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旅游管理專業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良好教學能力的保持是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發展和高級旅游人才培養的關鍵,教師教學能力提升過程中應充分考慮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教師的發展階段,根據教師特點和能力需求在教學思維力、知識積累、職業認證、行業實踐等方面加大培訓力度,通過“互聯網+”拓展知識,實行多學科整合,采用知識強化、多方參與、田野實踐等方法,借助現有資源,為教師定制教學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案,幫助教師提升教學能力,實現個人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內容和方法
一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教師教學現狀和能力提升需求
教師教學能力主要指教學思維能力、教學準備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評估能力和教學調試能力五大部分內容。不同的教師教學能力需求指向下的教學能力培訓供給不同。從自我認知上看,年輕教師普遍缺乏準確的自我認知和職業認同,教學準備能力、評估能力和調試不足,不能及時進入良好的教學狀態;資深教師教學經驗豐富,但易產生教學倦怠心理,階段性的教學自我評估和調試能力有待加強。從教學思維上看,大部分教師來自非師范類院校,缺乏系統的旅游“產學研”融合型教學思維和感知力,教學中理論與實踐“分離”,教學實施能力弱。從教學主動性和創新性上看,首先,部分教師缺乏學習和創新動力,知識體系陳舊,對于新教育技術的接納主動性不高,課堂講授法仍占主導,缺乏教法的創新和實踐。再次,教學內容多以課本為主,地方性知識、文化知識、科研知識、行業技能等儲備不足,教學實施能力差,內容不能滿足旅游行業從業資格考試需求。從教學與行業關系看,普遍存在理論和實踐嚴重脫節、教學內容與行業需求“脫鉤”等問題。由于內部體制和外部環境的影響,教師整體的旅游行業實踐參與度、行業職業資格認證度低,動手能力弱,行業適應能力差,由此對教學效果產生不良的“連鎖反應”。由上可知,年輕教師在職業認同、教學思維、教學實施、自我評估和調試等方面有提升的迫切需要,資深教師則更需要正確進行自我評估,及時更新知識體系,重構教學體系,重樹教學熱情。人才培養,師資先行;能力提升,培訓主導,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必須根據旅游業發展特點,正視教師能力差異性,建構合理的教學能力提升體系,實現教師在自我認知、知識儲備、方法創新以及行業實踐等方面的綜合發展。
二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內容
(一)旅游教育教學思維力的培養
教學思維力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為達成便捷有效的教學,尋求智慧的執教行為的思維活動能力[1]。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思維力就是教師使用教育理論和技能向學生有效傳授旅游管理專業必備知識的思維能力,其關鍵是教學感知力、思維力和創造力的綜合培養,沒有思維力就無法形成系統的教學框架。因此,要以“知識儲備+行業實踐+教學感知+個人創造+教技運用”模式為主導,以實踐增強教學感知力,形成個性化的教學特點,在實踐和創造中幫助教師增強旅游教育教學思維能力。
(二)旅游學科專業知識的全面提升
旅游行業是知識豐富型行業,在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培訓中要擴大專業知識儲備。借助網絡和自媒體,通過“互聯網+”模式,拓寬知識獲取渠道,保持教學內容先進性。要緊扣行業發展趨勢,突出地域特色,加強地方特色內容教學。培訓中要拓寬視域,多學科聯合教學,加強教師的人文素養。鼓勵教師申報旅游類科研項目,將科研與教學內容深度結合,提升教師科研修養。將教學與行業實踐緊密結合,提升教師實操技能,積累行業服務經驗和實踐教學技能。
(三)旅游行業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
旅游行業是知識應用型行業,需要大量相關的職業資格作為支撐。職業資格是對從事某一職業所必備的學識、技術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職業資格包括從業資格和執業資格。旅游行業涉及食住行游購娛六大旅游要素和眾多產業,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是旅游合法門檻準入的重要保障,也是旅游專業教師入行的敲門磚,更是“雙師型”教師的重要認證。將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內容與旅游行業從業資格準入緊密結合,為教師提供職業資格證書考前培訓課程,鼓勵教師獲取相關資格證書,為其成為“雙師型”師資人才打下基礎。
三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方法
