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紅色文化在現代鄉村景觀設計中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深入闡述了紅色文化在現代鄉村景觀設計中的意義,認為鄉村紅色文化的挖掘可以優化環境設計、打造特色文旅品牌、發揮育人作用。綜合設計中所要遵循的以人為本、地域為先、獨特為優、功能為要的應用原則與構思、整合、再現、整修如舊的手法,總結分析了紅色文化在鄉村景觀小品、景觀建筑以及人文景觀中的應用實踐,以此為打造各具特色的紅色鄉村景觀提供思路。
關鍵詞:紅色文化鄉村景觀設計原則應用
引言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寶貴的財富,是黨帶領全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的文化類型。鄉村景觀是鄉村地域內的景觀表現,綜合了自然和人文景觀。鄉村景觀是文化的一種顯性表達,兼具實用性和文化育人性。其中,鄉村紅色文化景觀在傳承紅色文化,促進紅色精神扎根于民心起到重要作用。當前,紅色文化在鄉村景觀中應用的成功案例不斷涌現,許多鄉村紛紛效仿,同質化問題日漸凸顯。因此,如何更優地促進紅色文化與鄉村景觀的融合,如何挖掘出更具深度、獨特性和感染力的鄉村景觀設計則成為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紅色文化在現代鄉村景觀中應用的必要性
(一)鄉村環境設計優化的重要切入點
環境設計是圍繞自然、社會、人工三種環境景觀展開的,主要宗旨是優化、提升人居環境。[1]以往,在追求形式和速度的影響下,忽視了文化要素的挖掘對于提升宜居環境的意義和價值。鄉村環境設計不是對文化要素的簡單挖掘,而是要注重對鄉土文化的保護與利用,提煉出被村民接受和認可的部分,并力求滿足村民的生活需求和鄉村的整體發展。[2]紅色文化作為鄉村文化中最有標識性和積淀性的文化,能夠最大程度激發基層群眾的情感和意識,進而轉化為鄉村環境設計的重要資源??梢?以紅色文化為環境設計切入點,能夠從文化氛圍感上塑造出更加宜居的鄉村環境,提升特色風貌。
(二)打造鄉村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必然選擇
以紅色精神為核心的鄉村旅游文化品牌,是鄉村文旅融合的必然選擇,具有歷史和教育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搞活了農村經濟,是振興鄉村的好做法。[3]鄉村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要以差異性凸顯自己的特色。在鄉村景觀設計中,多元化運用帶有地域特色的鄉村紅色文化,可以使得其品牌特色具備獨一無二性。尤其是將本村紅色村史、革命英雄故事、改革建設歷程等內容融入到品牌建設中,抓住重要節點和事件內容,從而發揮內容優勢??梢?紅色文化在鄉村景觀設計中的應用,能夠加強鄉村旅游文化品牌特色,彰顯地域文化特色。
(三)鄉村環境實現育人功能的現實需要
對于鄉村景觀的這個“形”,要依托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推動正確的價值觀形成并逐漸內化于“心”。紅色文化借助鄉村景觀的實物及精神表現形式,更好地將紅色文化育人性通過景觀表達出來,以景觀引導鄉村文化取向。鄉村是基層紅色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鄉村景觀設計應用紅色文化,既是鄉村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表現,也是民族文化認同感的表現??梢?鄉村景觀設計應用紅色文化,實現其文化育人的功能是現實所需。
二、紅色文化在現代鄉村景觀中的應用原則與手法
