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藝術類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創新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教育管理服務工作是一項關系著藝術類學生日常學習與長遠發展的重要工作。但目前來看,綜合性大學的藝術類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工作還面臨著諸多困境。對此,綜合性大學還需從完善適合綜合性大學藝術類學生的管理制度、拓展綜合性大學藝術類學生的管理方式、利用網絡平臺拓展學生管理新陣地以及加強管理隊伍建設等方面入手,創新藝術類學生的教育管理服務工作。
關鍵詞:綜合性大學;藝術類學生;發展特點;教育管理;服務創新
綜合性大學中的藝術類學生與統招生之間存在較大差異,相對于統招生而言,其思想活躍,創造性強,但有部分學生容易出現理想信念模糊;情感豐富,個性鮮明,但總會有組織紀律性不強的現象;專業濃厚,情有獨鐘,但多數文化基礎薄弱;實踐較多,活動力強,但也有部分社會責任感缺乏。因此,加強對綜合性大學藝術類學生的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研究、提升綜合性大學藝術類學生教育管理服務水平,對于促進綜合性大學藝術類學生健康發展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一、綜合性大學藝術類學生發展特點
(一)思想活躍,創造性強,但部分理想信念模糊
作為大學生中最具活力的個體,藝術類學生雖思維活躍、富有創造力,但有時候在考慮問題時容易忽略現實基礎,具有很鮮明的優勢和短板。在日常學習中,他們思維跳躍性極強,但有部分看待問題較為淺顯;他們大部分對自身專業充滿一腔熱血,但也有的卻對實事漠不關心;他們重視自身專業技能的培養,但過于重視個性設計和自我發展使部分藝術生意志懶散。這些特點具體表現為對專業相關賽事、活動興趣濃厚,具有較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且能夠將自身創新意識融入活動的組織和策劃過程中。然而,由于藝術類學生有部分對政治類學習活動興趣不高,他們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和認識極為匱乏。
(二)情感豐富,個性鮮明,但部分組織紀律性不強
據調查,藝術類學生多數比較感性,喜歡將喜怒置于表面,但突出問題在于考慮問題的角度過于偏激,層次較為表面,心理成熟度不足,容易出現動情、移情等情緒變化,因此也比較容易陷入感情的漩渦。在這樣的性格特點下,部分藝術類學生易出現情感、道德、誠信等多方面的問題。不同于其他專業的教學組織形式,藝術類學生的教學比較注重學生自由度的給予,這也造就了學生比較懶散的學習狀態。從人才培養方案方面看,藝術類學生的培養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培養,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講究標新立異,鼓勵學生實現個人價值等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然而,這種培養也容易使他們集體意識淡薄,缺乏集體觀念等問題。通過調研和走訪,筆者發現,部分綜合性大學藝術類學生缺乏參與集體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組織紀律性較差,對于學校各類教育和政治工作有較強的抵觸情緒。
(三)專業濃厚,情有獨鐘,但多數文化基礎薄弱
由于綜合性高校藝術類學生錄取過程中采用了藝術加文化課的考核方式,學生分別參加了文化課和藝術專業課兩次考試,且藝術專業課考試分數有很大占比,因此,藝術類學生文化課錄取分數要比統招生低很多。這種考試機制也使得許多擁有藝術類院校意愿的學生在初、高中學習階段就偏愛藝術專業的學習,沒有對自身文化課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也是造成藝術類學生知識面狹窄、人文素養較低的重要原因[1]。在進入各綜合性高校藝術類院系后,這些不足將會被放大為文化課及格率低,這也成為許多藝術類學生繼續深造的重要阻礙。
(四)實踐較多,活動力強,但部分社會責任感缺乏
基于藝術類專業的學習特點,許多綜合性高校藝術類學生在初高中階段就提早開始了獨立生活,過上了常年寄宿在外的生活,相比非藝術專業的學生,他們更早地接觸到了社會的真實。在進入高校學習后,各藝術類院系會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從而滿足他們的成才需求。這種閱歷和經歷使得藝術類學生在進入高校后,普遍擁有較強的獨立意識和社會經驗,社會實踐能力也不容小覷[2]。然而,與之而來的還有過早“成熟”的意識,例如不愿參與義務勞動,功利思想較為明顯,在沒有達到目的的情況下,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會出現大幅下降。
二、綜合性大學藝術類學生教育管理困境
隨著我國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綜合性大學藝術類院系以及藝術類專業迎來了全新的發展契機。然而,就目前而言,各藝術類院系在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面還面臨著缺乏科學的管理制度、管理過程中忽視了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管理方式僵化、管理隊伍力量薄弱等困境。
