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城市河流生態景觀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周邊環境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城市河流的重視度不斷提升。城市河流不僅被運用于防洪和水利工程,而且具有改善城市環境面貌的作用。該文研究城市河流生態景觀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探索河流生態景觀設計的策略和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對黃山市占川河實施改造設計,分析當地的河流生態景觀環境,以期為城市河流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河流;生態景觀設計;改造
如今,作為國家重點關注的領域,生態文明建設對河流生態景觀的發展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河流生態景觀的重要性被人們忽視。河流生態景觀關系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子孫后代的福祉,因此,河流生態景觀的相關研究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人居環境質量的提升、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城市河流生態景觀現狀調查
1.城市河流生態景觀的產生與發展趨勢
河流生態景觀源于生態景觀,是生態景觀中最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河流是人類重要的水源和航運路線。20世紀,河流成為人類建設的重點,促進了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建設,一些區域的環境惡化使河流生態系統遭到了破壞。此外,工業化浪潮造成的環境污染也使河流水域周邊環境的污染現象越發嚴重。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河流生態景觀治理理念與方法在一些國家產生;20世紀90年代以后,河流生態景觀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并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城市河流生態景觀問題分析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水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城市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影響了人們的健康。一些工業和制造業企業忽視生態環境問題,將未經處理的污染物直接排入城市河流。這些污染物中含有有毒物質或重金屬,嚴重影響了河流的生態平衡,使河流生態景觀遭到破壞,親水空間逐漸減少。此外,一些河流的下游地區沖走了泥沙,減少了地下水的入滲,減弱了河岸的引水功能和河道的自然生態功能,阻礙了人們與水的接觸,親水景觀和平臺較為缺乏。一些河岸由鋼筋混凝土建成,難以供給綠色植物生長的養分,影響了動物棲息,損害了河流生物的多樣性,影響了整個河流的生態系統,造成河流的自然生態功能逐漸削弱。
二、城市河流生態景觀設計策略
1.河道設計向自然河道靠攏
用自然邊坡和生態護坡替代原來陡峭、生硬的河道,使用自然緩坡、寬度窄的河道形式,利用石頭和濱水植物,不僅可以改變整體景觀,而且可以改善河道的生態功能。在必須建造重力式擋土墻的河段,為了滿足防洪需求,擋土墻的高度可以配合綠化地帶進行設計。
2.恢復河流的生態功能
河流生態景觀設計應秉持保持河道自然面貌、保護水域可持續發展、恢復河流生態功能等基本原則。河流生態景觀設計一方面要確保河流生態系統結構合理,能夠順利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確保河流生態功能健全,滿足生物活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強調生態環境保護,采取科學的、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的措施修復和恢復整體的生態系統,發揮河流的生態功能。
3.建設多樣的河流開放游憩空間
多功能游憩空間設施的設計可以激發游客對多功能服務和親水活動的興趣,提高場地的利用率,減少過多的設施對河流生態環境的干擾。河流游憩空間位于水、地、陸的邊界地帶,需要有足夠的空間開展相關活動。設計師要注重設計的完整性,考慮平臺空間的游客量、空間、上下通道的坡度與寬度以及交通的可達性等,綜合考慮周圍的環境要素,使河流游憩空間更具觀賞性和功能性。