(一)紅色文化在鄉村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原則1.以人為本:在景觀中,人是使用主體。在設計過程中,對紅色文化的應用,要站在受眾者的角度上去思考其在物質與精神上的需求,呈現出最契合人的觀念的融合性景觀設計。把以人為本的理念、環境美學理論、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等要素考慮在內,達到人與景觀之間的和睦,而不是過度追求藝術化造型而給觀者視覺沖擊以及觀景誤解。人與景觀之間存在著情感上的交流,人們將自己喜聞樂見的文化融入到景觀設計,而景觀也將它所包涵的文化底蘊呈現出來被更多的人所感知。因此,設計鄉村景觀時要注意以人為本的原則,將人文性更好地體現在景觀設計中。2.地域為先:地域環境和地域文化的差異,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民風民俗,塑造出不同地區標志性的靈魂和根脈,其中紅色文化最是典型。鄉村景觀設計要把握好地域性原則,一方面,要做到因景制宜。充分了解當地的地理環境、文化背景,把握好景觀與地域環境之間的融合性。另一方面,要做到因地制宜。要注重保護區域的鄉土風貌,達到景觀構建的地域協調性;要注意本山取土、就地取材,選擇帶有當地特色的建材來展現當地的地域特性;要注意氣候適宜,對于綠化、植物的選擇要適地適溫。因此,在設計中要把握好地域性原則,構建出紅色文化與地域特色相融合的鄉村景觀。3.獨特為優:鄉村景觀的獨特性,是衡量鄉村是否具有吸引力的關鍵。在鄉村景觀設計中應用紅色文化,既賦予了景觀文化獨特性,又給予了景觀一種時代印記的內涵表達,使得紅色文化得以傳承與革新。這種良性互動,是對鄉村環境景觀設計的一種創新推進,能打造出具有“一村一品”的特色景觀。此外,營造帶有文化特色的景觀是塑造鄉村品牌形象的利器,能夠防止同質化的惡性競爭,并以點帶面推動鄉村環境整體向好,促進鄉村治理。因此,鄉村景觀設計要把握獨特性,將紅色文化因素融入到景觀設計中去,加強鄉村文化理念引領,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4.功能為要:鄉村景觀設計不能忽視景觀的功能性,注意外觀形式要服從于功能。牢牢把握功能性原則,一是要注意精神引領作用的發揮,結合文化心理學,優化鄉風學風,把握文化育人功能;二是要滿足形態美和色彩美的基本要求,給予景觀空間中的體驗者以視覺和精神方面的愉悅感和滿足感,把握觀賞功能;三是要考慮到場地氛圍的要求,從顏色、材質、尺寸上貼合環境和使用要求,滿足人們對景觀的體驗功能。因此,在景觀設計時要確保景觀的功能性發揮,積極營造出適合表達紅色文化的鄉村文化環境。
(二)紅色文化在鄉村景觀設計中的手法
1.構思:構思是進行景觀設計的前期準備環節。對紅色文化的應用要因地制宜,因景制宜地進行設計構思,選擇適當的外部設計、合適的色彩、空間安排等充分而不夸張地表現景觀內容,并滿足景觀設計的功能性要求。2.整合:整合即一種在整理、協調的之后重新組合的一種手法。在設計中的本質就是把看似零碎但存在價值性的要素有機的組合在一起,實現“1+1”大于“2”的效果。因此,在景觀設計中,要將多元的紅色文化要素進行協調重組,充分展現紅色文化。3.再現:再現是通過藝術手法將過去的場景進行復刻或模擬表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紅色文化元素很少出現在當下的鄉村景觀之中,對鄉村革命史、老屋建筑、文學藝術等元素進行再現,可以更充分地展現鄉村紅色文化。4.整舊如舊:與以往的“修舊如舊”不同,“整舊如舊”重點在于保持古建的原始形態。鄉村景觀設計不應該是全部的重建,而應該是在原有的形態上進行的改造與提升。[5]保留原汁原味的鄉村景觀,以保證其與紅色氛圍感的協調性。
三、紅色文化在現代鄉村景觀中的應用實踐
(一)以景觀小品設計渲染紅色文化氣息
景觀小品是景觀中的點睛之筆。隨著時代的發展,景觀小品不再是簡單的裝飾藝術品,而是帶有文化意識的環境藝術設計。鄉村的紅色文化氣息和紅色氛圍感的營造就需要通過大量的細部的景觀小品加以突出和點綴,而對紅色文化景觀小品的塑造就成為鄉村紅色文化的“亮點”工程。因此,景觀小品是營造紅色文化氛圍的重要依托,要構建彰顯紅色文化生命力的景觀小品,以其藝術個性為鄉村氛圍感增添出一抹紅色趣味,讓觀者在悄然之間便能感受到其氛圍的熏陶。一是要充分運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在景觀小品的設計上,運用當地紅色文化資源,能夠打造出具有紅色文化特色的景觀環境,彰顯紅色文化韻味。[6]紅色文化歷史深遠,紅色景觀小品的設計要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紅色資源,比如紅色精神、歷史革命文獻、經典紅色文藝劇目等。結合當地紅色文化發展史,構建帶有紅色文化藝術性的景觀小品。可以選擇在標語、階梯、疊石、花壇、人物雕塑等小品中進行應用,使之各自成景又相互關聯,畫龍點睛之余,更彰顯濃厚的鄉村文化特色和歷史底蘊。