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融入意識形態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互聯網+”的時代,信息化的快速普及突顯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地位重要性。高職生的意識形態教育與培養德才兼備技術技能型人才一脈相連,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隊伍構建息息相關。意識形態教育與課程關系猶如茶與水關系,相生相伴。針對意識形態教育融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存在問題,提出茶文化思維優化頂層設計、提高教師立德樹人意識和創新融入方法等破解路徑,下好先手棋掌握意識形態主動權,為培養造就高質量的新時代接班人打下扎實基礎。
關鍵詞:茶文化;高職;意識形態;計算機應用基礎
1引言
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1]意識形態滲透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方面。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經濟社會發展長期保持穩中向好態勢,目前我國正處在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發展關鍵階段。2019年1月,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牢牢把握學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大幅提升新時代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時代在呼喚大學生勇擔責任,青年強則國強,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重要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理想信念,扣好大學第一粒扣子——意識形態。高職學生思維活躍、個性鮮明、動手能力強、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充滿活力、充滿后勁,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拔節孕穗期”關鍵期[2],意識形態教育需要不斷鞏固和提高。把茶與水相生相伴思維運用到意識形態與課程融合教育中有重要參考意義。
2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意識形態教育現實審視
2.1部分學生政治信仰不夠
高校課堂是傳播意識形態的主要陣地之一。當前高職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為主課程包含軍訓、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形勢政策等,部分追求上進同學黨課培訓學習中也涉及。在黨的關懷下,大部分高職學生學習生活中保持積極向上正能量,堅定政治信仰、擔當作為,努力學習提升自我,不負韶華做新時代奮斗者和追夢人。有少部分高職學生由于學習主動性不夠、自學能力不足、對思政類課程興趣不高和缺乏思政類課程系統學習等原因,導致政治素養不夠、不善明辨是非,受到非主流意識形態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的價值觀滲透影響,產生自私、金錢至上、愛慕虛榮等錯誤思想行為和信仰危機。極個別學生在信仰危機中缺乏理想信念,對學習產生逆反心理,違反學校規章制度,遲到、曠課、沉迷網絡、作弊、掛科等最終荒廢學業,如同茶與水比例失調導致味道不佳。
2.2課程思政體系實施細則不完善,意識形態教育有待提高
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由此可見,思政類課程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要融合其他所有課程形成“課程思政”教學體系,讓所有課程都發揮出意識形態教育作用,增強學生意識形態教育。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體現課程思政,但在實際教學計劃具體安排實施過程中,思政類課程幾乎全部安排給思政相關專業老師授課,同樣其他課程幾乎全部安排給相關對口專業老師授課,實際授課中部分教務部門缺乏對課程思政方面的細節實施要求和督導,造成學生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沒有實現與思政深度融合,意識形態教融入課程效果不夠理想。
2.3網絡意識形態存在隱患較大
隨著信息技術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互聯、虛擬現實、區塊鏈和5G等大規模普及,我們的溝通交流方式因網絡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網絡為學生擴展視野、為在線學習提供了很多便利,但少部分辨別能力較弱學生容易受到網絡中封建迷信、色情、詐騙、網貸、網上暴力、賭博、謠言甚至西方敵對勢力等不良信息侵蝕。網絡信息具有開放性、多元性、傳播速度快等特點,易形成蝴蝶效應,大學生因制造、轉發不良網絡信息和陷入網貸現象屢見不鮮,對個人、學校和國家造成重大損失。2018年9月,焦點訪談報道了一批通過網絡滲透國內大學生的間諜案件,令人警醒;2019年8月,南京某211重點大學生小許,因無法償還網貸跳樓自殺;2019年11月,大理某大學3名學生因利用網絡散布謠言,行政拘留5天。
3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融入意識形態教育破解路徑
3.1以茶文化思維優化課程頂層設計
