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土建筑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前,我國正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鄉村基本組成單元的鄉土建筑正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針對其開展的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越來越多。為了更好的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相融合,打造符合新時代需要的鄉土建筑,本文首先對鄉土建筑的概念、特點和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研究,進而分析得出鄉土建筑的設計要點,希望對鄉土建筑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一些參考,為鄉村振興戰略服務。
關鍵詞:鄉土建筑;地域特色;文化底蘊;傳統符號;傳承
引言
我國鄉村地區人口眾多,土地遼闊,鄉村興則國家興。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當前,鄉村振興戰略正在大力實施,美麗鄉村建設正在深入推進。鄉土建筑作為鄉村的基本組成單元和鄉村生活與生產的重要載體,對鄉村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帶動性。優秀的鄉土建筑不僅可以有效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和生產條件,同時可以塑造極具魅力的鄉村風貌,從而吸引更多的外來游客,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由于之前對鄉土建筑的研究較少,導致當前鄉土建筑建設過程中存在如對傳統鄉土建筑保護不夠為此,新建鄉土建筑風貌千篇一律等問題,影響了鄉土建筑的發展。因此,對鄉土建筑的特點進行積極研究,探索鄉土建筑設計的合理方法就顯得十分必要。
1鄉土建筑
鄉土建筑指的是處于鄉土環境之中的所有建筑,分為居住建筑、交通建筑和宗法建筑等。因此鄉土建筑不僅限于民居,還包括橋梁、牌坊和廣場等。傳統鄉土建筑往往不由職業建筑師設計建造,而是由當地居民根據當地自然、人文等特點自發建造而成。它承載著所處區域的歷史與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具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屬性。
2鄉土建筑的特點
2.1地域特色明顯
不同的水土養育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塑造不同的建筑。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不同的地域在地理、自然和傳統文化等上面存在巨大的差異,不同的民族生活習俗也大不相同,這些差異和區別造成了不同地域的鄉土建筑在空間布局、建造工藝、色彩造型、建材選用、結構形式和裝飾藝術等上面都有各自獨特的形式,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不同區域的鄉土建筑存在明顯的地域差別。當前,鄉土建筑已經成為地域文化的重要符號,成為打造獨有鄉村風貌的重要元素。
2.2自發性
鄉土建筑經常被稱作為“沒有建筑師的建筑”,傳統的鄉土建筑往往不由職業建筑師設計建造而成,而是在當地文化、民俗、地理等特定條件下,居民在不斷的適應自然環境過程之中自發建造完善而成。
2.3與自然相融共生
鄉土建筑處于鄉土環境之中,與城市建筑相比較更加貼近自然,因此其選址、體量與空間形式等普遍與周邊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觀資源等結合較好,具有良好的氣候適應性。同時,鄉土建筑的建筑材料大多就地取材,采用本地的鄉土材料,環保性好,適應性強。如我國的黃土高原地區多從當地土壤中提取黃土作為建筑材料,可以砌筑成夯土墻,可塑性強,而且具有良好的保溫隔熱性能,經濟環保的同時也適應當地的氣候特征,居住舒適度高。而山區石材資源和森林資源豐富地區則多采用本地石材和木材加工成為建筑材料。因此,鄉土建筑普遍彷佛從自然環境中生長出來一般,具有與自然相融共生的特點,符合中國傳統建筑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
2.4歷史文化價值高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地域特征明顯,民族文化豐富。鄉土建筑是當地居民生活和生產的主要空間,因此,它也是當地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非物質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與城市建筑相比,鄉土建筑由于鄉村環境的相對封閉性,收到外部沖擊的影響更小,往往更好的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建筑設計理念,更完善的保存了當地的歷史建筑風貌,特別是牌坊、祠堂和寺廟等鄉土建筑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通過對傳統鄉土建筑的研究,我們可以從中尋找到很多關于當地歷史文化的線索,分析出當地的傳統歷史和文化習俗。因此,每一個鄉土建筑都類似于一個小型博物館,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2.5藝術價值高
