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技術創新對企業績效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基于船舶企業特點,文章首先就該行業技術創新的概念進行闡述,并在此基礎上,從內外部環境因素出發,探討了技術創新對船舶企業績效所帶來的影響,希望能夠為從事相關領域研究的人員帶來一定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船舶企業;技術創新;概念;內部因素;外部因素
實際上,船舶企業是非常典型的屬于軍用和民用相結合的戰略性行業,該行業有著產業鏈涉及面廣、上下游關聯性強、輻射能力強等特征。因此,船舶企業的健康向好發展,將會有效帶動其周邊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針對船舶產業的技術創新,也能夠提升及帶動相關周邊產業的技術創新,讓船舶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中,具備更強的競爭力,對于我國軍用和民用產業領域也會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綜上,針對船舶企業的技術創新,將會讓我國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始終處于相對領先的地位,因此理應受到高度的重視。
一、船舶企業技術創新的概念及創新類型綜述
(一)船舶企業技術創新關于船舶企業技術創新的概念,在學術領域還沒有形成普遍的共識,當前所開展的各項研究活動主要從以下幾個層面進行限定:其一,是采用方法論視角,認為船舶企業技術創新其本質就是對現有技術方式進行創新,讓船舶具有更強大的性能;其二,是采用戰略論視角,認為船舶企業技術創新指的是技術創新的戰略,從宏觀角度進行思考,讓船舶企業成為我國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一環;其三,是采用目的論視角,認為針對船舶行業所進行的技術創新,是為了完成國家制定的創新建設目標。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在船舶企業的技術創新當中,都存在有目的性、穩定性以及可操作性三大特點。所謂目的性,指的是技術創新是船舶企業當中一種具有創新目的的行為,盡管技術創新過程中常常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或阻礙,同時技術創新的最終結果并不明確,并且存在有很大的風險,但是技術創新必須要克服此類風險,并完成技術創新目標,所以,在船舶企業技術創新中,具有很強的目的性;所謂穩定性,值得是在船舶企業當中,需要把技術創新作為一種實現企業創新的固定方式,在一定時間范圍內企業所進行的任何形式的技術創新都有較強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能夠讓企業在技術創新的過程中實現對資源的接力配置,但需要關注的是,從船舶企業的發展視角進行觀察,技術創新背景下,企業的創新目標會出現一定的動態性變化,該變化是區分企業活動的重要特征;所謂可操作性,是指企業在選取科學的技術創新模式時,該模式一般會有一套相對完整的理論、規范、理念、計劃以及制度等可供實踐的根據,若某種技術創新模式在開展論證后發現不能實現,則代表其不具有可操作性,該技術創新模式也不能開展對技術創新的功能實現,所以可操作性同樣是判定船舶企業技術創新的一大重要標準。值得注意的是,針對船舶企業的技術創新的研究并非單純幫助企業進行最佳生產模式的探索,實際上最佳的生產模式是一個并不存在的概念,技術創新的本質是對船舶企業今后的發展戰略進行規劃、創新,并從中探索出一個適合自身實際情況的技術創新模式。并且,在我國經濟、科技等領域長期持續向好、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創新模式不斷豐富的今天,船舶企業在開展技術創新的過程中,通常都會選擇多種技術創新相互結合的模式,因此上述內容都為船舶企業的技術創新帶來了更多的可能和意義。
(二)中國船舶企業技術創新類型1.模仿創新在模仿創新模式下,中國船舶制造企業主要憑借多外國較為成熟的造船技術進行模仿、購買專業等方式,來制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船舶產品,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船舶行業通過模仿創新的形式積累了大量的造船經驗,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隊伍,增強了船舶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今后我國造船工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自主創新模式因為部門造船業較為發達的國家對重要造船技術采用了技術封鎖策略,中國造船企業不能夠憑借直接購買的方式來得到這些技術,因此只有憑借自主創新來提升創新能力,并且在新時代背景下,若仍沿用模仿創新的模式,便會讓船舶制造始終落后于其他國家,所以,開展自主創新是中國在新時代背景下獲得造船關鍵性技術,并擁有自主產權,提升自身在國際市場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而所謂自主創新,就是指造船企業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消化引進吸收后再創新等方式,來進行新技術的研發,這種模式下,新技術的誕生往往不會受到其他國家的影響,這成為了我國造船企業掌握核心技術的重要前提。3.合作創新模式所謂合作創新,是指國內船舶制造企業和國外船舶制造企業尋求合作,有針對性地探索國內造船工業中的突出問題,并致力于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在我國十一五光器件,中國造船企業和國外造船企業多次開展合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解決了大量突出問題,讓我國的造船行業始終保持著長期向好的發展態勢,同時也讓我國的造船企業,擁有了一支更加專業化的技術隊伍和管理隊伍。讓我國船舶制造行業擁有了更加厚實的技術積累,使其在國際市場當中,具備了更加強悍的競爭能力。