比如福建溪背村的古田會議舊址上的“古田會議永放光芒”的八字標語熠熠生輝,展示出了古田會議精神與時代同行的紅色基因(如圖1);寧波霞南村內張人亞人物雕塑,拉近了觀者與英雄人物的情感距離,并在石碑上配以人物生平和英雄事跡,將人帶回到革命歷史回憶當中(如圖2)。這些典型的紅色景觀小品讓每一個經過道路景觀的人都能徜徉在紅色文化氛圍之中,從而起到了很好的宣傳和文化渲染效果。二是要合理利用當地的鄉土風情。運用適宜的手段利用鄉土風情對于設計表達的影響是景觀小品設計必須考慮的問題。在紅色文化應用的過程中,要考慮到對原來鄉土文化韻味的保留。景觀小品不一定全是要重新創造,也可以對原來本就帶有鄉土氣息的景觀小品進行外觀或是色彩的改造。像軍鏟、石磨、鐮刀、鋤頭等農村生產工具就是鄉村風土人情的實物代表之一,飽含著對這段鄉村歷史和革命歷史的見證。還有鄉村獨特的稻田景觀,承載了勞動人民在革命與建設時期對農業生產改造的辛苦付出。這些鄉土風情都是天然的提升紅色氛圍感的景觀元素。比如,臺州仙居展出的農具墻,將墻面與農具相結合,無違和感且很好地展示出鄉村風土與歷史氛圍(如圖3);杭州臨安於潛鎮潛東村的稻田風光,就用近兩畝的彩色稻田“畫作”繪就了一幅慶祝建黨一百周年的共富圖景,展示出一道別樣的鄉村景觀,為鄉村農耕氛圍增添出一抹紅色趣味(如圖4)。鄉土風情的合理應用,體現著鄉村居民的民族歸屬感與凝聚力,是對紅色基因的傳承與發揚,能夠營造良好的紅色文化環境。三是要實現紅色文化景觀小品與村落之間的有機融合。紅色景觀小品與村落的融合,一方面是體現在環境的融合上,另一方面則是體現在文化的融合上。環境融合,要注意環境色彩上的搭配,要以紅色帶動綠色,豐富紅色文化的感染力。比如在綠植的選擇上,基調樹種就可以選擇象征革命精神的一些植物如木棉、白楊、杜鵑等。還要注意在設計圖案的選擇上,要避免大面積復刻和視覺的突兀效果,可以選擇用五角星、麥穗、波浪等進行點綴設計,既有趣味性,又能夠給環境柔和感。文化融合,要充分挖掘鄉村歷史重要人物和具有影響力的歷史記憶,比如設計紀念碑、人物雕塑,或者在文化回廊、宣傳欄等通過圖文并茂、歷史敘述等貼近受眾的形式渲染紅色文化氛圍。比如寧波橫坎頭村一處紅色長廊的景觀小品,在于環境的融合上就選取了五角星進行點綴,體現了人文與自然的巧妙融合,更加渲染出紅色文化氣息(如圖5)。
(二)以景觀建筑設計彰顯紅色革命精神
景觀建筑與一般建筑相比,有著與文化、環境緊密結合的特征,是鄉村形態和文化內涵的載體。在景觀建筑設計中應用紅色文化,要將文化內涵外化于建筑本身,成為育人資源而被民眾接受,并形成地方鄉村獨特的地域景觀。因此,紅色景觀建筑是紅色文化重要的有形表達形式,要構建帶有地方紅色印記的景觀建筑,體現對紅色文化的歷史傳承,彰顯紅色革命精神。一是要巧妙融合地域性建筑語言。幾千年的古老中國,留下了許多的地域建筑,這些建筑都承載著不同的時代物質與精神象征。在建筑的形式上表達著不同的語言寓意。像廣為人熟知的四合院,體現的是嚴謹與禮制要求;農村祠堂的飛檐,向上翹起,表達的是昂首向上,壯大與富足。不同的建筑語言表達出不同的文化精神,比如延安窯洞,黃土建筑表現的是人民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湘西地區的青磚舊瓦質樸簡約、嚴謹規范,與革命戰士大義凜然、勇敢高昂的精神相契合。因此,要巧妙融合這些地域性建筑語言,與建筑景觀設計更加緊密聯系在一起,取材于當地,反映出地域特色。與此同時,在結合地域性文化特征和保持建筑風貌的同時要推陳出新,融合現代的審美設計理念,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增強現代人對歷史文化的認同感。二是要重現革命遺址的精神風貌。革命遺跡象征著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見征著中華民族抗戰的偉大奮斗史。在景觀建筑設計中讓革命遺址重新顯現出精神內涵是設計的最終目標,在特定的空間環境里,引起觀者的精神共鳴和身份認同。紅色遺址資源在景觀建筑設計當中要最大化保留原有的建筑結構,比如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保留了原有的建筑樣貌,簡約卻更有革命歷史感(如圖6)。革命遺址的設計還要帶給每個參觀者一種莊嚴的使命感,比如寧波四明山烈士陵園中高聳的革命烈士紀念塔和烈士墓區都傳遞出一種莊嚴肅穆的沉重感,兵器陳列園和革命史跡陳列館則表達出銘記歷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旨(如圖7)。