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學課程教學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獨立學院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學課程教學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了獨立學院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學課程教學策略,包括領悟和貫徹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學課程教學目標;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強化實訓教學,提高學生實操能力;全面實施多元化的教學考核模式。
關鍵詞:獨立學院;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學
一、獨立學院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學課程教學的必要性
基礎會計學是財經類非會計專業開設的專業課程,這門課程闡明了關于會計知識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一方面,獨立學院非會計專業的基礎會計學課程教學是提高財經類非會計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選擇。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各類企業已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面對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財經類非會計專業學生必須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以滿足企業的發展要求。經管類學生畢業后即將成為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掌握基礎會計學的內容是對學生基本的要求,它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具備運用財務會計信息進行決策和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獨立學院非會計專業的基礎會計學課程教學是優化財經類非會計專業學生專業知識結構的基礎,也是獨立學院培養應用復合型人才的要求。會計學和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統計學等學科之間相輔相成、互為依托。基礎會計學具有普遍適用性,獨立學院非會計專業進行基礎會計學課程教學能夠使學生本身的專業性得到有效的提升。如此更符合獨立學院培養應用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二、獨立學院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學課程教學策略
(一)領悟和貫徹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學課程教學目標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明確指出,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學課程培養目標與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不同的。非會計專業學習基礎會計學要求學生“懂會計”,會計專業學生突出“如何做會計”。由此可以看出兩者的教學目標側重點是不同的,不能混為一談。具體來說,非會計專業課程目標是讓學生熟悉會計信息是如何產生的,掌握會計學基本理論及財務分析,學生在將來能熟練利用財務信息為經濟管理活動服務。因此,獨立學院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學課程教學既要重視會計學知識教學,又要注重對學生會計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樣能夠提高獨立學院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學課程的教學質量[1]。在明確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學課程目標基礎上,還要讓學生充分領悟這門課程對未來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意義,不是只有做會計才需要學會計,從前途和發展的角度激勵學生,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教與學變得輕松、融洽。
(二)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高校教師有一個共識,同一課程同一個教案,不同的教師去講,教學效果不一樣,因為教案是“死”的,要靠人將其講“活”。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活動,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成效的重要方式。所以,在獨立學院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學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以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積極、踴躍地參與課堂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模擬教學等。比如,采用情景模擬教學時教師可以設定與基礎會計教學的情境現場,請學生上講臺演示模擬,最后提出問題引出課程內容。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專業,設定與專業相關的情境模式,如對市場營銷學生講會計憑證時可模擬銷售人員報銷業務招待費等情境,通過情境演示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集中注意力,關注課堂教學內容,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也能使課堂教學氣氛編的活躍。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如何將該方法應用到基礎會計教學中,需要經過教師收集準備案例、學生自行準備、小組討論和得出結論幾個階段。案例教學法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怎么學的做法,它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在接收到案例后先消化,然后查閱需要的資料,通過自己動手的過程既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小組討論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另外對于知識點不再是簡單的堆積,而是通過案例將相關知識點融合在一起,起到融會貫通的作用,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效果具有重大意義。
(三)強化實訓教學,提高學生實操能力
基礎會計學在理論教學基礎上必須重視實踐教育,重點是會計基本技能實訓、會計計算方法實訓、會計核算方法實訓。將企業會計環境搬到實訓課堂,讓學生在手工模擬實訓過程中增強會計核算實操能力,有助于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自己動手完成填制、審核各類原始憑證,學會編制記賬憑證,生成匯總記賬憑證,登記總賬、明細賬、日記賬,編制會計報表,系統地完成整個會計循環。在實訓中,教師還可以模擬會計職場,設立不同會計崗位,如出納、會計、審核、主管、財務總監等,明確學生各自的職責分工,并定期輪崗,全面培養學生的會計核算能力、協調能力,最終使學生具備會計綜合能力,為學生今后參加工作打下堅實基礎[2]。
(四)全面實施多元化的教學考核模式
筆者所在學校教務處文件規定,每門課程的考核方案由各系部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制定,并上報學院教務處審核備案。過去傳統的考核指標包括兩項:平時成績、期末成績,由此造成了大多數學生為考試而學習,死記硬背、只重視考試要點內容而輕實際應用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利于素質教育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為顧全大局,教務處及時對舊考核辦法進行了調整,突出學生平時表現、課堂發言、模擬實訓,為此制定了多元化考核模式,把實操納入考核范疇,比重高達40%,以此全面促進學生應用能力和專業素質的提高。筆者所在學校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教學考核模式具體如下:平時成績占20%,期末考試占40%,實訓占40%。其中實訓權重如下:憑證處理40%,包括記賬憑證填制、原始憑證的粘貼、憑證裝訂等。賬簿登記30%,主要有科目匯總表編制、總賬登記、明細賬登記、日記賬登記等;報表處理30%,重點是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的編制,以此對學生進行全面考核。
三、結語
應用型本科高校是培養高素質復合人才的搖籃。因此,高校里的教師應在教學上多鉆研、因材施教、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準確把握晦澀、難懂的知識點,有效地利用多媒體設計高質量課件,全面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同時,教師在業余時間應重視學習社會上最新的財務處理做法,時刻關注會計發展,不斷接受繼續再教育,拓寬知識面和閱歷以完善自我,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任務和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呂晨,劉紅宇.會計語言論:會計學原理方法的創新[J].新會計,2014(1):25-32.
[2]余與瑩.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18):168-169
作者:李國喜 單位: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