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教學方法于空間構成教學的啟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對羅伊娜•科斯塔羅課程中“立體構成與空間構成關系”教學方法進行分析,指出對于“空間建構”操作的啟示,尋求對當下空間構成課程教學的具體思路與有效方法。
關鍵詞:空間結構;抽象視覺構成;過程式教學
一、羅伊娜•里德•科斯塔羅的“視覺構成”教學方法
羅伊娜•里德•科斯塔羅(RowenaKostellow),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工業設計師的老師和導師,任教于美國普拉特藝術學院長達50年,教授美術、建筑、平面設計和工業設計基礎。在普拉特期間,羅伊娜開設了20多年的空間解析課程,提煉出一整套教學方法運用至“視覺構成”課程教學之中,以此研究立體構成形態與空間構成關系。筆者認為可以直接借鑒于空間構成課程教學中的主要有如下兩項:1.將三維空間中的形體關系理解為抽象的視覺關系,并以此在組合形體的建構中發展出一種視覺結構感。羅伊娜將三維空間中的形體抽象地理解為:主導元素、次要元素、從屬元素;張力、凹凸空間。將形體之間的組合關系視為“設計關系的組合”。課題訓練中,以簡單形體組合的操作進行構建練習,要求學生依靠主導形體、次要形體與附屬形體的組合連接,建立一種形體之間較為完美的設計關系。各形體因去除了各自的原始屬性而失去形態特征以外的任何意義,構成一種絕對化的視覺關系,并借助軸線的定位體現出運動的趨勢,最終成為一種具有平衡感的物理結構和具有抽象美感的設計結構。2.在三維空間中對形體進行思考,并以構建模型的方式探索形體組合的空間關系。在學生完成簡單形體空間構建的練習后,羅伊娜要求學生嘗試在三維空間中創造更為復雜的空間關系。從簡單形體組合訓練中獲得的抽象式構造能力,使這個訓練更易于操作,也更易于建構出一種“美”的結構形式,這種形式是對形體與空間的張力平衡的深一步理解,以及對群組形體運動趨勢的深度思考。在這個練習中,學生會驚喜于創作出一種“罕見”的空間結構,這種結構非偶然而得,來源于對多個主導形體、次要形體、附屬形體組合及定位軸線的不斷控制與調整。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獲得的形體組合是復雜的、非常規的、大膽的、具備美感潛質的。羅伊娜希望學生能夠“在三維空間中直接思考”,她認為創建三維形體的唯一方法是運用三維方法去工作,三維的課題也必須用三維方法進行設計。她要求學生在研究空間形體時直接制作三維草模,而不是依照完整的圖稿進行制作。
二、羅伊娜“視覺構成”教學法對空間構成課程的啟示
1.羅伊娜教學中以抽象視覺手法建構空間模型的方式,可以成為空間構成教學的導入途徑及檢驗標準。在空間構成課程初步階段引入羅伊娜視覺構成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建立抽象思維把握形體結構,從建構空間的本質入手,擺脫細枝末節,為學生快速解析復雜空間的構成方式提供幫助,成為展開課程的先導。對組合形體結構抽象化的認知,為學生理清一條更為明確的理解形體與空間關系的思路,學生可以嘗試將任意形體結構與設計形態納入羅伊娜抽象視覺分析的方法進行理解,以便較為快速、準確地完成對復合形體結構的判斷及復雜空間關系的分析,完成大量實際案例的“閱讀”與解析。例如:將安藤忠雄的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理解為曲面體與圓柱體的同軸圍合,入水的樓梯視作直棱體對圓柱體結構的楔入式連接;忽略路易斯•康耶魯大學美術館內部呈現的宗教神秘感,將其視作三角形形體結構對圓柱體結構的切割與穿插;將SANAA的勞力士學術中心“概述”為凹凸面體結構構建成的空間形式。與此同時,羅伊娜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模型的形式結構及美感表達也提出了檢驗標準,有助于學生對個人作品進行自我檢測。羅伊娜提出如下問題作為標準引導學生自行完善模型的空間結構:主導形體與次要形體之間有無對比,主導形體是否在一個顯著的位置?是否完成了一個抽象且有趣的有機體?是否拓展了凹空間?一個形體的外形與其他形體的關系是什么,與整個空間的關系是什么?各個形體的表面與軸線之間是否存在張力?這個設計結構是否在各個角度都令人感覺舒服?……2.羅伊娜提出“在三維空間中直接思考”,運用三維的方法在空間造型。這種“過程式”教學法可以引入空間構成課程的教學之中:以改進操作的方式來推進設計。羅伊娜教學的第一步教導學生如何構建形體組合,隨后轉向研究形體組合的空間問題。她指導學生在三維空間中思考形體組合,并且“注意設計中空氣的體積”,這意味著:學生不僅需要關注形體結構而且需要關注這個結構圍合或搭建出的空間。訓練中,學生將會發現此空間會隨形體結構的調整而改變。值得注意的是,在羅伊娜的課程中,學生需要操作的“空間”絕不是簡單的“盒子”(面的圍合),它是由各種復雜形體界面圍合成的“空氣的體積”,是一種異形的、非常規的空間形態,來源于復雜的形體組合結構。因此,在練習中對任一形體或形體組合進行調整,都會相應地引起此空間的變化,為空間形態的生成帶來了某種“過程性”與“實驗性”。借用羅伊娜的理論,空間構成課程中的空間設計,學生可以嘗試適當減少對平面圖紙的過度依賴,而使用構建模型的方法在三維空間中直接造型,并根據對組合形體的深化理解不斷調整各個空間結構,推演得到最優效果。借助此種“過程式”教學法,學生在實際模型建造中將自主建立空間操作的邏輯,并逐漸形成個人清晰理性的操作方法。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立體模型的構建中將會需要直面有關空間的任一問題,并通過反復嘗試、調整操作方式來解決空間問題以及改進設計成果。羅伊娜•科斯塔羅的“視覺構成”教學方法對空間構成教學的切實意義在于引導學生對形體及空間結構的“抽象性”理解,以抽象思維把握形體結構,直面建構空間的核心要素,從而引發對空間模型的大膽操作、對生成空間的深入關注。與此同時,過程式的操作思路為建構的空間帶來大量的“不確定性”,這種無預設的階段性成果將激發學生在課題實踐中不斷地自主探索。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從自主操作到自主探索的實踐方法,為設計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這是一種由追求完美設計結構到自主構建空間的思路,將持續地為學生后繼的設計學習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蓋爾•格里特•漢娜.設計元素———羅伊娜•里德•科斯塔羅與視覺構成關系[M].李樂山,韓琦,等,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3.
[2]詹和平.空間[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張應鯤 單位:南京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