遺址景觀與陳列館建筑更要相互融合,確保景觀的整體性,現實景觀與歷史資料的相互映襯,在遺址游覽中能身臨其境,感同身受。三是要打造建筑外立面的“情景黨課”。建筑外立面是一塊傳遞文化精神的重要景觀,延伸了建筑的“可閱讀”內涵。選取紅色革命歷史故事中的某段情節,如黨的革命建設歷程、革命英雄故事等,作為建筑外立面的“情景黨課”設計內容,既創新了建筑景觀的內容設計,還達到了喚起觀者歷史記憶的作用。比如,福州官烈村在對美麗鄉村建設改造時,就對村子內多處建筑外立面進行紅色文化設計,讓本是陳舊的墻面煥發出新的紅色生命。嵌入建筑外立面的“情景黨課”,既傳播了鄉村的紅色文化魅力,也實現鄉村景觀的沉浸式閱讀。但是在設計中,要注意建筑外立面與民居之間的協調性,避免大范圍鋪張而與民居形成反差與沖突。
(三)以人文景觀設計展現時代育人功能
人文景觀是與人的社會活動有直接關系的景觀,帶有意境美和人文情調。人文景觀反映的是人的生活,而設計把人的使用與生活行為相融合,其深層功能就是生活方式規律的體現,并通過自身表現影響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7]因此,在人文景觀設計應用紅色文化,要選取最貼近人民的生活情境以及反映歷史生活狀態的人文景觀加以結合,發揮育人實效,創造出高品質的物質及精神環境。一是讓名人故居成為“黨史教室”。名人故居,流傳著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這些紅色故居蘊含著豐富的“紅色基因”,是天然的“黨史教室”,它用一種沉浸式的空間表達方式向人們講述黨的故事,傳播黨的文化。鄉村故居在歷史過程中往往年久失修,所以在進行人文景觀設計時,要注意建筑的保護和場景的復原??刹殚嘃h史書籍和老照片進行還原,將革命時代的場景呈現出來,由此讓觀者在參觀時有所感悟,內心有所敬佩。比如,湖南長沙的繆伯英故居在2018年進行新的修繕和設計,邀請了一批黨史專家學者挖掘整理繆伯英生平事跡,進一步地修繕復原,重新開放的故居更加貼近那段歷史,并清晰地呈現繆伯英獻身中國革命的足跡。二是讓文學景觀發送“紅色電波”。文學景觀連接的是歷史與現在的駐景觀看者的心靈與情感。紅色文學是鑄造紅色文化靈魂的工程,其在鄉村景觀設計中,能夠呈現出具有啟迪思想、振奮精神、溫暖心靈、陶冶情操的人文景觀。對文學景觀設計來說,一種是虛擬性文學景觀,即對現實中沒有的景觀的一種現實創新設計,另一種是實體性文學景觀,是對現實中確實存在的景觀的利用與改造。比如,毛主席在《沁園春·長沙》中寫道的“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睂木褪情L沙湘江江心處的橘子洲,經過現代設計的橘子洲,突出了人文景觀的文學情境;毛主席駐足遠看湘江的雕塑景觀便是一處對文學作品的現實創新景觀設計,還原出當時毛主席的心境與心情(如圖8)。三是讓鄉村文化空間景觀訴說“紅色思想”。鄉村文化空間是向村民傳播文化教育的空間場地,包括文化廣場、文化禮堂等,是紅色人文景觀設計發揮育人功能的重要切入點。因此,在設計中,要確保景觀環境育人實效性的發揮。可設計紅色文化宣傳欄、黨史專題展示欄等宣傳紅色故事,或者設立人物雕塑發揮榜樣示范作用。還可以借助現代媒體技術對紅色文化加以應用,比如在文化廣場用光影技術設計還原革命歷史場景,豐富視覺體驗;或者可以將紅色文化與視聽功能結合打造新的功能性場地(如圖9)。除此之外,還可以靈活運用剪紙、繪畫等靜態藝術和舞蹈、戲劇等動態藝術渲染文化氛圍,讓紅色基因滲透到鄉村生活當中去。
四、總結
紅色文化鄉村景觀對于弘揚革命愛國精神,夯實民族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有著重要的作用。紅色文化在鄉村景觀中的應用,要注意文化意蘊和精神內涵的呈現,并選擇最具代表性的景觀要素進行應用設計。在設計時要讓文化與當地實際相結合,突出特色,創意融合。鄉村文化應該是活態和立體的,既有“形”的物質層面的鄉村形態語匯,也有文化民俗、藝術生活等非物質文化內容,這才構成了整個鄉村文化與生態體系。[8]因此,我們要關注紅色文化在鄉村景觀中的創意應用,要把握好其在物質與精神文化層面的景觀呈現,而不是簡單地將紅色文化元素加以堆砌,從而豐富鄉村紅色文化載體,彰顯紅色文化魅力,建設各具特色的現代美麗鄉村。
作者:戴莉婷 單位: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