(一)缺乏科學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國綜合性大學藝術類學生教育管理人員普遍來自于公辦學院,雖然擁有豐富的管理經驗,但對于藝術類學生的特殊性,仍照搬非藝術類學生的管理方式?;谒囆g類學生的特點和個性化發展需求,普通院校以“引導”為主的管理模式雖然能夠賦予學生更加自由的學習時間,但由于藝術類學生普遍缺乏自控能力,這種模式很有可能會造成藝術類學生學業的荒廢。雖然部分高校針對這一問題采取了一些管理手段和措施,但由于疏于對藝術類學生專業實踐性和社會性特點的考慮,院校出臺的相關管理制度難以真正滿足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需求。
(二)管理過程中忽視了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
不同于非藝術類學生的培養,為了使藝術類學生在未來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綜合性高校藝術類院系會將教育教學重點傾向于課程建設和學生技能培養方面,這也是許多院系忽視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因。由于藝術類學生多數存在自控能力差、情緒化嚴重等問題,這就加大了院系學生管理工作的難度。然而,院系對學生管理工作的長期輕視直接導致其培養的學生存在嚴重的“重藝輕德”問題,從長遠發展的眼光看,這將會成為學生未來發展道路上的阻礙。
(三)管理方式僵化
現階段,國內許多綜合性大學藝術類院系存在學生管理手段單一的問題,院系管理者往往扮演著領導的高姿態角色,訓導遠比引導要多。這不僅會造成師生關系的僵化,同時也會激發是藝術類學生強烈的逆反心理,這也是許多綜合性高校藝術類院系學生管理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不僅如此,許多高校疏于各類藝術生校園活動的組織和承辦,沒有相關舉措激發藝術類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沒有為藝術類學生提供更多更好實踐機會,這些都是影響學生管理工作效果的重要原因。(四)管理隊伍力量薄弱隨著綜合性大學藝術類專業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各院校藝術類學生的數量也不斷增多。然而,由于許多院校在學生管理配備方面尚未完善,院校在學生管理者數量方面存在嚴重不足的問題。雖然部分院校引進了一些年輕的管理者,但由于缺乏藝術類學生的了解、疏于與學生的互動、管理工作不細致、管理工作缺乏針對性等原因,都使得院校學生管理工作質量不夠理想,難以滿足學生成長和發展的真實需求。
三、綜合性大學藝術類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創新
近年來,隨著綜合性大學藝術類專業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各高校藝術類學生的管理工作也面臨著全新的挑戰?;诟黝惉F實管理困境,各高校還需推動藝術類專業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優化和創新。
(一)完善適合綜合性大學藝術類學生的管理制度
基于藝術類學生與非藝術類學生特點的差異性,院校領導和相關負責人在制定藝術類專業學生管理制度時,要兼顧好管理制度的特殊性、權威性和管理效果。第一,要堅持始終與國家相關法律、教育方針保持高度一致;第二,要全面考量和保證院校和學生的個性特點,努力構建符合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的差異性管理制度;第三,要抓住藝術類學生文化基礎薄弱這一關鍵環節,制定一系列的規章制度約束藝術類學生的文化和專業學習,同時還要制定嚴格的晚自習和日常課程考勤制度[3]。作為奠定專業基礎的關鍵時期,各藝術類高校在學生學習階段應重視各類考勤獎懲制度的建立、落實和監督。這類制度雖然在時間上限制了部分同學的自由,但能夠有效改觀多數藝術類學生存在的慵懶學習狀態,從而推動藝術類學生管理工作的規范化發展。針對藝術類學生思維活躍、創新能力、自我表現意識強等特點,各藝術類高??山Y合自身實際情況,靈活運用獎懲結合的管理方法,從而獲得更好的管理效果。在藝術類院校學生管理制度的制定過程中,除了必要的處罰制度以外,激勵機制也同等重要。院??梢酝ㄟ^競賽、獎勵等方式鼓勵學生主動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借助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的激勵形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為他們營造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拓展綜合性大學藝術類學生的管理方式
首先,各藝術高校應重視課堂教學與日常管理的有機結合?;谒囆g類院校小班授課、獨立授課的教學方式,院校師生能夠獲得更多溝通與交流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院校應引導教師積極建立良好的教學模式,加強與學生的良性互動,努力為學生營造親近、融洽的學習氛圍。對此,各院校應從教師在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入手,引導教師以自身行動感染學生,從而實現教書和育人的全方位融合。與此同時,藝術類高校還應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作用,根據學生自身的性格特點,選取貼近學生學習實際的教學內容,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效果。若要真正提升藝術類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僅靠思政課和學生管理者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專業課和專業老師努力做好“課程思政”。