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漢語言文學教學法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特點和就業形勢
1、教學特點
漢語言文學是專業培養具備一定的文藝理論素養和系統的漢語言文學知識,能在新聞文藝出版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學評論、漢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傳方面的實際工作的漢語言文學高級專門人才的學科。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學方面的基本知識,受到有關理論、發展歷史、研究現狀等方面的系統教育和業務能力的基本訓練。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傳統的人文學科,是體現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載體,承擔著傳承與提升民族語言與文化的重任。該專業核心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體現了對個體、家、國乃至全人類的一種社會責任感。
2、就業形勢
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面寬,本專業畢業生一般文筆較好,思維活躍,可以勝任很多部門和機構的工作。比較專業的部門可以是新聞出版系統,例如報社、雜志社、出版社及電視臺、廣播電臺等單位從事記者、編輯等工作,也可在企事業單位的文秘、宣傳部門發揮自己的寫作特長。但是,受社會整體就業環境的影響,近年來,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雖然比較平穩,卻不那么熱門。并且作為一個傳統專業,歷年來招生人數有增無減,盡管社會需求也在不斷增大,總體來說需求日趨飽和,所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般人才日益面臨著就業難的嚴峻考驗。而且,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結構也有不適應市場需求的地方。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所開設的專業課程大多局限于文學類科目,比較單一。而市場需要的是綜合漢語言文學及其他一門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改革設想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職業適應性比較寬泛。為進一步利用和發揮這一優勢,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必須進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創新來和社會接軌。
(一)用實用性理念來指導教學
1、強化文學專業知識結構
漢語言文學專業傳統課程包含語言學概論、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學史、中國現當代文學史、馬克思主義文論、比較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外國文學史、民間文學、漢語史、語言學史學、美學、批評文學等。教學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對課程進行優化:①精簡課程內容。按照學科發展的形勢,去除過時的課程,根據最新的知識結構增加新興課程。②優化課程結構。應運用各種媒介,包括電腦、電視傳媒,廣播傳媒等等,與本專業結合起來,聲、文、圖有機統一,使學生能夠提起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2、強化課程實用性,提高學生應用能力
為了增加學生就業率,必須用就業的方向指導教學改革,也就是必須講求專業的實用性。結合該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提升該專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即學生在“讀”、“寫”、“說”這三個方面能力必須得到強化。也就是培養學生讀準字音,認清字型,掌握漢字意義的能力。該專業的實用性教學應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即閱讀各種文體的能力,寫作各類文體的能力,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語文教學的能力以及信息調研能力。
(二)用創新性理念指導教學
創新包括在教學思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的創新。
1、突破專業限制,進行教學內容的創新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知識輻射面廣,卻不如其他專業畢業生具有市場競爭力。所以在教學中不必過分受語言與文學本身的限制,可以結合該專業歷史發展與就業現狀,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為以后就業打好基礎。事實上很多現代新專業都是從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演生而來的。因此,突破傳統的人為設定的專業界限,更好發揮漢語言文學專業優勢。如文秘與公關、教育與教學、新聞傳播等都可以同漢語言文學專業相結合,設計成該專業的應用教程,同時,植入外語課程,網絡信息課程,基礎綜合素質課程,職業生涯課程等,提高畢業生動手能力和從業能力。
2、提升學生思維創新的能力
本專業有極強的文化特征,注重人文精神的傳播和道德思想的培養,直接影響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因此教學中必須重視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①教師應有強烈的教育創新意識。教師思想上要勇于開拓、行為上要善于探索、潛心鉆研、不斷進取。不滿足只做文化的聲筒,要以綜合人文素養為依托,通過文化評論等方式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②漢語言文學的思考題目應該是多元的,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本,拋磚引玉,鼓勵學生參與互動,激發學生產生獨立性、創新性,發散性、批判性思維。結束語漢語言文學教學既要注重培養學生專業素養,也要促進學生就業。這對教學內容和結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增加該專業的實用性和創新性,才能保證畢業生快速地適應社會,更好地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