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衛生均等化經濟增長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理論分析
(一)衛生不均等對居民健康的影響
推動公共衛生均等化發展客觀上是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系統化工程,其涉及經濟、社會、文化、人口、環境等不同領域多種復雜因素。基于經濟投入層面,可把衛生均等化劃分為政府財政投入、衛生物力資源配置和衛生人力資源配置等因素,而當衛生投入存在不均等發展時,將直接導致不同地區、不同醫療衛生服務領域和機構的發展程度與水平的差異,最終對區域居民所享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和健康水平產生直接而又顯著的影響。首先,當政府的財政衛生投入不足或者投入結構不合理時,將導致公共衛生投入偏低,增加居民支付醫療費用比例,導致居民疾病經濟負擔的程度提高,降低了其健康消費能力與健康保障水平,致使其生活質量下降,喪失個人勞動能力和效率。其次,當區域間衛生資源投入或配置結構失衡,也會導致不同地區間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同區域醫院與衛生機構之間在醫療資源、診療水平、服務能力和疾病預防等差距拉大,低發展水平地區的民眾不能享有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和健康保障,導致不同民眾間健康不平等加劇。此外,由于衛生資源的配置不合理,也導致優質醫療資源嚴重供不應求,民眾跨地區求醫問診,“看病難”、“排長隊”等現象,在消耗居民大量就診時間的同時,也增加了就診醫療的有形與無形成本,大大提高了醫患矛盾事件發生的概率,使居民身體、心理均遭受“病痛”折磨,嚴重影響居民健康水平。
(二)衛生不均等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研究指出,健康具有消費品與投資品的雙重屬性。從投資品屬性角度看,將衛生均等化水平的提高看作人力資本投資的一部分,有利于居民保持健康的狀態,進而提高其在經濟建設中的勞動效率。衛生不均等程度的擴大將一方面抑制居民的消費能力,消耗居民儲蓄,致使居民花費大量可支配收入用于健康維護,導致區域消費、投資的不足,使得經濟增長失去動力源;另一方面將惡化居民健康人力資本形成條件,降低勞動能力及效率,導致經濟增長中人的活力和貢獻度的下降,對經濟增長起到阻滯效應。基于民生要素角度研究認為,民生要素的投入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五大民生要素資本對本地經濟均具有較明顯的促進作用,中國經濟的發展依然處于勞動力和資本驅動經濟增長的階段。醫療衛生作為民生要素最主要的內容之一,衛生均等化要素分布的不平衡以及區域間衛生要素的負外部性是阻礙經濟增長的重要方面。衛生不均等對于勞動力的影響則加劇了對區域經濟增長的阻礙作用。綜上所述,衛生不均等將制約居民健康發展,進而影響健康人力資本的有效形成,并最終對區域經濟發展形成阻滯效應。
二、實證研究設計
(一)建模思路與變量說明
基于研究目的與數據獲取因素,本文同時構建兩個模型:
(1)健康模型
借鑒Grossman的健康生產模型思想,將衛生投入視為民眾健康產出的核心變量,顯然,衛生投入不均等因素可以構成對區域健康產出的重要影響變量,則可以建立模型(1)。
(2)經濟增長模型
根據Lucas(1988)內生新經濟增長模型核心思想,人力資本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內生因素,將衛生投入視為重要健康人力資本產出的變量因素。這樣,忽略其他人力資本形態,將健康人力資本引入經濟增長模型,其主要由衛生投入變量決定。因此,衛生投入不均等因素通過影響健康人力資本稟賦水平進而對區域經濟增長也構成重要可能性影響。
(二)面板協整模型的分析步驟
以Johansen、Stock為代表的學者認為,由于面板數據兼具時間序列和橫截面雙重特征,考慮到數據的平穩性和可靠性要求,可采用基于E-G兩步法的面板協整和誤差修正模型進行實證研究。具體分析步驟如下:
(1)判斷序列變量平穩性
應用Eviews對上述各變量及差分項進行單元根檢驗。結合F-ADF、LLC、IPS-W和F-PP檢驗方法檢驗結果,判斷相應變量序列是否存在單元根,以滿足E-G兩步法同階單整要求
(2)判斷模型變量協整關系
采用基于E-G法的Kao協整檢驗,對面板變量模型進行OLS回歸,將獲得的回歸殘差序列進行單元根檢驗,判斷回歸殘差序列是否平穩,進而推斷面板模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
(3)建立模型短期關系
在面板變量存在協整關系的基礎上,建立面板誤差修正模型,分析模型短期關系。通過判斷所得誤差修正項ECM系數是否顯著不為零,驗證所得面板誤差修正模型的可靠性。
(4)建立模型長期關系
在模型短期關系確立基礎上,建立長期趨勢靜態協整方程,分析模型變量的長期關系。
三、實證結果分析
(一)單元根檢驗
健康模型(1)中,全省及蘇南、蘇北通過了協整檢驗,總體上江蘇全省政府衛生財政投入、衛生資源配置和健康人力資本之間存在緊密聯系;蘇中未能通過檢驗,蘇中地區政府財政投入及衛生資源配置尚未構成對居民健康的長期有效聯系,顯示了蘇中相比蘇南經濟發達地區經濟基礎薄弱,相比蘇北經濟落后地區缺少政策扶持的尷尬境地,集中表現為政府財政投入及衛生資源配置對人力資本積累效應的低貢獻效率。經濟增長模型(2)中,全省及蘇南通過了協整檢驗,各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蘇中、蘇北均未通過協整檢驗,表明江蘇各區域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嚴重差距,蘇中、蘇北等經濟相對落后地區政府財政衛生投入及衛生資源配置還未形成對經濟的有效影響,蘇北衛生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存在著相當的滯后性。
(二)江蘇衛生均等化對居民健康影響的實證研究
1.衛生均等化水平對居民健康的短期影響效應
根據上述檢驗結果,剔除健康模型中未通過協整檢驗的蘇中地區,剩余地區建立PVECM模型,進行回歸殘差自相關性分析。
2.衛生均等化水平對居民健康長期影響效應
構建衛生均等化與居民健康的長期關系,其中政府財政衛生投入對居民健康的促進作用顯著,而衛生物力投入與衛生人力投入總體貢獻不高。蘇南等經濟發達地區過度的衛生物力投入和區域內配置不均等對區域城鄉民眾健康發展造成一定的負向影響,尤其是衛生物力投入配置的區域內結構失衡將成為目前階段關注的重點,諸如蘇南各中心城市大醫院的盲目擴建、扎堆,相比而言,縣以下以及鄉鎮社區等基層衛生服務設施投入的缺乏等,衛生資源過度向中心城市集中問題必須加以關注;蘇北等經濟落后地區的衛生人才奇缺已加重了地區醫療衛生服務的供需矛盾,嚴重影響區域居民健康水平。
(三)江蘇衛生均等化水平對區域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
1.衛生均等化水平對經濟增長的短期影響效應
現階段蘇南地區衛生物力投入配置狀況并不能構成對區域民眾健康發展的有效促進機制,從而未能發揮對經濟增長的積極效應,這進一步揭示了蘇南等經濟發達地區未來在衛生事業發展方面,不僅要重視繼續加大總量投入,更要重視加強內部不同區域和城鄉之間衛生醫療機構與衛生服務資源布局結構的優化與均衡化,從而為改善民眾健康福利水平,提升經濟增長質量與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基礎。
2.衛生均等化水平對經濟增長的長期影響效應
進一步建立長期增長模型并估計衛生均等化與經濟增長的長期協整方程資本投入因素與勞動投入因素對江蘇區域經濟發展起到長期促進作用。進一步比較兩變量系數大小可以發現,勞動因素對江蘇全省及蘇南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要大于資本因素,說明江蘇勞動密集型經濟發展特征顯著。在促進當地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改善當地民眾民生福利水平的同時,也形成了良好的經濟增長人力資本投資拉動效應,但值得注意的是,蘇南模型卻為高度顯著負值,說明江蘇各區域內部方面還存在顯著結構不平衡問題,特別是城鄉之間的醫院機構等核心衛生物力資源配置不合理,長期難以構筑拉動本地區健康人力資本積累的有效促進機制;衛生資源投入配置存在較為嚴重的內部結構不均衡,衛生人力投入均等化水平嚴重滯后衛生物力投入,進一步拉大了與蘇南先進醫院的市場發展差距,最終導致江蘇特別是蘇北、蘇中地區長期健康人力資本積累不足,并構成對促進江蘇長期經濟增長動力源泉的巨大損害。
