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漢語言文學審美問題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在社會經濟飛快發展的背景下,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審美情趣也發生不同程度的轉變,而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我國漢語言文學審美研究工作的繼續深化。漢語言文學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記錄中華民族不同階段的發展情況。當前,掀起了學習中華文化的熱潮,漢語言文學逐漸成為被社會關注的重要內容,因此,這也對新時期漢語言文學審美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文章主要探究漢語言文學審美問題,在了解其內涵的基礎上,提出更具實用性的措施。
一、引言
漢語言文學涵蓋范圍較廣,知識點多樣、復雜,學習難度較大,呈現出較強的包容性特點。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民族文化的支持,在當前文化事業大力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在宣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此背景下,應進一步提高對漢語言文學審美問題的認知和重視,推動漢語言文學向更高水平發展。研究漢語言文學審美問題,有助于提升人們文學素養和審美素養,對于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遠意義。
二、漢語言文學的特性和審美
(一)漢語言文學的特性
漢語言文學記錄著我國不同階段的發展情況,是母語體系的重要內容,在我國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背景下,對漢語言文學的重視程度也應進一步提高,而如何進一步傳承和弘揚漢語言文學,則是新時期發展漢語言文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漢語言文學是一門人文學科,與其他人文學科之間聯系密切,由于中華民族發展歷史悠久,文字經過幾千年傳承成為一種特定學科,具有深厚、豐富的內涵。漢語言文學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同時,承載著傳承和發展歷史的重要責任,因此,加深對漢語言文學特性的認知和了解,有助于擴大漢語言文學的影響范圍,推動我國文化事業向高水平發展。[1]漢語言文學作品源于創作者的日常生活,在創作中通常融入創作者自身對文化、歷史以及人生的感悟。所以,此種創作方式源于自然、社會以及人生感悟,在彰顯人文內涵的同時,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創作者的文化氣質和內在修養。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紛紛開設漢語言文學專業,漢語言文學成為很多省市地區的重點研究項目。加強漢語言文學研究,有助于深層次挖掘其潛在的文化內涵,通過閱讀和欣賞漢語言文學作品,有助于實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二)漢語言文學的審美內涵
在關于漢語言文學的審美研究中,其審美包括思想性、人文性兩方面,在審美中需要考量不同類型的漢語言文學作品的風格、思想,不同漢語言文學作品的藝術形式和時代特征。因此,關于漢語言文學審美問題的研究,不應局限于單一的語言美感,還要進一步延伸到漢語言的內在思想情感層面,使二者有機融合。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有助于夯實語言基礎,促進人們審美能力的有效提升,滿足精神文化需求。[2]優秀的漢語言文學作品多源于實際生活,對古代人民來說,其并沒有先進科技和工具的支持,因此,其更多是從實際生活中取材,進行藝術創作的,因此,漢語言文學作品蘊含創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情感思想。而古漢語強調盡善盡美,基于古詩歌可以側面烘托詩人心境,描繪更加生動的形象,表達情感思想的特點,此類作品更具文藝價值和美感。因此,在漢語言文學審美研究中,需要明確其審美特性以及先后序列問題。加強對漢語言審美問題的分析,有助于深層次把握漢語言文學內涵,充分展現漢語言文學之美。同時,在深入探索下,能夠有效改善漢語言文學問題,力求站在世界舞臺上推廣和宣傳漢語言文學。
三、漢語言文學審美研究的重要性
(一)提升人文素養
通過對漢語言文學內容進行分析,發現其盡管在表面上對個體生活、工作和學習起到的積極意義并不明顯,但卻是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基礎所在。究其根本,是由于漢語言文學在解決社會矛盾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文化,有助于促進個體人文素養的提升,推動文化發展。[3]同時,漢語言文學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凝練結果,加強漢語言文學審美問題研究,有助于在人文素質和審美素質水平提升方面,做出更大貢獻。
(二)養成優良道德品質
在我國的文化事業發展和建設中,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優勢,在培養人們優良品德方面有著積極作用。通過閱讀和感悟漢語言文學作品,有助于了解優秀傳統文化,在主動學習和實踐中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影響,進而實現個體素養的提升,養成優良道德品質。所以,提升素質水平,加強漢語言文學審美問題研究很有必要,這便于人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明確未來發展方向,不斷提升、完善自我。
(三)充實精神世界
當前,人們物質需求基本得到保障,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展現了時代文化進步發展的要求。在漢語言文學學習實踐中,接受優秀漢語言文學作品的熏陶和影響,能夠獲得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和感悟,豐富個體內涵。而漢語言文學和審美之間存在密切聯系,應在充分了解個體精神文化需求基礎上,滲透正確思想,以此充實人們的精神世界,謀求個體良好發展。[4]
四、漢語言文學中美的表現
一方面,漢語言文學素材源于實際生活。漢語言文學是一門人文學科,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主要素材源于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或場景,均可以被藝術化加工處理,生動、形象化呈現,將其擴充到漢語言文學內容中。藝術源于生活,但卻高于生活,因此,在漢語言文學審美問題研究中,很多意象有著相對固化的含義,例如,看到月亮會思念家人,看到落葉就會感覺悲涼,而這些意象均是創作者通過對實際生活進行觀察和感悟,經過藝術加工后形成的,帶給讀者別樣的情感體驗。藝術化處理的詩歌是漢語言文學的基礎表現形式,在引導讀者去感受古詩歌中潛藏的意境以外,還可以生動呈現詩人的情感思想,彰顯漢語言文學別樣的魅力。[5]另一方面,美的表現還在于絕妙的表達技巧,引起讀者情感共鳴。漢語言文學涵蓋多樣化內容,深入生活,挖掘實際生活中的事物或人,并通過藝術化加工呈現,均在不同程度上映射出創作者內心豐富的情感思想。漢語言文學之美表現形式多樣,除了選材方面,還有表現手法以及修辭手法的運用方面,一個擬人或是比喻,都可以起到烘托意境、增強表現效果的作用,令廣大讀者身臨其境,而這也是漢語言文學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漢語言文學作品中,古詩詞作為一種代表性的作品類型,即便古代詩人和當代人生活年代不同,但通過絕妙、高超的表達技巧,都能夠讓人們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刻情感思想。[6]例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直接表達出作者身在異鄉,在節日時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因此,這首詩仍然可以在當代引發人們深層次的情感共鳴,正是詩人對表達技巧的合理化運用,實現了情感思想的巧妙展示。
