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產品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從教學“以人為本及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出發,通過教學引導學生對產品現象的認識、產品元素的理解,結合產品設計基礎理論及典型案例,實現本專業學生對專業知識的鞏固、綜合能力及專業核心素養的提高。重點是提高學生的專業興趣,使學習變得更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及核心素養。
關鍵詞:產品設計;專業興趣;核心素養
一、概述
產品設計本身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涉及龐大的科學體系和相關準則,剛接觸本專業的學生對學科知識體系認識不夠,對專業所從事的設計工作的認識也處于模糊邊緣,讓學生愛上課堂,對所學專業產生興趣與熱情至關重要。本課程的教學目的不僅是講解專業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專業的合理引導影響學生的專業興趣與態度。因此,教學方式不能只限于專業知識的單一傳授,而是需根據學科的復雜性和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合理安排教學任務[1]。本課程擬達到的學習目標如下:第一,學習內容是跨學科的、是整合的;第二,學習方法以自主學習為主;第三,學習環境是探索型的、互助的、團隊的;第四,教師的角色是輔助的;第五,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第六,引出并發現潛藏在不同學生身上的專業優勢。擬達到的核心素養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專業文化基礎,了解世界工業設計史及我國工業設計史;第二,科學素養,設計的思維方式、對產品的客觀評價與認識、創新思維及批判,學會學習、獨立思考并有自己對事物的獨到認識;第三,社會責任,設計師除了發展自我,還需承擔社會責任,培養社會責任意識[2];第四,學習熱情。針對以上核心素養內容,在下文會針對性地提出具體的課程教學方法,通過教學和適度引導以提高以下能力:思維、創新、溝通、合作、評鑒、主動性。
二、理論教學
畢業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吳軍博士在《大學之路》這本書里提到:“在很多英美名校,本科生所學的專業知識要比中國學生少,但知識面卻要廣很多,社會經驗也更豐富,綜合能力(寫作及表達能力,科學素養)更強”[3]。而產品設計作為綜合性強的交叉學科,更需要我們擁有廣闊的知識面,所以除了傳統的理論講述外,打開學生的設計視野也尤其重要。產品設計基礎課程所要講述的內容繁多,首先是理論講述設置為幾大板塊:產品元素、價值工程、設計流程,以及設計史。其中形態構成要素是產品的第一重點要素,是對產品認識的直接體驗,課程設置有實踐環節,以便學生對產品外觀形成直接感受與形態認知。除此外,對產品的其他元素,如色彩、材料、產品結構、產品情感等,綜合相關理論知識及最新設計趨勢講述。此知識版塊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對產品設計的內容及基礎知識有一定了解。其次,講解價值工程、5W2H以及設計流程相關內容,該知識點有利于學生分析評估產品,對產品的設計流程及設計要求有比較全面的認識。“設計史”單元的知識講解即通過列舉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國家、設計師及設計品牌的相關作品及案例,結合產品元素和價值工程來講述[2]。整個教學過程,盡量少板書多互動、PPT少字多圖多案例,知識點深入淺出,即找尋最易被學生理解和接收的學習方式,以此增加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
三、教學實踐
(一)教學方式