無水之茶猶如枯葉,無茶之水平淡無味。茶與水密不可分,要想泡好茶必須掌握好茶與水融合的比例、時長、溫度等,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融入意識形態教育在比例、時間點、切入點等方面都要優化設計。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屬于高職學生大一階段的一門重要公共必修課,課程實用性非常強,大學畢業工作中,幾乎每天都接觸課程相關知識技能,但是課程對于非信息技術類專業學生來說,是進入工作崗位前唯一一門,同時也是最后一門計算機相關課程。由此可見,意識形態教育融入課程面臨著巨大挑戰,所以,一定要提前優化頂層設計下好先手棋。目前高職人才培養方案中包含了育人目標、課程思政目標等,給意識形態教育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導,但沒有具體到課程實施細節,具體細節需要課程老師和思政老師共同制定教學大綱,把知識點和意識形態教育進行專業化的挖掘、梳理實現深度融合,細化意識形態教育落腳點。[3]比如,基礎理論內容方面,在計算機發展知識點,結合我國超級計算機取得成就,激發愛國情懷,增強“四個自信”;在網絡安全知識點,結合一些違法違規案例,提高學生遵紀守法意識,防范網絡詐騙、網貸等;在網絡發展知識點,結合我國全球領先5G技術,增加民族自豪感。實訓實操內容方面,在計算機啟動和退出知識點,結合愛護公物、遵守操作規范;在Word簡歷制作案例中,結合客觀評價自我,讓學生學會自我接納、提高自信心;在分組任務的PowerPoint作品比賽中,結合團隊精神,增強學生合作意識。
3.2提升教師立德樹人意識
在黨的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從古至今,教師一直是學校立德樹人的中堅力量。首先,教師要從意識形態角度理解立德樹人內在含義。結合到高職教育中,立德即教師要把意識形態教育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主旋律和正能量貫穿立德全程;樹人即傳授各種知識技能中滲透意識形態教育,最終培育出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高素質人才。其次,教師要踐行師德師風。教師職業的示范性特點決定了師德師風關鍵突出位置,高尚的師德對學生影響意義重大。新時代教師,要改變傳統觀念,貫徹落實好提出的“四有”好老師,以高尚師德師風給學生正能量方面感染和影響。最后,注重立德勵志結合。高職學生高考成績不理想,形成自卑心理,學習自信心不足,立德中多激勵學生奮斗精神,有利于學生自主能動性的發揮,激發不同基礎、不同性格的學生潛能,實現人人能成為有用之才。
3.3創新高職意識形態教育融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方法
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創新。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客體而是真正主角,教師充當引路人角色。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在大一開設,授課對象學生群體都屬于零零后,對手機有一定依賴性,對傳統生搬硬套、填鴨式的講授方法有厭倦逆反心理,傳統教學強制模式只能讓學生服從,但不能讓學生認同。[4]深入分析新時代學生想什么、喜歡學什么、樂于聽什么、喜歡怎么教基礎上,因勢利導利用學生對手機依賴性,多運用圍繞學生為主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達到教學模式創新,既能打破時間地點限制,又能拓寬教育渠道,提高意識形態教育和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與學效果。綜合評分方式創新。目前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綜合評分一般由平時考勤、作業、課堂表現、期末考等四部分構成,忽略了意識形態教育。建議在每一堂課中我們至少可以融入意識形態一兩個指標點,如:愛黨愛國愛校、誠實守信、樂于助人、團隊精神、學習態度、道德品行、創新實踐、攻堅困難、自強不息等作為評分點,用科學評分機制激勵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意識形態教育主體性。引導使用好網絡新媒體方式的創新。曾指出:“網上網下要形成同心圓”。“互聯網+”的時代,網絡意識形態存在隱患大,當前治理監督體系還不成熟,網絡意識形態教育地位同樣重要。零零后高職生學習、生活方式與網絡息息相關,據調查,有90%左右平均每天接觸手機網絡3小時以上,使用手機網絡主要目的排名依次是社交、娛樂、學習、購物等。[5]高職生除信息技術類專業外,系統學習關于網絡的知識主要是在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課,課程對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責無旁貸。在網絡知識章節要結合新時代零零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手機應用,如微信、QQ、微博、短視頻、購物等,以趣味、啟發和互動等方式,引導學生規范網絡行為、培養網絡道德情操和用主流核心價值觀看待網絡輿論,贏得網絡新媒體意識形態教育“主陣地”。與時事政治結合創新。教學內容方面,學校用的計算機教材一般有一定滯后性,教師多關注零零后愛好時事政治內容,為意識形態教育提供更廣泛基礎。如:通過把脈零零后高職生需求,以真實又貼近實際的內容,在Word、Excel和PowerPoint相關章節操作素材中加入我國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簡介、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逆行故事、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慶、女排精神和世界互聯網大會舉辦等,進行合理溫和循序漸進意識形態教育引導,弘揚主旋律、宣傳正能量,提升意識形態教育針對性,潛移默化教學過程中掌握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動權。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92.
[2]張曉晗.新時代高職院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與管理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9(19):21-22.
[3]黃俊,季燎原.專業課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實施方法[J].教育教學論壇,2019(9):32-33.
[4]牛秋業.以專業課教學為平臺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78-81.
[5]戴艷.高職院校大學生手機使用現狀調查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4):415-517.
作者:楊吉才 單位: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