其次,藝術類高校應借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一方面,各藝術類院系應將更多文化載體融入各類校園文化活動中,借助活動提升學生的團隊意識和競爭意識,這樣不僅能夠激發藝術類學生自主進步意識,還能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高校應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入,以日常道德規范教育為基礎、以中華傳統文化為載體,積極開展多樣化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這不僅能夠將中華傳統文化深植于每名學生的心中,還能將傳統文化學習和研究內化為成為學生的自覺行動,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未來藝術道路的發展。再次,藝術類高校應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要積極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積極開展學生心理普查,為每名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及時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提供各類心理疏導和服務;二是要經常與學生談心,優化他們的心理品質,引導和鼓勵他們主動提升自身抗挫折能力[4];三是要鼓勵心理咨詢類學生社團的建立,為學生提供更多可以傾訴、排解心理問題的渠道,這不僅能夠增進學生之間的了解,還能促進學生之間的心理互助。
(三)利用網絡平臺拓展學生管理新陣地
一方面,各藝術類院系可以借助網絡平臺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充分利用好網絡平臺實時性、雙向互動性等優勢,開展相關教育。首先,各院系應明確管理者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同時還要明確管理者與學生雙向依存就是構成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必要條件;其次,基于目前網絡信息的海量性和開放性,學生可能會比管理者更早、更多地了解到各類信息,高校管理者可以利用自身知識和閱歷引導學生遴選有益信息,從而與學生構建起良性互動關系,進而實現院校教育和管理目標。藝術類學生思維活躍,富有創造性,喜歡新鮮事物,“互聯網+思政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通過互聯網學習平臺如慕課、“四史”學習平臺、易班、學習強國等,用學生喜歡的形式,可以扎實開展創新型網絡思政工作,這也更符合藝術生的認知特點。另一方面,各綜合性高校藝術類學生事務管理者應借助網絡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鼓勵學生借助網絡獲取有益信息的同時,引導和教育學生適度使用網絡,從而有效降低網絡對學生生活產生的負面影響。對此,各院校應抓住學生群體中,思想覺悟高,領導能力強的個體,引導他們充分發揮導向作用,帶領大家摒棄各類消極思想,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管理工作的功效。
(四)加強管理隊伍建設
(1)各高校應重視學生管理者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和提升。唯有藝術類院系學生事務管理者擁有科學的世界觀,才能正確引導學生世界觀的樹立和改造,從而使學生能夠抵抗和免疫紛繁錯亂的思潮和信息沖擊。對此,各藝術類院系應借助各類培訓、活動等手段提升學生管理者的政治鑒別力和敏銳性,鼓勵管理者引導學生從政治的高度認識西方文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侵蝕”,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2)各藝術類院系管理者應引導學生管理者做好宣傳和教育工作,鼓勵他們主動提升自身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不僅如此,組織能力也是高校學生管理者所應必備的職業技能。藝術類院系學生管理者組織能力的強弱主要體現在對學生價值取向形成的推動方面。除此之外,創新能力也應是學生管理者所應必備的能力之一。因此,學校應以這三方面能力為重點,借助各類理論、培訓、實踐等學習和活動形式,著重提升學生管理者的業務能力,從而推動院校學生管理工作質量的顯著提升。
四、結語
綜合性大學藝術類學生跟統招生存在較大的差異,仍照搬統招生以“引導”為主的教育管理模式,雖然能給學生更加自由的學習空間,但由于藝術類學生存在缺乏自控能力,這種模式很有可能造成藝術類學生的學業的荒廢。管理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重視藝術生的個性發展,還得重視藝術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若要真正提升藝術類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僅靠思政課和學生管理者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專業課和專業老師努力做好“課程思政”。加強對綜合性大學藝術類學生的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研究、提升綜合性大學藝術類學生教育服務水平,對于促進綜合性大學藝術類學生健康發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吐爾遜江·馬義爾 阿里婭古麗·艾尼瓦爾 單位: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 石河子大學護士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