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勞動力流動與經濟增長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長期都存在著不平衡,農村剩余勞動力總規模很大,東部地區經濟發達,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東部的經濟發展水平,而且中西部的農業剩余勞動力比率遠遠高于東部地區,中西部的勞動力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及收入水平,大量自發的流入東部地區,生產要素在各地之間流動,改變了生產要素占有水平不平衡的狀況,促進了東部地區經濟的增長。地區性的勞動力流動在客觀上加劇了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程度,但同時也有助于城鄉差距的縮小,是造成地區之間的工資收入增長呈收斂趨勢的主要原因。
二、利用勞動力流動促進經濟增長
1.優化產業結構
勞動力歸根結底是趨向于流動到收入較高、發展較快的部門或地區,所以,引導勞動力有序流動的核心,就是要創造條件,使勞動力流動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為達到這一目的,有必要強調優化產業結構,產業結構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必須在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村勞動力、注重農業基礎的同時,大力發展工業和服務業,保證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2.加強對流動勞動力的教育培訓
大量的流動人口受教育的水平低下,無法適應產業結構升級,職業技術教育應該為勞動力流動提供支持,為此,我國政府應該加大對人力資源的投資,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重視農村基礎教育,優化農村教育體系,強化農村職業教育,加強城鄉職業教育的統籌,發展新形式的職業教育與培訓,使勞動者具有自主保護自我合法權益的意識,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科學文化素質及其專業的職業技能水平,發揮社區在勞動力教育和培訓中的作用,共同服務于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增強農村流動勞動力的市場競爭力,推動經濟的增長。
3.完善勞動力市場的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是培育勞動力市場的必要條件,政府應加快失業、養老、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革,加大社會保障的財政投入,加強社會保險基金投資管理和監督;規范勞動力市場的用工合法性,保障勞動力的權利受到法律的保護;建立住房保障制度和良好的供應體系,探索保障性住房的建設、管理和分配,建立形成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安撫和社會互助相結合的社會保障制度,解除流動勞動人口的后顧之憂,保證勞動力平等地進入市場,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使勞動力資源獲得充分的開發和利用,促進勞動力市場的培育和發展,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構建和諧社會。
作者:鄭志雄 單位: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經濟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