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引入課程思政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強化專業課程中的課程思政教學建設,提出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引入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研究。從教學目標、教學要素、教學內容等方面入手,明確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思路,在實踐中確定教學標準、內容和方法,提出相應的實踐效果評價方法。并以實際案例為基礎,證明該方法的創新性,以期為高校的思政教學實踐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教學內容
教育部曾指出,對于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立德樹人是檢驗其實施效果的根本標準[1]。在此環境下,各高校紛紛積極響應號召,進行課程思政建設,其根本目的是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共同發展,實現學生正確“三觀”的塑造[2]。在此過程中,專業課程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載體,普遍存在不夠重視課程思政的現象。此外,強行植入課程思政的問題也相對普遍,課程思政教育實踐工作還存在進一步提升的空間。為此,提出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引入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研究。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例,對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進行研究,以期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思政建設總思路
計算機應用基礎融合思政教育模式建設的主要方向是構建良好的教學體系,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基礎,通過思政教育元素的引入,在教授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塑造學生良好的價值觀,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課程建設的目標在于依據計算機專業課程標準中對技術人才專業技能的培養要求,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小組協作、實際操作能力。在學習專業課程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職業規范和道德情操。
(一)設置課程教學目標
在思政教育中,價值觀念的引導與教育是高校學科專業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學發展目標要構建以課程思政為主,將思政理念、道德觀念融入教學內容中,對學生達到深化正確政治理念和價值觀念的目的,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政治觀念。(二)融合課內外課程思政教育要素在思政教育中,課程是思政的重要陣地。因此,需要在教育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滲透思政元素,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升學生的思政素質。因此,要充分挖掘專業課程蘊藏的思政元素,以此激活課程的道德教育價值屬性。在課程思政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理想和社會基本道德,完成學校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三)創新教學內容與方式
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教育,需要結合專業知識與實踐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不僅重視思想政治理論傳統式講授教育,更應重視對學生思政意識、素養的培養。教師要明確立德樹人、“三全育人”培養理念,將專業課程與思政理論、實踐案例、榜樣人物等思政內容進行充分融合。
(四)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融合點
以計算機應用基礎為主,融合思政教育元素的課程改革中,對于學生的價值塑造、知識傳授以及能力培養的融合點在于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設計以及教學效果評價三個環節中。因此該課程的目標中,除了實現學生專業知識方面的教學以外,還需要加入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目標。在課程設計方面,在各個計算機專業知識點的教學中加入思政元素。在課程效果評價環節,除了對學生的專業知識進行評估,還需要給予學生道德水平的評估,如根據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記分。
二、教學實踐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
思政應該包括愛國情懷、民族自信、法治意識、職業操守、誠實守信、工匠精神、嚴謹求實等元素,在教學過程中,應將這些元素落實到課程教學案例和知識點之中。結合以上要求,通過重構課程標準、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重建評價方法等途徑實現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建設。
(一)科學重構課程標準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傳統教學目標主要以技能為主,忽略了學生的思政教育,導致學生出現專業技能較強但思政水平較低的現象。針對這一問題,課程組老師經過不斷探索,構建了新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標準為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塑造健全人格和正確價值觀,在教學中關懷學生的精神成長,用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學生心靈,使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過程中,思想政治素養也能夠得到提升。
(二)優化教學內容
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內容中,充分融入思政教學。針對這一點,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首先,將課內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化處理。根據學校教育的特點,將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知識點進行重新編排,與行業實際需求相結合,通過模塊化方式對教學內容重新進行組織,并將其分為理想信念模塊、價值觀模塊、職業道德模塊、傳統文化模塊、心理教育模塊等。根據模塊內容,對課時分配進行新的安排,并設定新的教學目標為塑造學生正確價值觀和理想信念,培養有能力、有文化、有道德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在這一過程中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基礎、身心成長的規律緊密結合。并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分組協作,以小組團隊的形式開展教學,對學生的團結意識和合作能力進行培養。其次,充分整合專業課程以外的教學資源。一門好的課程,合理的資源開發和利用是基礎,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僅局限于校內、課堂內的教學資源無法滿足當前的課程教學需要,通過歸納、整理、總結和整合課外的教學資源,拓展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專業知識與課程思政的教學資源,充分利用校園社團建設、講座、信息化平臺、社會實踐等活動,圍繞“立德樹人”的目標,將課外資源進行整合,同步做好課程思政與專業知識的教學,實現協同育人的效果。
(三)優化教學方法
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應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教師作為學生受教育期間最直接,也最為密切的接觸對象,以榜樣的形象存在,其對學生的各個方面都有深遠影響。首先,通過教師講述中國故事的方式,增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育人作用。例如,通過講述中國的計算機發展,中國“太湖之光”的故事,華為等優秀企業在世界舞臺和中國建設與發展中的重要貢獻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知行合一、立德樹人;其次在課程的預習階段,在平臺上布置嵌入思政元素的預習任務,使學生在完成預習任務的同時,思考自身的價值取向。最后,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團隊協作、分工合作作用。在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實訓部分,選擇采取團隊合作完成的課堂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任務分配、討論、辯論、模擬實習等活動。
(四)優化評價方式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思政教學的執行與落實需要一種合理、有效的評價方式。在傳統的課程教學中,主要從知識和技能兩方面對課程進行評價考核。引入課程思政后,經過課程組的不斷探索,重新確立了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評價標準,在過程性考核中,將思政內容的考核比重調整為40%,從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兩方面進行打分。
三、課程評價與成效
課程思政融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之后,需要在教學考核中體現。為此,提出專業知識考核與道德水平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方法,具體形式為:專業知識考核采取日常隨堂考核40%、期末試卷考核60%的方法。道德水平考核則通過問卷調查,通過學生和老師評價相結合的形式實現。在綜合專業知識成績與道德水平積分時,將專業知識成績設定為60%,道德水平積分設定為40%,強調學生道德素養的重要性,以此構建一種專業素養、能力素養、思政素養相結合的考核機制。通過現階段的考核結果顯示,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專業86.07%的學生考核結果在80分以上,而其他專業考核結果為80分以上的,僅為65.13%,表明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對學生價值觀、責任感以及職業素養的培養有一定提升作用。
四、課程特色與創新
本課程建設的主要創新點在于將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與思想道德教育元素相結合,在授課環節中加入時事分析,培養學生對于時事的關注度以及分析能力,并依據所學知識對時事中的難點話題給出解決方法,進一步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2020年,全國有1465所高校開展在線學習。通過問題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探討時事的興趣,以此提升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其思政素質,同時也促使學生關心社會,關注時事。
五、結語
在專業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建設,需要針對具體專業課程內容深度挖掘課程思政內容,優化教學實施過程,形成全過程考核,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全面教育,達到課程思政“如鹽化水,潤物無聲”的效果。本文提出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引入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研究,以期為高校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改革提供思路。
參考文獻:
[1]鐘正勇.開放教育“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索: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例[J].視界觀,2020(5):1-2.
[2]蘇敏,張建武.高職院?!罢n程思政”教學實踐探索: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例[J].山西青年,2020(7):33,35.
作者:黃小花 單位:江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