三、占川河改造設計實踐
1.項目概況
占川河位于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黎陽鎮,設計方案的范圍為占川河迎賓大道橋東側——率水段城市內河,流域長2.63km,河道寬7~20m。設計區域分為西區的鄉村景觀體驗段與東區的城市風貌段,周邊用地以城市綠地、居住用區、商業用地與教育科研用地為主,河流自西向東途徑農田、黃山市技工學校與居住區。
2.存在問題分析
一是河岸景觀硬質化且不夠美觀。河道擋土墻上生有較多的雜草,在破壞墻體的同時,也會影響河道的美觀。郊野段存在自然駁岸的區域,駁岸裸露,缺少植物覆蓋,受雨季地表徑流的沖刷,容易對河水進行二次污染。二是植被現狀雜亂。海綿城市工程施工之后,河道缺少濕生水生觀賞植物,大量水生雜草滋生,生態多樣性與觀賞效果皆不理想。三是公共設施不合理。占川河兩岸幾乎沒有為游客提供休憩的座椅。游客在濱河漫步時難以中途休息或停留觀景。四號橋附近有若干老香樟樹,具有較大的觀賞價值,但缺少能夠供游客駐足的休憩平臺,景觀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四號橋沿河岸圍欄破舊,并將河段完全封閉,景觀效果差,部分圍欄較低,安全性不足。
3.占川河生態設計
迎賓大道東側綠化節點利用垂枝植物如薔薇、迎春等軟化硬質駁岸,適當遮擋擋土墻和橋體表面;補植落葉樹,增加下層開花小喬木和宿根地被,豐富色彩,注重四季變化和植物群落營造,烘托拱橋、周邊建筑的美感。四號橋老香樟樹節點修建種植池圍合保護古樹,補植耐陰地被,種植花灌木,形成植物組景。黎新北路交口綠地深翻土壤,清除土壤中的建筑垃圾,重新覆蓋種植土和肥料;保留河岸樹形較好的大喬木,補植色葉小喬木、花灌木及地被,形成觀賞性較強的植物組團,減少水土流失(圖1)。文峰路三角地保留楊樹和常綠小喬木,補植中層喬木、色葉小喬木及花灌木,搭配適量的開花宿根地被,注重四季變化;移除部分長勢不好的竹子,保留沿路種植的灌木作為道路邊界,減少對草坪的踩踏破壞。黎陽in巷三角地保留樹形良好的大喬木,補植花灌木和地被,形成植物組團;清除擋土墻上的雜草,利用垂枝植物軟化硬質駁岸。郊野段自然駁岸削減駁岸坡度,覆蓋混凝土植草護坡磚,填入種植土,種植固土植物(圖2)。
4.占川河游憩空間設計
四號橋老香樟樹節點更換透水性鋪裝,靠近擋土墻處增設安全護欄;靠河岸一側,補種灌木、宿根地被,點綴開花小喬木。黎新北路交口綠地采用透水鋪裝,可設置提供居民休憩的坐凳。文峰路三角地增加休憩空間和游步道,采用透水鋪裝,提供坐凳;在橋體改造方面,主要增設橋體護欄,種植垂枝植物和多年生宿根花卉,以降低管養難度;在橋體兩側的河道可視范圍內,固定適量的浮床,增強河道景觀效果,起到一定的凈化水質效果。截污井改為毛石貼面,與截污管的毛石砌筑表面形成統一。
結語
將城市河流環境建設結合生態景觀,不僅可以美化城市環境,增強河流活力,而且可以為城市居民構建互動、休閑、生態健康的公共空間。在解決污水處理問題的基礎上,在河流生態景觀時運用景觀設計原則,將生態放在第一位,打造自然的濱水線,融合城市文化,使河道區域富有生命力,使城市居民更有活力,與自然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1]胡海燕.城市河流生態景觀設計研究.長安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劉斌.基于生態理念的城市河流綜合治理規劃設計研究.南京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3]吳丹子,王晞月,鐘譽嘉.生態水城市的水系治理戰略項目評述及對我國的啟示.風景園林,2016(5).
[4]牛銅鋼.河流近自然化學說在河流景觀規劃設計中的應用.北京林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5]吳丹子.城市河道近自然化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
[6]韓玉玲,岳春雷,葉碎高.河道生態建設——植物措施應用技術.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9.
[7](日)河川治理中心.濱水自然景觀設計理念與實踐.劉云俊,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8]耿帥坤,張耀.論智慧城市景觀創新智能化設計的未來發展走向.美術教育研究,2018(22).
[9]陳晨,張偉,陳周翔.城市濱水空間生態駁岸審美設計研究.大眾文藝,2019(16).
[10]陳晨,祝遵崚.聲景在中國傳統園林景觀中的應用研究.美術教育研究,2019(13).
[11]葉潔楠,翟原.與地域文化相融的蕪湖扁擔河濱水文化公園設計.美術教育研究,2019(16).
[12]包婷,于成景,李雪艷.城鎮景觀規劃中的水體生態設計與研究.大眾文藝,2019(19).
作者:成明 熊瑤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