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教學點小學生教育與管理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由于農村人口大量遷移到城鎮,對農村教育形成了不小的沖擊,學齡兒童急劇減少,導致一些偏僻落后的農村因學生人數太少而被迫撤銷了三至六年級,只保留了學前班和一、二年級,成了農村“教學點”。做好教學點孩子的教育和管理,離不開愛的教育和行為管理。
一、農村“教學點”出現的原因探究
一是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生活富裕,想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和資源;二是城鎮化腳步加快,農村人大量在城里買房,想給孩子更好的學習條件;三是農村大量育齡夫婦,受少生優生觀念影響,加之生活壓力大,不愿生孩子或者只愿生一個孩子,致使農村人口大量減少,尤其是學齡兒童數量急劇下降,這樣,農村“教學點”就出現了。
二、農村教學點學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現實問題
(一)客觀方面
1.教學點孩子多數是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無法照管和教育孩子,致使孩子親情欠缺,管教粗放,學習教育欠賬多。2.教學點孩子自由任性,教育管束難度大。老人帶孩子,必然對其溺愛加嬌慣,這就造就孩子孤僻、任性,行為放縱,難以約束,不聽管教的性格特征。有迷戀游戲、愛玩手機,貪玩、不愛學習等傾向,嚴重影響了其學習和健康成長。
(二)主觀方面
1.教學點多是一些中老年教師任教。他們干了大半輩子,有的已臨近退休,有混天度日的想法,因而對孩子的教育管理疏忽粗放。2.中老年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手段和方法相對較為傳統落后,多半采取“放羊式”教育,教育教學和管理粗放、不到位。
三、農村小學教學點學生教育及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一)教育方面
1.秉持“五心”,善待學生。農村教學點學生最欠缺的是親情和關愛。因此,教者要具備“四心”即愛心、童心、信心和耐心。“帶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者首先要有愛心。教育事業是一份帶良知的事業,如果教者能秉持良心、善心,就一定能把學生教育好;反之,如果失去了良知、善心,學生一定會被耽誤和荒廢。因此,作為教學點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意關愛這些留守兒童,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關注他們的思想動態,洞察他們的行為表現和心理變化,及時做好教育和心理疏導工作。其次要融入學生的生活。要和學生多談心交朋友。再者要有一顆童心,老教師要學會做“老頑童”,和學生打成一片,和學生一起做游戲、搞活動并參加到學生的活動中去,既娛樂和鍛煉了自己,又走進了學生生活和內心世界,無形中拉近了和學生的心理距離,可謂一舉多得。最后要有信心和耐心,要相信教學點學生和其他學校學生一樣,甚至比其他學校學生更懂事。只要給以時日,只要充滿信心,只要付出耐心,這些學生會變得更優秀。2.家校互動,配合教育。教學點學生最大的欠缺是家庭教育沒跟上。因此教師要善于做好家長的思想改變和動員工作。要讓家訪成為教者日常的必修課。要多反饋學生的進步和表現,還要嘗試逐步改變學生爺爺奶奶的傳統老舊思想和教育觀念。尤其重點要做好和學生父母的溝通。雖然學生父母不在其身邊,但他們無時無刻都在關注著自己學生的生活、學習、安全和成長。因此,教者要利用好微信視頻等現代先進的溝通交流手段,主動和學生父母溝通。給他們分享學生在學校日常的一些良好表現,分享學生一點一滴的成績和進步,讓學生父母從心理上得到安心和安慰,并獲得進步的喜悅,重視起學生的學習教育。
(二)管理方面
“無規矩不成方圓”。雖然教學點學生少,但也要和其他學校一樣,進行正規化管理。哪怕是一個學生,也要升國旗,唱國歌,也要出操、做眼保健操,也要有課表和時間表,有正常上下課和課間活動。雖然學生少,也要進行各項評比活動,因為沒有評比就發現不了差距。雖然學生少,也要有學校各項管理制度,有班級公約和班規。要從思想、紀律、學習、衛生、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情感疏導等各個方面開展教育和管理,絕不能因學生少,管理者就隨心所欲,進行“放羊式”教育。那樣,學生從小就難以養成良好的性格和行為習慣。農村教學點雖然學生少,但教育管理難度并不小。這就需要教者扎根教學點,用真愛彌補學生的親情,用先進的現代化教學和管理手段彌補學生教育管理之不足。
參考文獻:
[1]田友誼.小學教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2]吳蘭岸.現代教育技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3]朱永新.新教育之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王文飛 單位: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寨河鄉學區溝上教學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