建筑本身就是凝固的藝術,而鄉土建筑由于其傳統的技法工藝和裝飾藝術,能充分體現當地的民俗民風和民間藝術,其藝術價值普遍較高。特別是鄉土建筑的建筑裝飾構件大多數并非后期單純的為了裝飾而生硬的加到建筑物之上,而是在建筑建造之初便具備一定的功能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再慢慢失去原有功能而演變為獨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裝飾構件,反映了當地工藝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極具原創性藝術價值。同時,鄉土建筑裝飾手法中常用的繪畫、雕刻等也能充分體現當地居民在藝術創作中的理念與慣用表現形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3當前鄉土建筑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對傳統建筑保護不夠
傳統建筑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其蘊含著巨大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一個地方寶貴的資源。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很多地方卻將傳統建筑視作落后的象征,為了短期的經濟利益不愿意對其進行修繕和保護,特別是對一些年代久遠,建筑質量不佳的傳統建筑往往采用一拆了之的處理方式。最終導致寶貴的傳統建筑資源逐漸消失,地域特色喪失,傳統文脈被切斷。少部分被保留下來的傳統建筑周邊環境也遭到極大破壞,建筑也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失去了其原有的魅力和價值。
3.2新建建筑風貌千篇一律
傳統鄉土建筑大多因地制宜布局,建筑與周邊自然環境高度融合,建筑布局遵循周邊地形地貌,因此建筑布局雷同程度低,而且建筑風貌多遵循當地傳統文化習俗,極具地域特色,這樣形成的鄉村風貌獨特而具有魅力,充滿了歷史文化底蘊和原鄉氣息。隨著近年鄉村建設加快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盲目追求豪華氣派的建筑風格,甚至認為傳統建筑風貌、工藝和材料是落后的象征。同時在建筑體量上以高大為美,不考慮是否與周邊自然環境相協調。導致各類風格雜亂的洋樓、別墅盛行,建筑與自然環境不再融合,傳統鄉村風貌遭到極大破壞,地域特色消失,傳統文脈被切斷,各地新建建筑風貌千篇一律現象十分突出。
4當代鄉土建筑設計的要點
4.1因地制宜
當今建筑設計越來越重視建筑與周邊自然環境的關系,鄉土建筑由于自身所處的環境比城市建筑更加貼近自然,尤其要注重因地制宜,與周邊環境和諧共生。當代鄉土建筑進行建筑選址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周邊自然生態環境的承載力,不能讓建筑對周邊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建筑空間布局要順應周邊地形地貌,避免大開大挖對原始環境造成破壞。同時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日照、降雨和風向等氣候條件,以提高建筑的使用舒適性,如北方地區要以御寒保暖為主,建筑空間布局多以封閉式布局為主,南方地區則主要考慮通風散熱,建筑空間布局多以開敞為主。鄉土建筑多貼近自然,自然景觀資源往往比較豐富,要在不破壞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周邊山水等自然景觀資源,營造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的景觀氛圍,讓建筑與自然相互交融,和諧共生,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4.2就地取材
傳統的鄉土建筑受制于交通、工藝和經濟等原因,多采取從周邊自然環境中就地取材的方式,主要建筑材料包括石、土、磚、木等,這些材料均可以降解于自然環境中。大量使用自然環境中的資源來建造房屋反而使得傳統鄉土建筑具有經濟、環保和自然適應性高的優點。當代鄉土建筑設計也應盡量就地取材,這樣可以減少建材運輸過程中帶來的污染和消耗,也可以降低建筑的造價,同時可以突出建筑的地域特色。同時,建筑材料應盡可能選擇可再生和無污染材料,盡量使用傳統自然材料,以提高建筑的整體環保性,減少對周邊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如可以選擇當地的石頭加工成為建材,可以從當地的植物中提煉建材,可以利用當地的泥土制成建材等,這樣建成的鄉土建筑不僅環保,還充滿了原鄉風情,更加具有地域特色。