五、漢語言文學審美問題分析
(一)古代文學審美
在漢語言文學審美研究持續深化下,應重點把握其中的思想性和人文性特點,結合不同類型漢語言文學作品的時代背景、藝術形式和思想內涵,深化古代文學審美研究。古代文學審美,其評價標準應注重內在思想和語言美感兩方面,實現二者和諧統一,這一點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均有所涉及。例如,南朝駢體文和宮體文,重點關注文字藝術美感,通過對文字進行修飾加工,以此增添文字美感,但實際上,更多是表面華麗,缺乏內涵,自然無法深層次挖掘其潛在價值。而古代法家和墨家的相關作品,盡管外觀美感有所欠缺,但更加關注內容的實用性,因此,閱讀時不可避免地缺乏趣味性。所以,如何實現漢語言文學內外和諧統一,是研究發展的主要方向。漢語言文學審美傾向于對意境的營造。古代詩歌的創作,其主要素材源于詩人自身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和體驗,通過藝術加工將其生動呈現,令作品更有層次感和美感,作品的文學魅力也大大增強。人們在欣賞作品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也會獲得良好的審美熏陶,感悟作品潛在內涵。古代文學審美側重于對人們內心世界的挖掘和描繪,不同類型的漢語言文學可能表現形式有所不同,但或多或少均會通過表現、烘托創作者心境,進而實現情感的展現和表達。[7]例如,李白抒發個人情感時極具美感,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手法運用得更是爐火純青,其詩流傳至今,仍然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而李白的作品之所以備受推崇,正是由于作品中審美情緒的統一,通過情感思想的渲染,帶給讀者別樣的情感體驗,獲得身臨其境之感。同時,還可以在字里行間感受創作者要表達的內涵與思想。古代文學作品充分彰顯了古漢語獨特的審美價值,如何通過生動形象的描繪,增強語言審美價值是至關重要的。
(二)漢語言文學的時代特色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世界各國的文化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對漢語言文學審美產生深遠的影響,傳統的語言審美特性促使語言應用實踐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漢語言文學相較于古代文學而言,有著迥異的表現形式,多是對實際生活中有特色的人或事進行生動詮釋。不同時代背景,文學審美取向也會隨之改變,如20世紀80年代的文學作品,側重于對歷史、思想和人性的探討,因此,呈現出鮮明的時代審美特點。在當時,文學有了新的發展,呈現出新形勢,創作者將創作重點放在歷史的回顧與反思中。在對歷史深度反思的同時,也涵蓋對現實生活的思考,很大程度上賦予了文學作品別樣的深度和內涵。從審美角度來看,該時期文學作品立足于基層群眾,貼近實際生活,追求呈現更加真實的情感表達,審美也呈現正反兩個層次的表達方式,并基于文學作品來生動呈現。因此,在現代文學作品中,思想形態是核心,其一定程度上決定文學作品的發展方向。書面語審美具有濃重的歷史色彩,例如,古詩歌審美表現為朗朗上口、對仗工整,情感思想流暢表達的同時,又不失語言的華麗,因此,情感或景物描述或正面,或側面。也正是這種獨特的審美特點,反映出古代詩歌最接近此種審美取向,基于描述不同的事物和人,營造出獨特意境,用于抒發情感思想。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受到社會不同發展階段影響,核心思想與審美觀念發生了變化,在演變過程中不斷推陳出新,尤其是在新媒體融合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審美思想和表達手段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對于創作者而言,需要充分結合時代環境和文化背景,將自身的情感思想與主流情感整合在一起,以此順應時代發展潮流。
(三)漢字之美
古代詩歌將文字美感展現得淋漓盡致,通常選擇白描、擬人等寫作手法,營造出一種美好的意境,留出足夠的想象空間,豐富讀者的情感體驗。部分詩歌內含絕妙的修辭手法,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感受古詩歌中潛在的內涵與寓意,切實感受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情感思想和社會現實狀況。另外,不同時代的文學有不同的特點,但是,通過對古代遺留文字進行研究,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漢語言獨特魅力所在。
六、結語
總而言之,漢語言文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結晶,在新時期,面對外來文化的影響,如何更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因此,要正確把握漢語言文學的時代審美,深層次挖掘其人文內涵,展現漢語言文學審美價值,進而促進漢語言文學的高水平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雁飛.漢語言文學專業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策略[J].煙臺職業學院學報,2018,24(03):47-49.
[2]馬海霞.淺析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策略[J].漢字文化,2018(23):105-106.
[3]王雪琪.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38(01):44-46.
[4]彭春紅.審美教育在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11):124-125.
[5]王萃.審美教育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14):70.
[6]衛東.淺論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有關審美教育的有效開展[J].內蒙古教育,2019(21):81-82.
[7]羅玲.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滲透思考[J].參花(下),2020(10):73-74.
作者:王珊珊 單位:江蘇省南京工程高等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