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計算機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應用,我國各行各業對于計算機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本文基于計算機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現狀,深入分析實踐教學中的問題,以實現高素質、會創新、懂實踐的計算機人才為目標,提出計算機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路徑。
【關鍵詞】計算機;創新型人才;實踐教學
眾所周知,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對我國現代化進程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其應用領域已經與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合在一起,不斷改變著人們的思維、學習、生活及傳統的工作模式。然而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必然對計算機應用和創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重點發展計算機應用技術,大力培養計算機應用型人才顯得尤為重要,即通過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源儲備,最終為我國計算機事業的蓬勃發展蓄力助航。
1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科學內涵
報告中指出,要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而創新型國家建設離不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然而何謂創新型人才?一部分學者認為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特點是要具備創新思維,還有一些學者則強調創新能力的運用。筆者認為,創新型人才應具備良好的創新意識、創新人格以及創新能力。創新意識指的是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創新人格指的是團隊合作、自我管理、動機歸因等方面;創新能力則是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計算機是一門對理論與實踐有著嚴格要求的學科,扎實的理論知識可以準確地指導實踐操作,同時豐富的實踐經驗又能不斷引導計算機技術的創新與發展,缺一不可。為此,計算機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環節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理實結合、學以致用的能力。首先,通過豐富的教學設計將枯燥的理論知識科學、有趣地傳輸給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挖掘學生不斷探求新知的創新意識;其次,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理性的歸因方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積極開展團隊合作,建立起良好的創新人格;最后,拓寬學生的視野,建立起敏銳的洞察力,對市場上新信息、技術和產品有迅速的感應和學習能力,培養出勇于創新,敢于實踐的創新能力。
2計算機實踐教學的現狀分析
2.1課程設置不均衡,理實脫節
由于學科本身的特點,使得教學中更注重計算機的實踐操作,而忽略了創新意識和人格的培養。由于計算機的學科知識晦澀難懂,加上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對學科的專業知識缺乏興趣和自主探究的學習意識。一些學生雖然實踐操作能力很強,但是專業基礎薄弱,學習過程中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遇到不懂的問題也不予深究,認為能上機操作就是學習的最終目標,卻不知科學的理論知識對實踐操作起著巨大的能動反作用。
2.2教學模式單一化和表面化
高校計算機人才培養中,大都采用國家統一的教學大綱。盡管一定程度上能滿足學生對課程全面性的學習需求,然而卻忽視了學校特有的學情和教情,反而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創新的根本在于同中求異,而實際的教學模式卻恰恰是“異中求同”,這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簡直是背道而馳。新“三中心”教學理論主張以學生為中心,活動為中心和經驗為中心,而現實中的教學卻仍然是以教師為主,老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老師不教,學生則不學。教學過程中由于缺乏對學生的啟發和學習興趣培養,使得學生養成死記硬背的學習習慣,實踐操作中按部就班,一旦無例可循,就只能止步不前了。此外,計算機教學過程中,往往依據某一次或某幾次的上機操作作為成績評價的指標,而忽視了學生學習過程的跟蹤。學生是發展中的人,一次或幾次的技能操作并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的成長狀況,而應更多地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身心變化、習慣興趣、綜合素質等各方面的表現。
3計算機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優化路徑
3.1完善課程體系,做到理實結合
計算機是門應用領域非常廣泛的學科,高校想要培養出創新型的計算機人才,前提就是要保障學生掌握牢固的基礎知識,因為只有扎實且全面的理論知識才能滿足創新的多元化需求。為此,計算機實踐教學中應合理設置理論與實踐科目,理論科目教學中要轉變傳統的教育思想,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創新意識為根本目標,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借助多媒體、音頻、道具等教學手段,實現理論知識的有效輸出。與此同時,實踐科目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與創新能力。一方面高校要加大實訓室場地建設,將其作為基礎實驗的教學場所,供學生日常技能訓練;另一方面要重點培養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應用與創新能力,學生可根據自身的學習基礎和習慣,自由組建學習小組,在專業領域內自由選擇主題,進行課程設計。
3.2校企合作,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應用型人才培養最終是要滿足市場的需求,所以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將“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該如何培養人”的問題回歸到市場中大大小小的企業中去。計算機行業的高級技術人員、工程師或管理員,因其技術已經在市場需求中得到檢驗,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指導學生實踐操作,解決各類應用難題等方面有著強大的優勢。為此,高校應積極開展校企合作,一方面通過聘請優秀的技術人員,為實踐類課程進行教學設計與指導,同時在校內適當開設企業教師的相關講座,增強企業教師與學校專業教師之間的交流,促使其形成協同育人的教育模式,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高校也應定期或不定期地選派本校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設立相應的績效考核制度,增強本校教師的學習意識,從而進一步提升其專業技能。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計算機人才的需求已從量變轉向了質變,盡管很早高校就已經開展計算機專業的人才培養,但是計算機應用創新型人才依舊是市場上最緊缺的人力資源。高校要想實現這一人才培養目標,就必須重點改革實踐教學,從課程體系、教師隊伍、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探索和改革。高校應始終秉持教書育人的辦學宗旨,一切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在學習的過程中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人格及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關海鷗,馬曉丹,陳爭光.以專業應用為導向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討[J].江蘇科技信息,2018(9):75.
[2]何麗,華斌,劉軍.計算機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4(2):5-9.
[3]陳婕.計算機專業教學改革的目的及對策——以提升創新創業能力為核心[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86-89.
[4]陳芷,劉永勝.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學改革探討[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5):131-133.
作者:羅陽 魏洪昌 單位:江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