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論計算機基礎分層次教學的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分層次教學的實施
1.課程標準的制定。國家教育部2006年編制“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大綱(一般要求)”“、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實驗大綱(一般要求)”和“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大綱(較高要求)”、“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實驗大綱(較高要求)”,每個不同的要求中制定了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不同的實驗要求。我們以此為依據,分別給基礎班和提高班制定不同的課程標準。
2.課程內容的設置。對于學員劃分層次后,每個層次所講授的重點也就有所區別,對于基礎班的學員則還按照一級大綱要求來設置課程內容,以此來確保學生的一級通過率;對于提高班的學員則在保證其一級通過率的基礎上,再加入與學習生活以及將來工作結合比較緊密的教學內容,具體的內容如下:①為了給下學期開設的《計算機軟件基礎》課程打基礎,增加了“程序設計方法和軟件”的課程內容,在理論上教授學生程序設計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在實驗環節學習在VC++環境下用C語言進行簡單的編程開發。②當今信息管理系統應用廣泛,而信息管理系統多使用數據庫技術,因此為學生增加了“數據庫與信息系統”的課程內容,在理論上學習數據庫的設計思想及方法,并在實驗環節學習使用ACCESS2003數據庫軟件進行數據庫的創建、數據庫表的建立和管理以及數據庫的查詢。③目前如Photoshop、Flash以及3dsMax等多媒體軟件十分流行,并且在生活中十分實用,因此也增加了“多媒體技術”的課程內容,教師可以選擇一個軟件對學生進行教授,使學生掌握該軟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并在實驗環節能通過軟件做出簡單的作品和效果。④網站制作也是當前最流行和實用的方向之一,我們也增加了“網頁設計”的課程內容,在理論上學習網站設計的思想及方法以及最基礎的HTML語言,并在實驗環節學習使用網站設計軟件Dreamweaver設計出簡單的個人網站并進行。
3.教學方法的區別。不同層次的班級,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式也有不同,因此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教學中發現,提高班的大部分學生由于有一定計算機知識基礎,學習更積極和靈活,很多學生更是一點就透,更適合引導型教學。上實驗課時布置一個包含有新知識點的課堂練習,要求學生通過和同學交流、教材和軟件幫助功能自行完成任務,老師只通過簡單的提示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正確方向行進,并在實驗課結束前,教師對實驗中學生碰到的普遍問題進行總結和講解。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而基礎班的學生,由于基礎比較差,而一些軟件的操作的練習又很枯燥,容易失去學習動力。因此,教師在授課時,要將教授的知識和技能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緊密結合,讓他們在了解通過操作這些軟件能完成什么事情,達到什么效果,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有什么幫助,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熱情。
4.課程的考核。針對不同的層次考核方式有所不同,對于基礎班的學員按照《計算機文化基礎》上機考試系統進行,參照計算機等級考試大綱進行考試題目設置。對于提高班的學員除了要和基礎班學員一樣進行完成上級考試外,還會有一道附加題,附加題的內容范圍不超過給學員增加的教學內容。
二、分層次教學的效果總結
去年實施了分層次教學以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過民主問卷調查和組織學生代表座談的途徑,了解到學生基本適應這種教學方法。提高班的學生表示通過課程改革能多學到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計算機知識,而基礎班的學生則表示這種教學方式和進度比較符合他們的要求。總的來說,分層次教學達到了因材施教的效果,能讓大部分學生感到滿意。不過,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最主要的體現在兩個方面:①由于分班的門檻設置低,僅需一級模擬測試分數達到50分,而提高班又是通過相對壓縮一級相關內容來騰出課時添加增加新教學內容。這樣一來,就造成提高班中有一小部分學生在對一級考試沒有把握的同時又跟不上教授新知識的進度。②提高班的教師表示添加的新教學內容太多,而課時明顯不夠的問題。他們反映很多學生對某方向內容很感興趣,但是可能由于時間原因不能講授太深入,因此學生覺得很遺憾。而且所有提高班的教師都反映沒能講完所有增加內容。針對以上兩個問題,我自己有一些改進建議,在這里和大家探討一下,看是否合理:①重新制定分層次的標準,提高門檻,縮小提高班的規模,以確保分層次依據的可靠性。比如應將門檻提高到60或70分,另外問卷調查應該多一些與計算機相關的基礎知識,以便進一步考察學生的能力。通過這種方式,我們篩選出真正基礎好的學生,只需要做幾套一級模擬題以熟悉考試方式便能保證一級通過率,從而有了更多時間來講授增加的教學內容,更接近素質教育的思想。②可以根據教師的專長或偏好,在新增教學內容中選擇一到兩個方向進行教學,在學時范圍內能最大程度的保證所教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能讓學生有時間充分吸收和較熟練應用這些知識,并能在課后具備在該方向繼續自學的能力。(本文作者:史蓓蕾、郭晶晶、方堃、王晶 單位:海軍工程大學計算機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