1.課前五分鐘。課程采用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在傳統板書、PPT、視頻的基礎上還添加了“作業上墻”、“上臺演講”、“動手實踐”以及“課前五分鐘”等方式。其中“課前五分鐘”是在學生做課題練習之前的“熱身”游戲———抽一張紙,用最快的方式畫出你的鄰座。每個學生都會拿一張空白紙,讓大家各自從鄰座挑一個人,用5分鐘把鄰座畫出來,畫法不限。這樣的游戲帶來的是5分鐘結束以后的歡笑聲,當然也有聽到說“不好意思”。這樣做的目的是盡量創造輕松的無壓感的環境,因放松的環境對學習設計類課程非常重要,讓學生在其中得到高度的情感支持,明白教學環境是嚴肅的,但也是準許玩樂,輕松有趣的。2.獎勵機制。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設置有獎問答環節,針對良好表現的同學有一定獎勵,此獎勵并不一定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或與學習相關的任何獎勵,如一個好的設計資源。這樣的獎勵行為可能會激發學生一定的學習興趣,但不能成為學生學習興趣的直接原因[4]。3.團隊合作及自由發言。在課程的中后期,針對創意思維環節分組討論及自由發言,脫稿發言,表達不同意見及想法,達到強化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的目的。4.交叉學科。因課程涉及眾多學科領域,在教學中通過案例讓學生對學科之間的交叉性、知識的重疊及運用有一定了解,學科差異性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不同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到產品設計中,也為以后的產品專業其他課程的系統學習打下基礎。
(二)實踐內容
1.形態創作訓練(1)。訓練內容:利用點、線、面、體等元素,結合圖形組合的方式(分離、接觸等),從小產品(如辦公文具用品、小廚具產品等)中,選擇一個具體方向進行50個形態發散思維練習,以圖形語言為主。訓練目的:培養學生對形態的認識,鍛煉學生的造型能力,激發學生的形態創意思維潛力。訓練效果:學生對圖形的組合方式更加熟練,并能將圖形語言較好的運用到產品造型設計中。2.形態創作訓練(2)。訓練內容:從形態創作訓練(1)的50個發散形態中,選取5個做實物模型練習,所用材料:肥皂。訓練目的:鍛煉學生的動手塑形能力,完成從二維圖紙到三維實物形體的轉換,加強學生對形與體的認識及從二維到立體空間的思維轉化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如圖1)。訓練效果:大多數學生能實現產品從設計二維圖紙到三維空間的立體轉化,并能適當將產品結構、細節及比例考慮到實物模型。3.思維擴展訓練。訓練內容:在電腦、汽車、燈、顏色、曲線等詞匯中任選一詞做思維擴展練習,數量為100個,并以圖文結合形式繪制出來,具體表現手法不限。訓練目的:能對產品(或事物)進行橫向和縱向等多角度思考,找出與之相關的其他事物。思維慣性很容易讓我們在一個特定領域中循環思考不容易跳出到另外角度。借此練習讓學生跳出思維定式,集思廣益,能夠多角度思考問題。訓練效果:學生能從不同角度展開詞匯的發散與聯想,打破常規思維,多維度思考關聯性事物,對后期課程碰到實際設計問題有極大幫助[5]。4.環保(可持續)產品設計思考訓練。訓練內容:搜集生活周邊的廢棄物,做再設計,需制作成實際可用的產品。訓練目的:廢棄物的存在不僅是對環境的污染,也是極大的資源浪費,違背循環再生、產品可持續發展等設計原則。目的是讓學生對產品功能和材料本身的深度認識,開發設計的多種可能,并盡量做到物盡其用。訓練效果:將丟棄的各種物品如衣服布料、水瓶蓋、易拉罐、破掉的開水瓶外殼、陳舊的首飾部件、石塊和木片、壞掉的鬧鐘等,重新設計定位。設計出各種產品,如燈具、儲物產品、文具產品等。讓產品的功能發揮到極致。四、教學總結與分析產品設計基礎課程需從實際出發,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及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設計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及專業核心素養,讓學生專業基礎知識得到鞏固的同時,專業學習興趣也隨之增加。
參考文獻:
[1]王奇光.工業設計綜合造型基礎課程內容中結構因素的應用研究[D].清華大學,2007.
[2]湯軍.鄭建啟.產品設計形態基礎課程的適應性研究[J].裝飾,2008,(05).
[3]吳軍.大學之路—陪女兒在美國選大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
[4]蘇雅.關于工科類工業設計專業產品設計基礎課程教學的思考[J].大眾文藝,2016,(22)
作者:李小麗 單位:武漢設計工程學院產品設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