合本學科的教學方法。所以,在課堂上經常可以發現這樣的現象:老師賣力地講解,學生卻聽得云里霧里、昏昏欲睡。
二、提高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質量的對策
2.1改變教學模式,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活動
學生之所以對計算機理論課不感興趣,是因為理論課大多比較抽象,通過講述的方式,容易形成理解障礙。而多媒體技術將呆板、抽象的文字,轉化成生動的圖形、圖像及聲音,這就實現了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非常有利于學生興趣的激發,并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調查發現,九成以上的學生更喜歡講授、演示、訓練三結合的教學方式。
2.2組織專家團隊對計算機基礎課教學作指導
針對部分教師長期慣性教學所形成的思想僵化,部分教師業務水平低下等問題,學校可以組織教學指導服務專家團隊,有計劃、有步驟地對計算機基礎課教師進行業務提升的指導和培訓。此外,還可以聘請有實踐經驗的企事業單位人員來兼職上課,使學校的專業培養活動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建立聯結點,開展以就業為導向的計算機教學。在學校內部,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都可以組織研究小團體,通過交流、分享、合作來促進學校計算機基礎課教學的整體水平提升。
2.3建立科學合理的教育教學業績考評體系
只有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建立起來了,才能真正調動老師工作的積極性,才能促使他們認真備課、認真上課,認真開展教研教改,才能不斷提高教學的質量。什么樣的考評體系才是最科學、最有激勵性的呢?首先,目標和任務應當既具有可達成性,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使教育者通過努力有實現目標的預期。其次,考評者應當堅持公平、公正和客觀、真實,并應當避免關聯人員的影響,使考評過程令人信服。再次,對考評結果的運用,應體現獎優罰劣、獎勤罰懶的導向,使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以及創造潛能被充分地激發出來,從而創造出更好的工作業績。
2.4以人為本,倡導實踐并創新的計算機教育
任何教育最終都要落實到人的發展上,只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優質教育。在大學里,我們更應當注重引導學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問題,用質疑的精神進行實踐探究,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科學的方法,習得創新的技能,甚至獲得開創性的新發現。計算機基礎課教學,就是讓學生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掌握收集、鑒別、分析、歸納等能力,形成借助計算機進行創新式工作的專業素養。
三、結束語
總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必須要認清當前計算機基礎課教學的現狀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找到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一是改變教學模式,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二是組織專家團隊對計算機基礎課教學作指導;三是建立科學合理的業績考評體系;四是以人為本,倡導實踐和創新的計算機教育;做到這幾點,才有可能培養出更多的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高鷺,周李涌.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思路與方法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08,18(3):123-124.
作者:楊鑄 單位: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