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時代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的意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網絡語言是指在現代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新的語言形式,網絡語言的使用對象一般為網民,是人們在網絡交流中為了準確表達自己的情感、提升交流效率而對漢語言進行意義和形式上的改編而形成的,是一種新興事物,在網絡媒體中的流傳很快速。目前,網絡語言已經逐漸使用到日常交際中,覆蓋面越來越廣,已經逐漸形成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對漢語言文化產生了較大的沖擊。
1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
1.1消極影響
網絡語言能夠使語言文字更為豐富,但是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消極的影響。網絡語言是為了更好表達人們內心的想法和看法,表現出便捷性和趣味性,所以網絡語言本身是不規范的語言形式。另外,一些網絡語言甚至會對漢語言進行曲解,打破了語言的應用規范。一些挽留過語言為了表現出獨特性,避免語義上的雷同,會故意使用一些錯別字,從而對漢語言文學產生了誤導。青少年為網絡語言的主要使用者,青少年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強,所以對于錯誤的觀念也很容易接受,這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讀寫能力等都造成了不良的影響[1]。網絡語言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傳統語言功能被弱化,使得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1.2積極影響
現階段信息技術在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應用已經非常普及,網絡語言在互聯網的背景下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從文字本身的角度來看,網絡語言能夠非常形象和生動地表現出人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將其應用到現實生活中,能夠有效推進漢語言文字的有效發展。網絡語言的使用者一般為廣大青年網民,青年人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強,在接觸網絡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網絡語言的影響,所以青年網民成為網絡語言的發明者和傳播者[2]。網絡語言的表現形式非常豐富,一些外來詞和符號的融合讓原來的詞匯表現出新的意義和內涵,將其應用在不同的語言環境和場合中,打破了傳統的語言組織形式,促進了文化交流。漢語言文學教育中也慢慢引入了網絡語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網絡語言,豐富了教學形式,同時也體現了社會深意,讓漢語言文學更為多樣和生動。
2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意義
2.1促進漢語言文學表達形式的多樣化
網絡語言是對傳統語言文化素材進行創新、改編,能夠促進語言形式的多樣化發展。網絡語言的傳播非??焖?,現階段已經變得非常流行,漢語言文學的發展要吸取網絡語言中合理、正確的表現形式,就能夠有效促進漢語言文字表達內容和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取得更好地表達效果。例如菜鳥(差勁的新手)、給力(有幫助、有作用)、V587(威武霸氣)等網絡語言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已經非常普遍,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網絡語言中融入了各種英文、數字、符號、圖像等表達方式,只要正確引導,并合理使用網絡語言,就能夠賦予漢語言現代化時代的價值,促進漢語言文學表達形式的多樣化。
2.2推動漢語言文學產業化發展
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受到網絡環境的影響,而網絡語言的出現對漢語言文學的發展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在新時期,一定要明確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動向,抓住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的機遇,積極面臨挑戰,樹立合理的漢語言文學發展目標,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網絡語言的積極影響來促進漢語言文學的產業化發展,促進漢語言文學的產業化發展才能進一步提升漢語言文學的影響力,同時增強漢語言的感染力[3]。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求要深刻認識漢語言文學發展的現狀,并總結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制定有效的策略。在互聯網技術的影響下,漢語言文學和網絡語言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體現漢語言文學的現代化特征。
2.3推動漢語言文學的國際化發展
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政治聯系和文化聯系更為緊密,為了推動漢語言文學的國際化發展,可以以網絡為橋梁,探索出漢語言文學交流傳統的新途徑,將網絡組我誒語言交流和文化傳播的介質。在這個過程中,網絡語言由于詼諧、形象、簡潔可以更好被國外友人接納,促進了我國漢語言文學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和發展,推動了漢語言文學的國際化發展。
3結語
新時代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的發展有積極影響的一面,也有消極影響的一面,網絡語言豐富了漢語言表達方式,增強了表達效果,促進了漢語言文學表達形式的多樣化,推動了漢語言文學的國際化發展,為漢語言文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機,同時也帶來了不好的影響,這就要求人們要正確認識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化的影響,充分發揮網絡語言的積極作用來促進漢語言文學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珺.論新時代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電子版,2017,17(5):114-115.
[2]戈雙峰.探析新時代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及意義[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26(10):334-335.
[3]張家華.論新時代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J].中國校外教育,2014,19(31):7-8.
作者:徐晨 單位:新疆天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