四、結論與建議
衛生均等化既是促進醫療衛生事業有效發展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構成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領域可持續發展的深層次要求。衛生均等化本質上是保證居民平等地享有維系健康與發展健康能力的權利。居民實現健康發展既是個體維系和提升自身生命和生活質量的基礎,同時也是重要健康人力資本的積累過程,作為一種極其重要的基礎性人力資本,健康人力資本構成了人追求知識人力資本、技能人力資本和制度人力資本等其他人力資本發展的重要基石。人力資本是人力資源的構成要素和體現人的價值的核心載體,按照人力資本理論之父——舒爾茨的觀點,人力資本是現代經濟增長的內在源泉。因此,推動衛生均等化發展不僅是區域民生福利保障應有之義,更是推動區域經濟長期有效穩定增長的重要保障。本文以人力資本視角,分析了衛生均等化與居民健康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在此基礎上運用江蘇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
結果表明:考察期間江蘇衛生均等化水平對區域發展存在短期長期差異性效應;從短期看,江蘇區域衛生均等化尤其是衛生投入均等化發展水平有所改善,對民眾健康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發揮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從長期看,江蘇衛生領域暴露出總體投入不足、資源配置結構性失衡、服務與市場競爭意識不強以及衛生人才戰略滯后等問題,制約了江蘇長期衛生均等化水平的提升發展以及對區域居民健康及經濟增長的長效促進。基于上述結論,提出相關建議如下:
(1)構筑衛生人力有效流動與發揮效能的利益激勵機制
政府要通過加大專項投入,努力改善衛生領域特別是基層衛生服務人員各項待遇與工作環境,降低一線醫療衛生工作人員工作壓力,引導衛生人力資源的區域優化配置,特別要重視對經濟發展薄弱地區的衛生人力資源培育和人才引進政策扶持力度。
(2)注重區域衛生人才的均衡培養
建立高等院校在校學生基層服務實習機制,使在校學生服務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成為必修學分之一,鼓勵廣大優秀衛生醫療大學畢業生走進基層,政府要通過減免學費、簽訂定點培養合同等方式培養服務基層的衛生工作人員。
(3)深化公立醫院內部體制機制改革
逐步建立起面向病患者衛生服務效率和衛生服務質量為核心的醫療衛生人員績效考評與分配體系,形成公立醫院內部有效的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加強公立醫院與地方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及鄉鎮衛生院的業務聯系機制,增強醫療衛生服務質量,提高衛生服務產出效率。
(4)探索構建區域醫療衛生服務市場有效競爭體系
政府應允許、鼓勵并支持民間力量注入醫療衛生服務中來,穩步推行多元化辦醫思路,開放符合要求的社會資本和外資進入公共健康服務市場,培養多元化衛生投入主體與競爭主體,構筑有效區域醫療服務有效競爭體系,形成醫療機構改善自身運營管理水平與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效能的內在和外在激勵約束機制,激發醫療機構動力。
作者:詹祥 周綠林 陳浩 單位:江蘇大學 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