二、技術創新對船舶企業績效影響分析
針對船舶企業來講,技術創新,能夠帶來多方面的積極作用,而這些作用,可以從企業績效上得到體現。因此,就需要明確技術創新,對船舶企業績效所產生的具體影響。
(一)技術創新對船舶企業績效的外部影響1.推動船舶企業的技術發展技術推動行業被認為是科學發展和技術發展是技術創新的核心來源。船舶行業屬于非常典型的技術密集型行業。在現代船舶當中,含有成百上千種儀器設備,行業中技術覆蓋有導航、水聲、物理學、光學、電子等多種專業技術領域,特別是在互聯網通信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船舶企業的技術創新更是增添了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控制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等,這讓船舶企業的發展規律在極大程度上表現出產業創新的特征,所以,在船舶企業當中,技術創新倒逼其開展自主創新、合作創新、模仿創新,由此讓船舶企業的工作效率和整體技術水平得以有效提升。例如:在一些歐美國家,其船舶行業非常發達,其在船舶總裝、環保技術等領域取得了多種專利成果。比較具有典型性的有廢熱回收技術、環保涂料技術、空氣潤滑技術等,這些技術的存在,讓船舶在使用的過程中,對各類能源的使用效率逐漸提升,提升了船舶的生產效率和經濟價值,并讓相關船舶企業在某一時間段內形成了行業壟斷,增強了其經濟效益。2.改變了船舶產品的市場結構在特定環境當中,競爭類市場相比完全壟斷類市場具有更強的技術研發激勵,這代表著市場競爭的強度將會和船舶企業的技術創新產生密切影響。即市場競爭強度越低,企業的技術創新動力便會越弱,便不會開展主動的技術創新,并且傾向于對現有技術的模仿。因此,企業創新和市場競爭之間呈現出倒U型函數關系,若市場競爭由弱變強時,船舶企業的技術創新動力便會提升,并對創新模式進行主動模仿,若市場競爭強度削弱,企業大多會憑借自主創新模式來面對市場競爭?;谏鲜隼碚?,筆者認為在船舶企業當中,技術創新同樣是影響船舶企業績效的關鍵因素,因為船舶品種、質量等方面的差異,各種船舶產品的市場結構完全不同,一般表現出競爭壟斷和寡頭壟斷的多元化局勢,不同船舶產品的市場結構對中國船舶企業的技術創新模式選擇將帶來深刻影響。例如:在我國船舶市場當中,油船、散貨船、高速客船等都屬于壟斷競爭市場,其中,散貨船是三大主流船型之一,在全球需求量巨大,其生產制造主要集中于中、日、韓三方,占據到了全球訂單總量的96%,其中,以日本為代表的國家,依靠其自身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使用先進技術,對貨船實施標準化建造,提升了產品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周期和成本,提升了自身的經濟效益,并成為同行業最具競爭力的產品。
(二)技術創新對船舶企業績效的內部影響1.影響了船舶企業的創新戰略船舶企業的創新戰略是以增強其績效,讓企業在市場當中具備有更強競爭力的一種戰略?;趧撔聦嶋H與創新程度可以把創新戰略劃分為進攻戰略、防御戰略、依賴戰略、傳統戰略以及機會戰略等多種類型。若船舶企業創新戰略在行業當中處于領先水平,則將會先人一步進入到市場當中,并取得領先地位,為船舶企業打造出正面良好形象,并由此獲得較大的經濟利益,也被稱之為技術創新的引領者,所以領先的技術創新的特點是高回報和高風險,其本質是是否占領的技術制高點,并基于此不斷進行新的產品推出。所以,采取高創新戰略的船舶企業都是基于自主創新模式為核心,以自有知識產權作為技術,憑借內部核心技術進行突破,讓自身確定行業優勢,提升績效,為自身帶來更加豐厚的經濟回報。例如:在船舶企業當中,一旦擁有首創技術,此時市場當中競爭對手數量很少,由此能夠較為輕松獲取技術給自身帶來的壟斷性利潤,并且因為技術的首創,可以憑借申請專利對后入者設置壁壘,同時還可以依靠技術轉讓獲得更加豐厚的利潤。2.提升船舶企業資源獲得能力從資源角度視角來說,技術創新讓船舶企業擁有了無法復制的獨有資源,這些資源將會成為企業發展過程中吸納更多人才、資金的重要基礎。例如:在船舶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過程中,所涉及到的資源涵蓋有研發團隊工作人員、技術創新經費、生產設備等,這些資源的獲得能力是基于企業自身實力來確定的。因此,技術創新能力便決定了企業的底蘊,也成為了其今后發展的有力鋪墊。
結束語:
整體來講,在船舶企業當中,技術創新是一項不能回避話題。盡管當前,我國船舶制造行業在世界范圍內表現出強大競爭力,但是若需要在今后始終保持穩定產能,提升企業的績效,不斷開展技術創新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環節。因此,船舶企業需要充分認識技術創新的重要意義,合理規劃企業發展戰略,讓技術創新為船舶企業的績效提升帶來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胡穎,孟昭群.我國船舶工業發展瓶頸及“由大到強”發展戰略分析[J].全球化,2019(02):94-104+136.
[2]陳朔帆.基于產業鏈整合視角的中國船舶工業發展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7.
[3]張為峰.我國船舶制造企業技術創新模式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6.
作者:吳學龍 孔圓圓 單位:華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