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建筑學專業課程思政實踐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課程思政是新時期社會主義大學的育人方式,需要結合不同專業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展開探索,本文對建筑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情況進行實地調查,對建筑學思政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優化建筑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策略。
關鍵詞:建筑學專業;課程思政;探索與啟示
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1]。課程思政是新時期社會主義大學的育人方式,但課程思政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需要結合不同專業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展開探索,找尋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觸點”。本文主要針對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建筑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實踐進行研究,重點對建筑學專業教師課程思政的意識、教學內容、教學組織與實施情況、教學手段與方法、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調查,對課程思政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并提出改進策略。作者對2018級、2019級、2020級建筑學專業學生進行題為“建筑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實踐”進行調查,共有224名學生參與,同時,對27名建筑與藝術學院建筑學教研室教師進行訪談,以此為基礎對建筑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情況進行研究。通過整理、統計調查問卷的數據以及訪談資料,對建筑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建筑學專業教師普遍認識到課程思政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在課程設計中會主動融入思政內容,但是具體操作過程還存在著課程思政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內容挖掘深度不夠、教學過程缺乏設計、教學方法比較傳統等問題。
1建筑學課程思政教學現狀
調查發現所有專業教師認為專業課程中加入思政元素是十分必要的,對課程思政重要性的認同度很高。大家都認為專業課程、通識課程與思政課程應該同向同行,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應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深挖專業課程中的思政要素,進一步增強育人功能是我們專業教師的基本責任。蔡元培先生曾說過“若無德,則雖智力體魄發達,適足助其為惡,無益也”。德是立人之本,德育是課程思政的首要任務。先秦時代的《尚書》中提出的與中國建筑有關的三項原則“正德、利用、厚生”,“正德”是這三項建筑原則的核心,可見“德”在中國建筑中的重要性無可比擬。中國傳統建筑建造原則如此,建筑教育亦如此,在課程之初,“德”的教育就應植根于課程設計中。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學生也期望教師在專業課程中加入思政內容,如時政話題、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紅色知識和社會實踐等內容,對個人品質的培養進行指引,對職業生涯、人生規劃進行指導,這樣更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2課程思政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教學目標方面,專業課程是一個完整的結構體系,課程教學目標能否真正達成決定著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能否達成。很多專業教師認識到專業課程建設的總體目標與知識點的具體教學目標沒有真正融入教書育人的根本目標,在課程設計總體規劃時,沒有時時繃住立德樹人的大弦,專業教學的各環節沒有充分發揮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的協同效應。在教學內容方面,在訪談中,大部分教師認為教學中的課程思政體現得不夠明顯,不能做到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以專業知識為基礎,發掘可以轉換利用的價值元素,遵循課堂教學的規律,將篩選出來的思政資源與每次課程教學的具體知識結合也較生硬。部分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加入了思政元素,但是只體現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的某個環節或者某個部分,沒有體現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另外專業教師之間的交流也相對較少,思政元素的同質性也是問題之一,大部分學生認為課堂上有關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較多,時事案例分析較少。可見,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中對思政元素的挖掘同質性較強。在教學形式方面,大多數專業教師很少通過多種教學形式,將專業育人的理念貫穿于教學準備、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具體環節之中。主要還是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較少探索如何激發學生的思考與發言;如何能夠聽到孩子們內心的聲音;如何結合學生的興趣,選擇最合適的教學形式,利用師生互動、實踐教學等形式開展課程思政。在教學過程方面,專業教師對課程思政的“度”有時掌控得不夠好,這主要是課程整體設計缺乏系統性。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目標,沒有完全理清思政內容與學生既有的生活經驗、人生感悟的關聯。由于缺少對教材的深度挖掘,導致合適的思政教學資源匱乏,所以很難將專業課程育人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在教學效果方面,由于教師在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時,課程內容缺乏系統性設計,教師之間缺乏溝通,課程思政內容的挖掘具有同質性,沒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目標,對教學過程缺少設計等原因,學生對課程思政內容興趣缺乏,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掌控不自信,使得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欠佳。
3課程思政教學改進途徑
專業教師是推進課程思政的主力軍,打破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隔絕的“孤島效應”,將立德樹人貫徹到課堂教學全過程是專業教師的職責。在傳授專業通識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內在德性和素養[2],幫助學生解答思想困惑、價值困惑、情感困惑,激發學生為國家學習、為民族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3.1要樹立課程思政改革創新的理念
建筑學專業教師應以培養基礎知識扎實、專業視野寬、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適應社會發展建設需要的高級建筑類專門人才為目標。每一位專業教師需要準確把握課程思政建設方向和重點,潛移默化地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科學精神與職業素養。
3.2創新課程思政的教學手段和方法
教育學家赫爾巴特認為,教書與育人是教學過程中的兩個側面,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他說:“我想不到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3]。專業課程實施課程思政,既要遵循人的思想品德成長規律,也要尊重專業課程的教學活動規律,從而實現潤物無聲的思政效果。如《設計原理與方法》課程中優化思政內容供給,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緊密融合。引導學生通過對“設計的本質是什么?設計終極的服務對象是誰?什么是好的設計?如何做好設計?”這一系列問題的思考,結合先進的設計理論的深入剖解,使學生了解其中蘊含的深刻的思想性和設計應對未來挑戰的態度和回應。通過一系列對設計基本問題的思辨和拷問,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設計觀,也進一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3.3注重學生自身特點,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
當代大學生多屬網絡“原住民”,對知識的態度、對價值的認知方式不同以往。專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啟發,悉心栽培和合理引導,讓課程成為學生成長的燈塔。通過深入思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對一些先進設計理論的講解,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建筑學專業有藝術教育的內容,建筑學專業的學生更多的是自由奔放、不拘一格,建筑設計需要創作者熱情四溢,更需要教師與學生在創作上產生共鳴與互動。
參考文獻
[1]陳會方,秦桂秀.“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19(9):52-55.
[2]許瑞芳.一體化視角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四個維度[J].中國高等教育,2020(8):6-8.
[3]黃述杰,雷萬榮.《高職新能源裝備技術專業課程思政實踐探索—以單片機開發及應用技術課程教學為例》[J].科教文匯,2020(8):124-125.
作者:崔玲玲 谷文靜 單位:河北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