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實踐創新能力核心建筑設計課程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以吉林建筑科技學院建筑學專業的建筑設計課程教育為例,從目前教學課程的現狀出發,為解決設計課程與實踐脫軌的問題,通過對教育內容的理論進行分析和完善,以重構實踐教育聯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重點,開展教育改革實踐,提出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的相關對策和辦法。
關鍵詞:實踐創新能力;建筑學專業;建筑設計;教學改革
1概述
《建筑設計》課程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學專業開設的一門最重要的專業課。建筑學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為:該門課程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理論功底,需掌握建筑設計理論、建筑歷史、建設技術、環境心理學、繪畫美術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并具有將理論和實踐并行的能力。因此,《建筑設計》課程的教育必須以面向培養創新型人才提出新要求,加強學生業務能力培訓,提高教育實用性,為學校教育與未來就業構建橋梁。
2《建筑設計》課程存在問題及內容構架
2.1《建筑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1教學目標與專業要求不符《建筑設計》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對空間規模的掌握和實踐應用能力。傳統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建筑知識和技術,重點培養學生對設計細節的控制。該課程的基本內容很復雜,涉及工程、藝術、人文、歷史等知識要點的不同方面,且學生的認知度不夠,實際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學習建筑設計最根本的目標是為未來從事的行業打下堅實基礎,盡管比起主要的專業理論,建筑設計只在專業知識領域占據一席之地,但是建筑設計研究仍應對專業理論和知識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2.1.2教學實踐類型不夠豐富,而且缺乏目的性課堂設計實踐時,由于經驗不足且缺乏引導,學生通常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實踐,養成各行其是,走馬觀花的不良習慣。這種習慣不僅對形成好的職業習慣無益,而且還會讓學生養成無針對性、散漫的學習習慣。同時,落后于時代的教育方式限制了學生的思考能力,照本宣科,使學生過于依賴教材,導致在實踐過程中,學生思維頑固保守,設計作品缺乏個性和特點。
2.1.3教師對教學設計的安排缺乏合理性傳統的建筑設計教學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教師對該課程進行教學設計時,重點多會放在理論教學上,如教師們會對建筑設計、施工技術等理論內容投入大量精力,反之在實踐中投入的精力卻是十分有限的,甚至會壓縮學生的實踐時間用于理論教學。
2.1.4師資隊伍的實戰經驗有限教師是一線教育業務的執行者,教師的教學理念、思想水平與建筑設計教育課程改革的結果息息相關。建筑設計專業是高等教育的熱門專業,隨著中國城市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對建筑設計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如何使社會人才需求與學校人才培養相一致,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是該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在建筑設計的師資隊伍建設方面依然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
2.2《建筑設計》課程與理論專業課程的關系
按照建筑人才的培養計劃,建筑設計課程是為提高學生的空間認知能力和設計能力而開設的。它在整個建筑系統中起著承接的重要作用。在圖形構成設計、室內空間設計等缺少部分基礎理論課程與體系完整的建筑實踐訓練內容中,由于這些內容在其他科目中沒有涉及,因此對于遺漏的內容,建筑設計科目應重新研究并補充教學內容。
2.3《建筑設計》課程內容構架
應用型建筑教育應以學生的實踐能力為首要前提,全面研究教育內容,并確保系統的真實性和前后明確的邏輯關系,根據適用實踐原理設計教學內容,并實施選擇性教育。以多年建筑教育設計經驗為基礎,結合近年來學生的就業趨向以及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重構課程結構,著重培養建筑學專業的學生掌握建筑圖紙的基本素養、參與建筑的協調、設計方案的能力。
