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居住區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化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介紹地域文化在居住區景觀設計方面的應用,從實例出發,闡述地域文化與居住區景觀設計的有機融合,指明其旨在提升居住區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化內涵,在滿足居民日常居住需要的同時,提供了解地域文化的場所。
關鍵詞:景觀設計;居住區;地域文化
引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居住區的要求已經不僅限于居住功能。如何滿足居民追求優美宜人的自然環境、提升居住舒適度和幸福感的需求,已經成為景觀設計師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工作經驗和具體實施案例,淺析地域文化對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影響,以豐富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為廣大景觀設計師提供靈感。
1項目背景
2015年初,佳木斯市市政府重點打造的惠民工程——東興城居住區棚戶區改造項目正式啟動,先后動遷了江山村、雙新村、永民、工農等社區,拆遷9855戶34203人,拆遷建筑面積75.96萬m2,全面改善了該地區的整體居住環境。隨著城市道路、建筑、市政管線等陸續建設,居住區的庭院環境建設需求越來越迫切,在此背景下,我院開始了東興城居住區庭院景觀規劃設計的編制工作。規劃注重景觀的生態性、低碳性、環保性,融入佳木斯市特殊的地域文化,保留原有大樹,加強廢舊材料的再利用,將佳木斯市的地域文化融入景觀設計中,通過合理的設計手法營造出自然、宜人、地域文化濃郁的居住景觀。
2景觀設計風格與特點
2.1“現代中式”景觀設計風格
將傳統的造景理水等造園方式用現代手法重新演繹,將現代元素與地域傳統文化有機結合,營造出自然、生態、宜居且具有時代感的居住園林景觀。
2.2景觀設計特點
1)園林景觀設計充分考慮“海綿城市”理論,通過建設多處“海綿體”,實現對天然降水的最大化利用,目的是打造低碳、生態、環保的居住園林景觀。2)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將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要素通過提煉升華后融入居住園林景觀中,打造地域文化濃郁的居住園林景觀。3)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充分利用本地材料、鄉土樹種,因地制宜。
3整體景觀結構———“一軸,八組團”
“一軸”是指位于整個居住區中部的文化景觀主軸線,即貫穿于整個居住區中間的“溯”園、“耕”園和“騰”園3個地域文化特色突出的園林景觀構成的軸線。“八組團”是指由城市道路自然劃分的7個景觀組團和1個公園綠地組團。
4東興城景觀主軸———“地域文化”
本次規劃重點以佳木斯市從小漁村到解放初期的工業發展作為本次東興城景觀主軸的設計源泉。通過對歷史文化的挖掘,規劃地域文化大體分為3個階段。1)起源階段1888年建立東興鎮,東興鎮原為一個小漁村,是佳木斯市發展的起源地、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場所。2)農業發展階段響應國家提出發展“北大荒”的口號,大量的關外人員入關,這是佳木斯市農業發展最快的階段。3)工業建設階段“一五”“二五”期間,佳木斯市先后建設各大工業廠區,取得了輝煌的成績。整條景觀主軸的北側起點為赫哲文化廣場,廣場為半圓形,其中部靠南的位置設計1處景觀小品,木塑透空字———東興溯源,表明主題立意。景觀小品兩側為8根景觀柱,景觀柱與背景喬木、灌木共同形成一處圍合入口空間。
4.1“漁獵”文化
赫哲族,全國六小民族之一,也是佳木斯市的一張名片,其特點就是“漁獵”文化,歷史悠久,魚皮衣、魚皮畫已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興城的名稱源于東興鎮。將景觀主軸最北端組團命名為“溯”園,以“漁獵”文化為引線,有追溯起源的意思。通過主題雕塑、宣傳欄、景觀小品和其他一些細節將漁獵文化融入景觀之中,具體做法如下。1)主題雕塑為鱘鰉故里,由幾面墻圍合而成,南北向墻體由紅磚砌筑,表面為水泥抹灰,采用不同深度壓紋,局部鏤空成魚群形狀,形成魚在水中游的場景,東西向墻體采用文化石貼面,透空部分為魚鰭狀,突出魚文化主題。2)結合宣傳欄的使用功能,賦予其一定的文化內涵,將體現漁獵文化的江風漁獵圖拼貼在宣傳欄上,并采用局部透空、增加花斗等方式,不僅突出了漁獵文化的主題,也使其成為組團入口處一道亮麗的景觀。3)結合居民休憩空間設置一處東興溯源景觀小品,柱體采用木材,雕刻魚鱗圖案,鑲嵌鋼化玻璃刻上漁獵文化的文字和佳木斯市由小村發展為現代化城市的歷史演變過程,便于人們了解本園設計中的文化要素和佳木斯市歷史。
4.2“農耕”文化
