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農業資源環境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機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農業是我國第一大產業,而處于經濟轉型關鍵期中的農業資源與環境受到了很多壓力,經濟的發展需要農業做好后盾,所以需要注重合理開發和利用農業資源。通過技術資源、社會人力推動農業穩步向前發展,保護好農村環境,秉持綠色發展理念,發展綠色生態型農業,推動農業資源環境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基于此,本文淺談了農業資源環境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機制,以供借鑒。
關鍵詞:農業資源環境;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機制
一、農業資源環境的簡述
顧名思義,農業資源環境指的是人類的日常的生產活動中所面臨的社會環境及被利用的農業資源。通常情況下,農業資源又包括社會資源與農業自然資源這兩部分內容。其中農業自然資源又可以細化為森林資源、土地資源以及氣候資源等等方面。隨著環境的不斷變化,這些自然資源的分布情況也出現了不同的變化,很多的自然資源不僅分布不均且隨意性較大。自古至今,農村中的環境問題一直飽受爭議。農業作為我國經濟與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基礎,其環境問題的治理始終伴隨于我們的左右。同時,經濟與社會的蓬勃發展,人類對農村的過度開發、水資源的匱乏以及氣候變化異常問題急需要解決,由此可見,農業資源環境包括很多方面,做好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二、農業資源環境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二者的關系
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有著相互輔助的關系。在促進經濟發展中,人們只重視發展經濟,過度的消耗自然資源來促進經濟發展,在無形之間影響了自然的平衡,給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的污染與破壞,使得農業資源與經濟發展之間出現了失衡。在經濟社會進入穩定發展的當下,環境的不斷惡化已經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于是便開始運用不同的手段與方式,對受到污染環境進行治理與改善,以期望能達到保護自然環境與促進經濟與自然環境的平衡發展的根本目的。
三、農業資源環境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現狀
(一)農業資源環境基礎薄弱,資源技術浪費嚴重當前,雖然我國擁有著可觀的農業資源量,但人均擁有量卻少之又少,稀缺性尤為明顯;空間分布不均衡;匹配欠佳,西部較差;資源技術性浪費情況普遍多見,利用效率較低,難以保障自然資源的均衡向前發展。
(二)農業資源環境約束著農村經濟發展當前,我國農業資源環境出現了嚴重的供給不足現象,在城鎮化進程加快中,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質量需求與數量需求有著更高的要求,但環境污染、水資源減少、生態平衡破壞等大大影響著農業經濟向前發展。
(三)土地荒漠化嚴重,缺乏充足的耕地資源土地作為所有資產的源泉,通過調查發現,我國土地資源地域性特征明顯,土地利用水平有高有低,存在嚴重的平原少、山地多情況。同時,再加上人均數量不多,能夠利用的土地并不多,缺乏充足的耕地后備資源,土地荒漠化嚴重。
(四)水資源污染問題嚴重,水資源成本逐漸提高與其他國家對比,我國雖然水資源總量多,但人均占有量不高;污染嚴重,水資源利用效率低;生活用水與工業用水量急劇增加;水資源成本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四、農業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機制的研究
(一)完善農村農業的發展機制,制定合理的決策考核機制農業自然環境治理作為我國自然環境保護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阻礙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更與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密切相關。所以,政府需要加大力度監督和管理資源環境,構建完善農村農業發展機制,綜合且全面的考慮在促進農業資源與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的每一個問題,通過不同的決策方法、決策模式、決策方法等,最后制定具體的、可行的決策方案。在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中,以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一是要構建統一的、具體的綜合決策管理機制,確保可以順利開展決策;二是,構建綜合決策考核機制,保證真正有效執行決策,充分發揮決策作用;三是,構建社會公眾積極參與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開展公正聽證會,保證為人民群眾提供意見的窗口,并做好記錄,考慮群眾的需求,做到向人們通報與決策相關的內容,并建立社會公眾參與制度,讓群眾科學的、合理的評價經濟發展對環境帶來的影響,將評價融入相應機制中,確保各項機制的親民性、科學性。
(二)充分運用新技術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首先,需要學習和引進其他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構建健全的農業技術體系,借助科學技術力量來促進農業的發展。提倡綠色、共享、可持續發展理念,增加科學技術的投入,利用科學技術力量來促進農村生態農業的發展,充分利用一切資源,使農業經濟始終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如:農村中多建一些沼氣池,農民能夠通過將人們和牲畜排泄的糞便發酵成為沼氣,變廢為寶。完善農村各項基礎設備,做好水資源的充分利用。加大農業上的資金投入,并融入現代技術以實現農業的高產量,切實滿足農業生產對于現代機械的要求,特別是在種植農業、收割農業上,實現農民更加輕松地干活就能夠得到更高的效益。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加大力度建設農業灌溉設備,秉持開發與保護并重原則,在促進經濟發展中,需要做好保護農業環境、農業資源工作,切實利用好農村發展中各大資源。