3《建筑設計》教學創新改革途徑
培養應用型人才應該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上。傳統的填鴨式純教育方式已無法滿足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條件,要以健全基礎教學體系為基礎,增強案例型、主導型、相互作用型以及應用型的教學聯系。堅持專業技能培訓與課程教學并重,優化教學設計,增加實踐比重。
3.1在課堂教學輔導環節,調整輔導方式
具體辦法為:首先,學生把計劃書公開發到黑板上,教師們瀏覽計劃書。同時,要求盡快找出并記錄各計劃中可能存在的概念性問題和理論性問題。然后面向全班學生指出共同的問題,并提出修正意見。如果有不同的修改可能性,要明確說明。然后再對每一個方案都進行針對性指導,通過“先整體后細節”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強調整體,還可以突出重點,又為后續細化方案提供有力支持。
3.2案例教學
需要了解的建筑設計理論課程內容復雜而全面,建筑設計的著重點在于實際設計,學生難以學習。因此,適當減少理論關系薄弱的理論部分,增加實際案例講座,使學生能夠通過事例具體學習知識。例如,根據學生熟悉的建筑大師貝聿銘的華盛頓美術館舉例,通過外部功能關系,形體概念和所在地理位置角度的分析來討論建筑設計的適用方案(見圖1)。如此方法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自主思考和學習,產生深刻的認識,突破單一的教科書界限,獲得更加深刻和綜合的應用知識。
3.3自主調研和課堂討論
自主調研可以刺激學生們主動地學習技能。以學生對事例的認識為基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以問題為目標,深入研究問題,進行授課討論,選取知名建筑為例,如安藤忠雄的住吉的長屋(見圖2),對物理外觀、內部結構、通風、采光設施等進行詳細調研,并從多個角度進行探索,形成綜合性系統的知識結構。通過這種參與方式,可提高學生對講座的興趣,對知識更有效,更深入地學習。
3.4新增教學單元和相關課程
建筑院校的《建筑設計》課程都注重建筑單體設計,但是如商業地區的建筑群設計等建筑設計基礎課程和建筑群規劃設計的實踐不足,這是教學準備不足導致的。在課堂上要設置一個對圖紙案例抄圖的模塊,以補充基礎知識,使學生能夠對建筑設計基礎有初步的理解。另外,還需要在建筑設計課后增加集體建筑設計課目,使學生對建筑的整個領域有更全面、更系統的了解。
3.5利用工作室制加強學生實踐能力
學院成立實踐創新工作室,由負責人來承接實際項目,通過模擬企業的工作氛圍,在導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團隊來分組協同完成實際項目。同時,可以邀請跨專業,跨學科的學生、導師共同完成項目。如2020年完成某旅游開發項目,從前期實地調研、概念方案設計到后期溝通修改方案、建模渲染、小組高效出圖,師生協作,導師帶領學生提前熟悉工作流程,完成實踐項目(如圖3所示)。
3.6加強校企合作協同育人
對建筑設計課程教學而言,校企合作是實現課程知識與崗位相對接、提升課程的實踐性、幫助學生順利實習和就業的重要模式。高校要積極建設校企合作關系,挖掘高水平合作單位,為學生提供優質實習環境,讓學生積累寶貴經驗。這樣,一方面,企業可以優先進行人才考核,降低人才成本,深入學校也能讓企業更好地發掘和培養優秀人才;另一方面,建設校企合作可以在實踐方面彌補學校教育不足之處,將行業的實戰經驗以及新鮮的事例帶到建筑設計教學的課堂上,幫助學生提前了解實際工作的方式,減少就業的困難。
4結語
建筑設計過程的改革要跟上時代的發展,在了解建設產業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多多關注人才需求的方向,并著重提高該課程的實踐比重,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銜接轉化,并采用多種專業化的實踐方法,給即將進入社會的學生規劃一條清晰完整的職業生涯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吳中江,黃成亮.應用型人才內涵及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2]徐虹.基于廣義互融理念的建筑學專業教學體系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5,12(5):113-114.
[3]常民.以能力為核心的建筑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教育界,2018,10(30):71-72.
[4]魏融.課程傳統技法與案例解析相結合的教學改革———以“建筑設計基礎”為例[J].福建建筑,2018(1):94-97.
作者:莊敬宜 孫戟鋒 張磊 單位:吉林建筑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