20世紀60年代,大量官兵和關外人員入關,組建了生產建設兵團,短期內使佳木斯農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這是佳木斯市農業發展最快的階段。將景觀主軸中間組團命名為“耕”園,以東北獨特的農耕文化和“北大荒”精神為引線,通過景觀雕塑、小品等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了解那段刀耕火種的歷史,具體做法如下。1)主題雕塑灌溉水車,用混凝土仿木材質做成2個水車,水車上雕刻二十四節氣,表現古代農民在農田灌溉方面的聰明才智。2)宣傳欄農業強市,將體現早期東北農村刀耕火種的勞動場面通過浮雕貼在上面,并采用局部透空等設計手法,既展示了佳木斯市作為農業大市的農耕文化主題,又使其成為該組團一個獨特的景觀。3)景觀小品該園的景觀小品主要有黑土糧倉、女拖拉機手等,充分展示了佳木斯市這個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在農業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
4.3“工業”文化
解放初期,作為祖國的大后方,在“一五”“二五”期間,佳木斯市先后建設了造紙廠(亞洲最大)、紡織廠(中國最大)等,為新中國的建設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凸顯了佳木斯市濃厚的工業文化底蘊。如今,佳東高新技術產業園逐步建成,各廠區相繼落地,百威、英博等大企業即將投產或已投產,展現了新時代背景下的佳木斯市工業新面貌。將景觀主軸最南端組團命名為騰園,寓意佳木斯市再次騰飛的意思。該組團的景觀設計以工業文化為立意,提取部分工業元素用于景觀創作,易于人們追溯過去,展望未來。通過主題雕塑、宣傳欄、景觀小品等細節設計將佳木斯市工業文化融入景觀之中,具體做法如下。1)主題雕塑佳城騰飛,用層層疊起的羽翼托起象征工業文化的齒輪,寓意佳木斯市蒸蒸日上、展翅飛翔。2)宣傳欄工業興市,以亞洲最大的佳木斯造紙廠為設計靈感,忙碌的造紙生產壁畫、堆砌在一起的紙卷,無不使人們感懷當年紅紅火火、忙忙碌碌的生產場面。3)景觀小品該園的景觀小品主要有紡錘雕塑小品(中國最大的佳木斯紡織廠)、啤酒桶景觀小品(佳木斯啤酒廠)、工業齒輪景觀小品(佳木斯電機廠等)等,充分展示了佳木斯市工業騰飛的歷程。
5東興城文化公園———興園
該公園是該居住區的集中大型綠地,設計中也大量融入了地域文化,具體表現如下。1)在入口廣場兩側設置文化景墻,其上放置一些體現城市歷史建筑、企業、文化的照片,易于人們回顧歷史。景墻做成折線狀,可以變換人們的視角,避免視覺疲勞,營造出早期臨街建筑的感覺。2)開天廣場,用于體現先民開墾自然時的艱辛,展現農耕文化,寓意“北大荒”拓荒精神。廊架以木質、茅草為主材,雕塑小品多為石磨、石鋤及田間耕作場景,散置于林蔭、草地中,打造特色空間形象。3)在親水平臺修建廊亭,為人們提供休憩賞景的小空間。廊架頂部采用鋼化玻璃,增加透光度,兩側仿造白樺樹干和樹葉,使廊架與周邊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展現農民淳樸的氣息。4)佳木斯市市民熱愛運動,“快樂舞步”傳遍全國。此次規劃在興園內劃定了一定區域用于展現體育文化,以日月廣場為核心,在其周邊設置網球場、羽毛球場、籃球場、健身器材區、兒童活動區等,為周邊居民提供一處休閑愉悅的健身空間。除了上述重要節點等景觀設計吸取了大量地域文化元素外,在其他3個組團的細節設計中,對座椅、照明設施、庭院柵欄、地面鋪裝等均汲取了地域文化元素,創作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園林景觀。在其他組團的設計中,大量汲取了佳木斯市獨特的“北大荒”文化、“東北小延安”紅色文化等。通過地域文化的融入,充分展示先民開墾自然時的艱辛,展現農耕文化,寓意“北大荒”拓荒精神,使人們銘記光榮的革命斗爭傳統,緬懷先烈的英雄事跡,憶古惜今。
6結語
本文論述地域文化在居住區景觀設計中的應用,闡明地域文化如何與居住區景觀設計有機融為一體,并從實例出發,對地域文化與居住區景觀設計的有機融合進行了分析,旨在為提升居住區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化內涵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孫得東,李卓冉.居住區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化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9,35(5):75-77.
[2]陳敏.地域文化在社區公園景觀中的應用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8.
[3]劉珊赤.地域歷史文化在居住區景觀設計中的體現與傳承———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安置房為例[J].城市住宅,2019,26(7):78-80.
作者:唐三保 單位:佳木斯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