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六邊形模式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加強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確保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此次研究立足于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及原則,對幾種常見教育模式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六邊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從強化校園文化建設、發揮課堂主體作用、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強化心理指導等幾方面,對”六邊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應用展開探討,具有教學指導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指導;危機干預
高職學生是我國高等教育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國家及社會對高職教育及職業人才培養越來越重視。但是,高職學生面臨著較大的學業壓力和就業壓力,再加上社會不良風氣及思想觀念的影響,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對此,就需要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推進教育工作的開展。
一、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標及原則
高職院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具體可從三方面分析,包括矯治性目標、適應性目標及發展性目標。一是對于存在心理障礙及心理困擾的高職學生,力求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對其做心理疏導,幫助其克服心理障礙,解決心理問題帶來的困擾,形成積極樂觀的心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二是高職學生面臨著來自家庭、學業、就業等各方面壓力,心理負擔較重,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增強心理抗壓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以便更好地適應各種新環境,畢業后快速在社會上立足。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高職學生更好的成長和發展,在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下,避免其出現心理疾病,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發揮其優勢、激發其潛能,并樹立創新意識,增強高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將來更好的發展奠定基礎。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有:積極、合作、差異等。一是對高職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應注重培養其積極樂觀的心態,建立自信心,充分挖掘自身潛能、發揮自身優勢,實現自我人生價值,促進個人生活的充實和幸福。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應該與其他教育相結合,包括德育、體育、美育等,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并且,在心理教育實施過程中,應對學生各種心理要素進行協調,實現互補發展,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三是高職學生的生長環境、思想觀念、性格特征都存在差異,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應立足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教育措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差異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確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高職學生心理教育常見模式
在高職學生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始終占據著重要地位,經過長時間的實踐探索和總結,當前已經形成了相對系統的教育體系,其中常見的教育模式主要包括課程融入法、理論講解法、模范舉例法、活動宣傳法、心理交流法等。課程融入法是指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其他課程教學相互融合,利用不同課程特點及教學內容,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1]。理論講解法是指由專門的教師系統、全面地講解心理健康基礎理論及保健方法,這是心理健康教育最為常用的方式,主要手段包括教材學習、材料分析等。高職院校應利用好理論講解方式,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奠定理論基礎。模范舉例法是通過對真實案例進行分析,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進而達到教育效果的一種模式。教師可根據高職學生心理特點,舉出具體的事例,讓學生能夠通過案例更加清楚地掌握自身心理變化,及時調整心態,保證心理健康。活動宣傳法表示在日常教育活動外,學校或學生自發組織的各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對心理健康知識進行宣傳和普及,提高學生的認知及重視程度,進而引導、鼓勵更多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該模式的重點在于宣傳方式是否有效,在開展教育活動過程中,會重點關注活動環節及環境變化。心理交流法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也較為廣泛,具體過程是由教師采用單獨談話的方式,通過咨詢和問答了解學生心理狀況,及時排解其心理障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自己的溝通方式,既要保護學生隱私,又要掌握學生實際心理狀態,便于及時進行心理輔導。
三、“六邊形”模式在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此次研究所提出的“六邊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由文化建設、課堂教學、知識普及、心理指導、危機干預、調研分析六方面構成的形似”六邊形”的教育模式,在實踐應用時,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考慮。第一,強化校園文化建設。和諧的校園環境,能夠對學生心理產生積極影響,采用“六邊形”模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應加強校園文化環境的建設。一方面,從物質層面,應注重自然景觀的營造,根據高職學生年齡特點及心理變化特征,優化校園自然景觀設計,將美學思想和傳統文化理念滲透其中,給學生一種視覺享受,使其心理壓力得到釋放,調節心理狀態。另一方面,從精神層面,應注重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進而對學生心理健康形成正面影響。高職院校應將學生作為主體,圍繞心理健康教育對教職工進行專門的培訓,并采用家校共育方式形成教育合力,引導家長共同參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教師和家長的協同合作,為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第二,發揮課堂主體作用。在應用“六邊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時,應充分發揮課堂主體作用,提高教育的實效性。首先,應在各學科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高職院校應對各任課教師進行集中培訓,幫助其系統學習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而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組也應該積極征詢各任課教師的意見[2],結合不同學科內容及教學要求,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在課堂上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入。其次,在心理健康課上,應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包括案例教學、角色扮演、心理測試等,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第三,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知識普及是“六邊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所以高職院校要做好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工作。例如,可在學校張貼海報、懸掛條幅,加大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力度,也可以利用校園公示欄、校園廣播站等,對心理健康知識進行講解,提高學生的認知度。第四,強化心理指導。心理指導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在“六邊形”教育模式下同樣需要加強學生的心理指導。例如,學校可建立學生心理檔案,通過收集學生的個人信息[3],根據其實際情況做針對性的輔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或者,高職學校可采用論壇講座的方式,邀請心理學專家到校園做客,面對面和學生進行交流,針對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答疑解惑,為學生提供專業性的指導,幫助其走出心理問題的困擾。另外,高職院校應該綜合運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包括傳統的面對面交談、書信咨詢、問卷調查、電話訪問,以及電子郵件、微信留言、博客論壇等多種新途徑,與學生進行深入交流并提供有效的心理指導[4]。第五,構建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在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六邊形”教育模式時,應構建完善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一是充分發揮輔導員、班干部的基層紐帶作用,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晴雨表,對其心理變化進行記錄,發現問題時及時采取干預對策。例如,可由輔導員牽頭、班干部負責,組織開展一些心理健康趣味競賽、知識問答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參賽過程中強化心理素質,預防心理疾病。二是針對大一新生,及時開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檔案,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做到早發現、早干預。以班級、系部、院校、醫院為單位,形成心理健康安全防護網,學校應聯合家長、社會等,形成多層級的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及時對學生的心理障礙進行輔導和調節。第六,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調研工作。在“六邊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需要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調研工作的重視力度。除了對大一新生進行心理健康調查外,應定期開展調查工作,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結、分析調查結果,并整理成調查報告,找出學生可能潛在的心理障礙問題或心理危機因素,再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避免發展成為心理疾病,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在調研過程中,應關注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對以往教育工作經驗進行總結,并根據其規律采取針對性與大眾性相結合的調查方式,對每一位學生的心理情況做到深入了解,確保后續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四、結語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與學生的健康成長和身心發展息息相關,學校和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將其在具體工作中落實到位[5]。“六邊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從不同角度考慮,采取針對性的對策實現教育效果的一種新模式,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在今后工作實踐中,需不斷對其進行改進優化,推動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歐陽曉晶.網絡環境下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7(12):110-112.
[2]王楊.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現實困境及其路徑重構[J].職業技術教育,2018,39(26):63-67.
[3]王美娟.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改革路徑[J].職教論壇,2017(5):19-22.
[4]章雪,昌曉莉.積極心理學視域下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反思及改進[J].江蘇高教,2019(5):119-124.
[5]熊謨菊.湘西自治州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10.
作者:章玲玲 單位: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