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能力培訓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可以分三層:計算機基本操作能力培養、計算機基礎應用能力培養和專業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目前,高職計算機教學已有十多年的歷史,各院校都有一定的經驗積累,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許多高職院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能力培養仍然存在一些現實問題,缺乏計算機應用教育結合專業需求的第三層次的能力培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1學生計算機起點參差不齊
由于高職生源來自不同的地區、不同經濟狀況的家庭,來自經濟發達地區和城鎮的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的學生,他們進校之前,多數已接觸過計算機并掌握一些基礎知識,而相對落后地區和農村經濟狀況不佳的學生,計算機知識為零。如何才能保證有基礎的學生學得更好、零基礎的學生如何學到應有的計算機知識和相應的能力,這就為我們教學起點的選定和教學方式提出了值得研究的難題。
1.2課程內容設置針對性不強
不同的專業及其職業對學生計算機知識的要求是有一定區別的。但目前不少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內容的設置,非計算機專業和計算機專業的內容設置區別不大,針對性不強,有的院校甚至用同一教材,非計算機專業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沒有按照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思想和要求設置教學內容。
1.3實踐教學環節特色不明顯
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的突出特點就是應用性,實踐教學環節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現實教學中,多數高職院校實踐環節還是沿襲傳統模式,缺少專業的實習實訓場所和模擬實訓室、模擬工廠、模擬場景、模擬工作環境等。這樣的實踐教學環節難免紙上談兵,千篇一律,缺乏明顯的特色。
1.4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缺乏創新
計算機知識更新快,行業發展迅速,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這就要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不斷創新以適應計算機教學。目前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學中往往是重理論知識講解,學生自主學習不足,導致學生學習死板、知識掌握不靈活、缺乏創新;滿堂灌,概念多,平鋪直敘講述過多,“齊步走”的現象比較多,容易造成學生“吃不飽”和“消化不良”,不利于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
1.5計算機應用能力評價與培養目標吻合度不高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是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就業能力為主導,培養出具有綜合素質的實用型技術人才。目前,對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評價往往是沿用計算機等級考試模式,或者是傳統的考試模式(理論+實踐),有的院校甚至忽略實踐考試。評價模式導致教學過程中忽視了應用能力的培養,計算機應用能力評價與社會需求和崗位能力脫節,教學和崗位能力要求沒有很好匹配。
2高職非計算機專業學生計算機應
用能力培養對策高職院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將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用于其工作領域,將學生培養成既熟悉本專業知識又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的技能型、實用型人才,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服務。目前,高職院校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不足和社會崗位能力客觀需求之間的矛盾,已經阻礙高職院校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我們應該按照新課程的思想和要求,從實際出發,改革創新,合理設定計算機應用能力教學內容,加強計算機應用能力評價和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高非計算機專業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工作水平。
2.1合理設定教學起點,因材施教
摸清學生計算機現有水平,做到心中有數,按照學生計算機水平的高低,選定合適的內容,合理設定教學起點,保證大部分學生所學的知識內容是其未來工作所需要的而且是全新的,從而調動其學習興趣,同時兼顧知識水平兩端的學生,分層教學,因材施教。使計算機水平較高的學生不至于沒有可學的內容,計算機水平低的同學不至于感到無所適從產生恐懼心理,望而生畏,失去學習的信心。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實踐內容時可以分層次教學,水平較差的進行補償教學;亦可采取興趣小組等形式,分類指導,使所有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空間。
2.2按照培養目標,合理設定教學內容
應按照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合理設定計算機應用能力課程的教學內容。人才培養目標、崗位能力、課程設置之間關系如圖2-1。具體做法:在人才培養目標要求下,對企業的生產任務對應的崗位(群)進行篩選和歸納,確定本專業所面對的典型崗位(群),再對典型崗位(群)的工作任務進行分析,歸納出學生需要掌握的技術和操作能力,對技術和操作能力需要的知識點、技能點和素質點進行梳理,確定所需計算機應用能力,確定需要開設的課程內容。這樣設置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教學內容,既保障培養學生計算機專業技能,又為專業課程打下良好專業基礎,不會使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專業課程所需的計算機能力脫節,甚至兩極分化現象。盡可能多的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按照崗位能力需求構建實踐教學體系,使學生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工”和“學”要交替進行,但不是將二者割裂開來,而是“工中有學”、“學中有工”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要在“做中學,從而提高非計算機專業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水平。
2.3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
《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育部[2006]16號)文件中指出:“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要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校內成績考核與企業實踐考核相結合,探索課堂與實習地點的一體化;積極推行訂單培養,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學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理論結合實際,避免空洞地講解,采用多樣化教學手段,創造多樣化、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如:實行啟發式教學,堅持教、學、做一體化,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發揮人機交互,實現個別化、合作化教學,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和自我探究的欲望。結合行業發展,向學生介紹計算機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成果,使他們不斷追蹤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動向,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的熱情,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提高。不斷加強實習實訓場所的建設力度,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實踐教學環境。
2.4加強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評價工作
現有的評價方式不利于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我們可以結合行業標準、崗位能力需求,專業技能實行按行業確定適應行業職業特點的統一標準,不同專業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評價方式和標準應各具特色,如:NIT、模塊化評價等。能力評價的信息反饋,促使教學工作不斷創新和改革,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的教學環境。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多種形式的評價方式相結合,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2.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的重要保證就是師資隊伍,計算機發展建設迅速,行業變化快,知識更新速度高,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了解行業前沿理論,從而提高教學工作水平。根據專業設置、課程的需求,調整合理的實習實訓教師隊伍結構,按照專業的不同,綜合考慮、科學安排、有計劃、有步驟,對教師隊伍及工程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和進修。加強校企合作,采用定期培訓、不定期培訓、短期培訓等形式,使教師了解和參與企業的實際工作過程,實現能力的提高;對教師實施基于工作過程的實踐訓練,使教師在提高對操作和管理過程的認識的基礎上,提高與專業教學相關的業務能力。
3結束語
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工作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研究和改革創新,按照培養目標,以市場為導向、就業為導向,培養符合社會崗位能力需求的實用型技能人才,提高能力培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