(三)推行區域農業經濟,構建可行的農業補償機制因為農業資源分布十分不均衡,這樣就需要結合當地農業資源集中特征,實施相對應的農業經濟政策。結合不同地域特征做好相應的分析,在對區域自然特征與自然資源狀況下,選擇相對應的方式開發農業資源,如處于丘陵地區中需要高度發揮山區地理優勢,種植樹木、果樹,以發展當地水果產業,促進區域之間的互通和連接。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注重保護區域環境,在對區域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分析后,制定出針對性解決辦法,加強環境保護工作。與此同時,經濟與社會的不斷發展也造成了資源環境的過度使用,從而出現了很多不良問題,所以需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構建環境資源補償機制,真正促進當地農業資源環境與區域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首先,通過制定合理的排外收費制度,向污染高的企業進行排污費征收,加大力度環境污染補償力度,從整體上做好排污控制工作。此外,當地政府需要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情況,建立健全的資源環境稅收制度,向損害資源環境的行為進行征稅,健全各項標準,出臺相應政策,以實現征稅的合理性、科學性。(四)合理利用水資源,做好區域水資源調配工作我國水資源并不豐富,壓力十分大,當前在全部用水量中農業用水量占到70%左右,而水資源利用效率卻十分低,普遍存在浪費情況,并且在利用農業水資源中還有很多問題,大大影響著農業的健康發展。所以,首先,需要轉變以前農業利用水資源方式,實現合理利用農業水資源,為促進我國農業穩步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首先,生態農業的大力發展,完善農業生態發展環境,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緩解水資源利用矛盾。其次,做好區域調配地表徑流工作,對地表徑流合理的、高效的利用,盡量擴充水資源,緩解各地區水資源供給不足現狀。再次,做好地下水協調開采利用,進而保證農業的合理灌溉,確保農業可持續穩定發展。最后,旱作農業的大力發展,確保糧食的安全。最后,合理制定用水價格,利用經濟調節手段來實現高效配置水資源。
(五)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注重協調農民與農業關系要想切實的推動和促進農村中農業經濟的穩步向前發展,就必須要保證土地資源的可持續有效利用,需要我們在土地生態環境改善中,積極的、高效的利用土地資源,做到土地資源的利用與生態、社會以及經濟等要素互相統一,促進農村農業穩步發展。首先,秉持可持續利用土地資源原則,正確處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農業的關系,構建保護農田制度,調整利用土地的結構,實現高效利用土地資源。其次,秉持政府調控與市場運作機制相互融合的原則,深化改革土地制度,構建可持續利用土地資源的政策環境。最后,秉持整體優化原則,處理好農業發展與農民之間的關系,真正實現生態、社會以及經濟等方面協調向前發展。
(六)做好制度創新和完善,充分發揮政府作用政府需要構建具體的、可行的資源產業化管理制度,確保資源環境使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實現有償使用自然資源,力爭發揮自然資源的作用。資源環境與經濟核算制度在經濟發展核算中核算與資源環境有關的存量資產、流量指標,核算使用資源環境中的價值量、實物量,反映當前資源環境狀況真實變化。通過調查發現,資源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制度有益于協調好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有助于在推動經濟發展中更好的管理農業資源環境,所以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更需要注重管理和控制自然資源使用狀況,完善資源的利用,推行統一的、完善的管理,同時強化建設自然資源質量、數量,第一時間內掌握自然資源使用中出現的問題。另外,政府還需要強化管理自然資源,秉持預防為主的原則,力爭制定保護農業的相關政策,為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法律基礎。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資源環境與區域經濟發展中有很多問題,如:污染嚴重、荒漠化以及水資源浪費等。為了保障農業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的共同發展,當地農民要在政府部門的正確引導下,正視這些問題的出現,完善農村硬件環境,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實現更好的建設生態農村,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但需要有一點注意的是,農業資源環境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務,需要我國政府、農民、社會等相關主體,積極關注,共同努力做好農業資源環境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工作,以實現推動我國農業與經濟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邢鶴,唐定芬.經濟轉型期農業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商業時代,2014(32):123-124.
[2]賀君.我國農業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南都學壇,2008(04):140-141.
[3]賈蕊,梁銀河,朱新民,曹景珍.山西省農業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與對策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7(04):39-40.
[4]楊濤.經濟轉型期農業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03.
作者:鮑宜周 單位:徐州開放大學經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