(一)知識儲備強化培訓法
足夠的知識儲備是教學能力提升的前提。第一要在培訓內容中加強高等教育教學理論、方法和技能的學習實踐,“精磨”教學基本功;第二要加強旅游管理學科和專業知識的植入,建立專業格局意識;第三要開展學科跨界融合,融入其他相關學科知識,建構多元知識體系。第四要全面加入旅游從業職業資格證的考評內容,完善旅游職業能力;第五,要加強相關行業的實踐能力培訓和現場實踐,提升實踐能力。通過此法幫助受訓教師進行正確的能力評估,促其開展終身學習,強化教師知識儲備,為未來的旅游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參與式培訓法
參與式教學法來源于心理學自我效能感、建構主義、期望等激勵理論學習理論,強調通過內外因素刺激,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教學過程,教學者與學習者之間形成互動關系,教學信息形成雙向回路,不斷反饋,師生信息交流得以有效進行。[2]它以開放式教學、提問式授課、主觀化習題考試為特征。在遵循常用培訓模式的基礎上,注重參與式教學,轉換主體,細化參與者任務分配,能有效確保教師學習的積極性和公平性。通過受訓教師群體參與模式,利用圓桌討論、旅游沙龍、分組討論、讀書會等方式就某一論題、某一課程進行集體討論和交流。內容包括教學主題、教學思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能力、教學效果、教學感受等。另外,鼓勵受訓教師通過個人參與,在群體面前大膽展示自己的教案設計,進行教學過程的場景模擬展示,能有效幫助教師克服“廣場效應”,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培訓者可根據課程設計合適的旅游類教學情境,通過“情境模擬教學法”,創設接近工作真實環境的場景,讓教師主動參與到旅游課程教學模擬場景中,進行不同工作角色模擬,從而整合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教學技能。此種教學法能極大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對于受訓教師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應變能力、職業適應能力以及心理素質有較大提升,教學效果極佳。但是,此法多適用于技能型課程的實訓環節,不是所有課程都適用,人數太多效果不一定理想。再者,還可通過相關音視頻播放,引導受訓者的感官參與,通過教案和感想寫作,鍛煉其旅游教學思維和書面語言能力,開展板書教學比賽,提升教學基本功。最后,要集思廣益,向受訓教師收集更多地創新型教學方法形成案例,進行后續教師教學能力的循環提升。
(三)野外教學實踐培訓法
教學能力提升培訓過程中要加大旅游實踐課程的比例,利用校園、酒店、旅行社、景區、旅游企事業單位等旅游空間開展行業實踐,進行野外課程實踐。比如,以景區、酒店、旅行社、文創區、傳統鄉村為培訓課堂,開展導游類、酒店類、民俗類、文創類、鄉村旅游類課程的教法實踐。此法理論結合實踐,群體與個體相融,帶領受訓教師走入開放的旅游空間,進行旅游行業的一線實踐,能有效提升教師的實踐課程授課技能,培養受訓教師的團隊合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適應能力以及動手能力,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綜合提升。
四結語
當前,旅游業正面臨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全域旅游、休閑旅游、自駕旅游、文化旅游正成為新時代的旅游方式,社會對于高素質綜合性應用型旅游人才[3]的呼喚給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專業教師教學能力提升中優質培訓體系的建立對于增強教師的職業認同,提升職業技能,增強旅游專業社會影響力等有現實意義。根據教師需要和特點,結合旅游行業的社會需求,加強教學能力提升研究,構建合理合法合身合情的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體系,加強校企合作,推動“產學研”要素融合,增加教師的知識積累,激發其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培養合格的高校旅游類教師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杜萍,田慧生.論教學智慧的內涵、特征與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2007(06):26-30.
[2]劉愛玲.參與式教學法下組織行為學課程實踐教學設計[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9,36(01):144-147.
[3]薛立軍,尹慶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作者:劉文穎 蔡永云 單位:大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大理大學學生工作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