4.3提煉運用傳統建筑符號
當代鄉土建筑設計應該從傳統鄉土建筑中提取傳統建筑符號。傳統鄉土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造型、建筑材料、裝飾圖案、色彩紋樣等都可以成為當代鄉土建筑設計的靈感來源。建筑符號的提取不僅限于從傳統鄉土建筑中具象的提取,還可以通過對傳統鄉土建筑進行深入分析,對當地民俗文化進行細致研究,從表象后面挖掘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再抽象成為新的建筑符號。在建筑符號的運用過程中,也分為直接運用和間接運用。直接將傳統建筑符號運用在當代鄉土建筑設計中要避免純粹追求形式而忽略神似,更多的需要對傳統建筑符號進行解構和重組,要使新的鄉土建筑同時具備傳統性和時代性,而不是對傳統鄉土建筑簡單的復制和模仿。而間接的運用傳統建筑符號,則需要在深入了解傳統建筑符號背后的文化底蘊之后,根據當代人們的心理和審美需要,對傳統建筑符號進行變異和轉換,這種變異和變換可以是材料的改變,也可以是尺度的變化,也可以是工藝的改進等,從而使新建鄉土建筑將當代的審美需要與傳統美學完美融合。
4.4傳承與運用優秀傳統建造工藝
中國傳統建筑工藝博大精深,傳統鄉土建筑是先民經驗總結,凝聚了許多先民的智慧,很多傳統建造工藝具有極高的環境適應性和藝術價值。特別是傳統鄉土建筑的裝飾藝術往往是一個地區文化的結晶,具有極高的美學和藝術價值,如傳統鄉土建筑的門窗、柱礎、雕花和繪畫等裝飾細節往往都很生動且富含文化藝術底蘊,值得我們進行當代鄉土建筑創作時大力學習借鑒。當代鄉土建筑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合理采用傳統鄉土建筑的建造工藝,既可以對傳統建造工藝進行有效的傳承保護,又能夠讓當代鄉土建筑更充分的傳承非物質文化,提高其文化藝術價值,同時還可以突出建筑的地域特色,形成獨有的建筑和鄉村風貌,有效避免鄉村建設同質化的現象。
4.5與時俱進,滿足現代建筑功能需要
傳統鄉土建筑多由人們憑感性和經驗自發建造而成,在建筑結構、建筑構造和空間布局上尚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影響了建筑的品質和使用,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原封不動的照搬原有的鄉土建筑建筑技術與理念已經無法滿足當代人們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鄉土建筑建造需要從自發性走向規范性。當代鄉土建筑設計應該做到與時俱進,在從傳統鄉土建筑中吸取靈感的同時應合理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設備,將傳統建筑思維與現代建筑設計理念相結合,將感性與理性相結合,從而創造出兼具現代氣息和傳統特征的當代鄉土建筑,在傳承當地鄉土建筑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傳統工藝的同時還能滿足人們現代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5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力實施,美麗鄉村建設的深入推進,都對當代鄉土建筑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避免之前鄉土建筑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傳統風貌遭到破壞、地域特色流失和新建建筑面貌千篇一律等問題,有必要對鄉土建筑的特點和當代鄉土建筑設計方法進行深入研究。本文通過對鄉土建筑的概念、特點和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認為鄉土建筑具有地域特色明顯、自發性、與自然相融共生、歷史文化價值高和藝術價值高等五個特點。指出了當前鄉土建筑建設過程中存在對傳統鄉土建筑保護不夠為此,新建鄉土建筑風貌千篇一律等問題,提出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提煉運用傳統建筑符號、傳承與運用優秀傳統建造工藝和與時俱進、滿足現代建筑功能需要等五個當代鄉土建筑設計要點,希望對我國當代鄉土建筑設計提供一些參考,促進鄉土建筑更好的發展,助力美麗鄉村建設,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
參考文獻
[1]黃珂.建筑的傳統性與時代性——鄉土建筑設計教學的探索.華中建筑,2002(01):93-95.
[2]張瑩瑩.城鎮化背景下當代鄉土建筑設計探析.山西建筑,2017(31):5-6.
[3]王熠.芻議鄉土建筑與當代鄉土性建筑設計.城市建筑,2019(14):77-78.
[4]羅翔凌.區域性鄉土建筑設計體系的延續與更新.建筑結構,2020(08):158.
[5]郝明鈺.新鄉土建筑設計中的原型與陌生化.中外建筑,2020(03):34-36.
[6]羅琪.新鄉土建筑設計中的原型與陌生化.建筑經濟,2020(07):133-134.
作者:周俊華 單位:重慶建筑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