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經濟包容性增長路徑的轉型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包容性增長不僅指經濟高數量的增長,而且指經濟高質量的增長,使經濟增長成果惠及到廣大勞動者。之所以這樣說,一方面是因為它與改善勞動者的生活福利有關,另一方面是因為它與激發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有關。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包容性增長給全體勞動者帶來的福音愈發突出。例如,近些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越來越高,勞動者的社會福利水平得到不斷改善。同時,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也在不斷加大,收入分配公平系數得到不斷提高。這充分說明,中國經濟的包容性增長,其成果必須惠及全體勞動者,這既是一項基本要求,也是一項基本原則。經濟增長與社會福利增長就好比是個跳板,需要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樣才能實現兩者的協調發展。具體而言,既不能片面地強調經濟增長而忽視社會福利的增長;同時,也不能片面地強調社會福利增長而忽視經濟增長。包容性增長可以解決兩者間的平衡問題,為兩者提供一個完美的平衡點。也就是說,包容性增長堅持經濟增長與社會福利同步增長的基本原則,這是實現中國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的必然選擇。在現實中,經濟的高增長并不一定代表著貧困的減少。兩者之間要想發生聯系,還需要一定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包容性增長很好地起到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伴隨著包容性增長的提高,貧困發生率在不斷減少,絕對貧困的人數和比重也在不斷降低。因此,中國經濟的包容性增長,必須堅持經濟與社會福利同步增長的原則,這既體現了包容性增長的民生本位思想,也體現了包容性的內涵和真諦。
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原則是中國經濟包容性增長必須始終貫徹的基本原則,這是長期實踐得出的正確結論。本文所說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主要包含這樣幾層含義:首先,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要全面、協調、可持續。一方面,社會進步要以經濟發展為基礎和前提,需要經濟發展為其提供必要的物質積累;另一方面,經濟發展的目的是推動社會進步,需要社會進步為其提供客觀的條件支撐。其次,物質與精神要全面、協調、可持續。改革開放以后,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較以前有了質的飛躍。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其對精神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無論是健康安全,還是精神文化和教育水平,都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的精神需求。最后,長期與短期要全面、協調、可持續。在包容性增長的環境下,人們對資源和環境的開發或利用必須是持久性的,既不能單純地追求眼前的利益而損害長遠的利益,也不能單純地追求當代人的利益而損害后代人的利益。中國經濟必須走一條長期與短期協調發展的道路。
對于中國經濟增長來說,數量型增長與包容性增長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這與它們倡導的終極關懷有著本質的聯系。就數量型增長來說,其倡導的終極關懷是物質財富增長。在這種增長模式下,人只是經濟增長的手段。而包容性增長所倡導的終極關懷是人文關懷。在這種增長模式下,人是經濟增長的目的。通過長期的發展實踐證明,中國經濟包容性增長必須堅持人文終極關懷的原則。眾所周知,經濟增長的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伴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人的幸福感指數會不斷提高,兩者間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一個人的幸福感指數很高,并不一定代表著經濟的增長。這兩者間要產生直接的聯系,還要取決于經濟增長的方式。也就是說,要看經濟增長是否是以合法、合理的方式取得的,要看經濟增長能否真正地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因此,在包容性增長模式下,中國經濟更加注重營造一個公平、公正、健康的增長環境。
包容性增長作為一種全新的增長理念,中國在踐行的過程中還要實現路徑的轉型。具體而言,其路徑轉型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
總體來說,在包容性增長環境下,經濟增長模式要實現由“以物為本”向“以人為本”的轉變。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一直奉行“以物為本”的經濟增長模式。雖然從某種程度上講,這種增長模式帶來了經濟發展的短期效用。但是,從長遠的角度講,這種增長模式并不適合中國的國情,不能給中國經濟帶來持久性的增長。換句話說,這種增長模式很難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協調發展。因此,中國必須盡快轉變這種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實行“以人為本”的增長模式。首先,在內容方面,經濟增長要同時兼顧經濟目標與環境目標,切實保證各種經濟活動的生態合理性。其次,在衡量指標體系方面,經濟增長要通過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項具體的指標來衡量。最后,在結果方面,經濟增長要滿足時間和空間的不同需求,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滿足后代人的需要,營造一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氛圍。
(二)經濟增長觀念的轉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屢次創造發展奇跡。這不是一種偶然現象,而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例如,通過宏觀和微觀的經濟體制改革,中國吸引外資的水平在不斷提高,進出口貿易額度不斷加大,直接加速了經濟增長的步伐。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經濟增長與經濟波動或經濟蕭條是同時存在的。尤其是在2009年的經濟危機的沖擊下,中國經濟陷入了艱難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迫切需要轉變經濟增長觀念,樹立科學的增長觀,為包容性增長提供合理、有效的引導。首先,包容性增長更強調共同富裕。在改革初期,中國奉行“先富論”。這種發展觀念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有效地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它進一步拉大了貧富差距,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埋下了隱患。而包容性增長必須始終堅持并踐行共同富裕的理念。其次,包容性增長更強調和諧發展。在現實中,不能片面地認識改革開放帶來的影響。它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和諧的問題。因此,包容性增長必須貫徹和落實和諧發展的理念。和諧發展,既包括制度的和諧,也包括社會的和諧,既包括利益的和諧,也包括思想意識的和諧。
(三)經濟增長制度的轉型
在實踐中,經濟增長制度轉型為包容性增長注入了新的活力。具體而言,這種轉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正式制度方面的轉型。在改革初期,非包容性增長堅持以GDP為核心的政績考核制度,以及以增值稅為主的稅收制度。而包容性增長摒棄了這些傳統制度,建立了一套科學的制度體系。其次,非正式制度的轉型。包容性增長要建立倫理至善的增長倫理,實現社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在發展取向方面,社會發展與經濟增長要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在發展機制方面,要努力實現經濟增長目標的整體性、多樣性與復雜性。最后,制度環境的轉型。在實踐中,包容性增長要想取得成效,需要有一個和諧的制度環境。一方面,政府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管理職能,依靠經濟、行政、法律等手段,完善收入分配體制,防止收入差距拉大。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完善保險、醫療、住房等各項保障制度,使其符合包容性增長的基本要求。
(四)經濟發展戰略的轉型
經歷過一段時間的磨礪,中國逐漸步入新的階段,這為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面對日益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包容性增長要想與新階段要求相適應,充分抓住這個新的發展機遇,就必須創新一套嶄新的發展戰略。首先,在戰略思路方面,包容性增長要堅持“以促進經濟發展為原則、以人的發展為核心、以知識技術創新為動力”,以努力實現政治、經濟的現代化。其次,在戰略目標方面,包容性增長要努力實現由短期的、以GDP為核心的增長目標向長期的、以全面發展為核心的戰略目標。再次,在戰略創新方針方面,包容性增長要避免單純追求制度創新,而要積極追求綜合創新。最后,在戰略措施方面,包容性增長要轉變以前的“市場化”單一性路徑,實行“市場化”、“城市化”、“工業化”、“生態化”等綜合性路徑。
綜上所述,探索中國經濟包容性增長的新路徑是一項非常系統的工程。要想將該項工程做好,需要有一種務實的態度,并付出艱辛的努力。具體而言,要做好這樣幾項工作:首先,要對中國經濟包容性增長的基本原則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其次,要對中國經濟包容性增長的路徑轉型進行一個全面的分析;最后,要采取各項切實有效的措施,增強轉型的實效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中國經濟的包容性增長,才能切實提高中國經濟的硬實力和軟實力。(本文作者:凌紅蕾 單位:安陽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