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海洋經濟水資源保障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問題的提出
浙江省海域面積26萬km2,大約是陸域面積的2•6倍;海岸線6696km,規劃可建萬噸級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線506km,面積500m2以上海島2878個,均為全國第一;舟山漁場是全球4大漁場之一,可捕撈量全國第一;潮汐能、波浪能、洋流能、溫差能等可開發的海洋能居全國首位。2010年7月浙江省被確定為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省份。2011年2月國務院批復同意《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同年6月批準設立舟山群島新區。這標志著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和舟山群島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浙江省圍繞防災減災、水資源、水生態3大保障體系建設開展了大量工作,極大地提高了全省防洪減災、水資源配置、水環境保護能力。但是,近海地區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在防洪安全保障、水土資源開發利用方面仍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隨著單位面積人口、財富的快速增加,對防洪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水土資源的需求迅速增加,水土資源短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三是人類活動頻繁,開發建設活動與環境保護之間、各類開發建設活動之間矛盾日益突出,對管理協調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主要從水利角度出發,探討浙江省沿海及海島地區防洪御潮和水資源、灘涂資源開發等關鍵問題,以保障浙江省海洋經濟的發展。
2統籌兼顧,搞好相關規劃
《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為浙江海洋經濟發展勾畫了美好的藍圖,根據該規劃,舟山群島新區、沿海幾大河口海灣及近海地區將是海洋經濟發展的重點地區,包括杭州、嘉興、紹興、寧波、臺州、溫州、舟山7市,為了保障這些區域的防洪御潮安全,科學開發與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同時為協調好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之間的海洋資源保護開發利用,應根據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編制或修編相關規劃。內容包括社會經濟和重大工程布局、防洪御潮、水資源配置、岸線利用、海洋環境保護、灘涂資源利用和濕地保護、港口航道布局、海洋能開發,借此推動浙江省海洋經濟示范區的建設,保障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提高防洪御潮能力[1]
洪澇災害和臺風暴潮災害是浙江省最主要的自然災害。特定的地理地形環境、氣候和潮汐特性決定了浙江省沿海地區是水災害多發的地區。(1)據1949—2009年統計,影響浙江臺風共有203個,平均3•4個/a,其中登陸浙江省的臺風共40個,平均0•66個/a。發生臺風災害的年份有44a,平均1•4a中就有1a發生臺風災害。(2)降雨集中是浙江省洪澇災害的主要成因,浙江省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每年的5—9月,大多數由梅雨暴雨、臺風暴潮和短歷時暴雨引發。(3)浙江省沿海地區大多數為海積平原,地勢低,杭嘉湖平原、蕭紹平原、溫黃平原和溫瑞平原地面高程分別為1•6~2•2,4•5~5•5,2•6~3•2,2•7~3•1m,杭嘉湖平原高程甚至低于平均高潮位。(4)浙江省沿海大部分水域屬強潮區,潮強流急。在臺風影響下,風暴潮流和臺風浪聯合作用下水動力很強,容易造成潮災。浙江省防洪御潮工程體系主要由海塘及沿塘水閘、水庫、堤防工程等組成。海塘是最重要的御潮工程,浙江省海塘建設歷史悠久,特別是1997年遭遇11號強臺風后,浙江省開始標準海塘建設,于2000年完成,并不斷續建,建成20a一遇及以上海塘1723km,提高了沿海地區的防臺御潮能力。為進一步鞏固和提高海塘工程的安全,自2008年起,浙江省開始實施“強塘工程”,計劃于2012年底完成海塘和沿塘水閘的配套加固工程,提高防潮能力。目前浙江省海塘總長2248km,可分為錢塘江海塘(長415km)和浙東海塘(包括島嶼上的海塘,長1833km),其中100a一遇的海塘長254km,50a一遇的海塘長1050km,20a一遇的海塘長419km,20a一遇以下的海塘長525km。浙江省沿海及海島地區縣級以上河道堤防長7940km,其中設計防洪標準為100a一遇的堤長461km,50a一遇的堤長1926km,20a一遇的堤長4348km,10a一遇的堤長1206km。盡管近10余年來,浙江省在防洪御潮工程體系(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和城市化快速推進等新形勢、新情況下,浙江沿海及海島地區水災害防御也面臨著新的挑戰:①沿海城市化加速使城市防洪排澇問題日益突出;②經濟、人口等要素進一步集聚對現有工程防御標準提出更高要求;③海塘防御能力有待進一步鞏固和提高:沿海地區大多數為軟土地基,標準海塘沉降和變形大,降低了防潮能力;④超標準風暴潮防御問題。因此,依據新形勢、新情況,需要進一步分析論證現有防洪、防潮工程的防洪、防潮及排澇能力,提高臺風、降雨量、洪水、風暴潮位、臺風浪等預報精度,從流域、區域角度建立與保護對象相適應的工程防御體系,完善非工程體系建設,提高應對超標準洪潮災害的能力,保障浙江省海洋經濟示范區建設。
4進一步開發利用水資源,優化水資源配置[1]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浙江省沿海及海島地區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浙江省沿海及海島地區水資源量538億m3,占浙江全省的56•3%。區域水資源主要特點有:(1)總量較豐,人均較少。平均單位面積水資源量為88萬m3/km2,水資源總量較為豐富。但人口密集,人均水資源量僅為1388m3,約為全省平均的66%(見表1),全國平均的60%,世界平均的15%,人均量相對較少。(2)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約有70%的水量集中在5—9月;年際水資源量差別較大,最枯年份的水資源量僅為正常年份的1/2;在空間分布上,山丘區水多,平原和海島區水少,地區間單位面積水資源量差異可達2~3倍之多。(3)水資源可利用程度不高。區域內的河流多為源短流急的小河,獨流入海,加上降雨在時間上分布不均,水資源可利用程度不高,約30%左右。至今,浙江省在沿海及海島地區修建了各類供水工程達15萬處,使得該區域現狀供水能力達到176•3億m3,約占多年平均水資源量538•1億m3的26•3%。其中水資源開發利用率最高的是寧波,約34•0%;海島地區因水資源開發難度較大,其開發利用率最低,如舟山僅15•1%左右。已建供水工程基本滿足了該區域在平水年、一般枯水年的水資源需求。但在連續干旱年或特殊干旱年,區域內特別是海島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主要問題有:①水資源調控能力不足;②水環境問題突出,限制了水資源利用;③海水和雨水等非常規水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據預測,到2030年90%保證率時,區域需水總量221•4億m3,為現狀用水量的1•4倍。現狀供水工程狀況下,7個市均不同程度存在缺水,缺水相對嚴重的市有臺州、溫州和舟山,缺水量分別為6•6億,8•0億,1•0億m3,缺水率分別為20•7%,20•9%,29•9%。因此,為保障海洋經濟發展,在沿海6市需優化水資源配置;增建或調整蓄水工程,以增加區域水資源調配能力;調整灌溉制度;沿海產業布局應考慮與當地水資源條件相適宜的產業。在舟山海島地區,降雨相對較少,蓄水能力弱,內部可挖掘潛力不大,應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大陸引水、島際引水、海水淡化,充分利用當地水資源包括雨水資源和海水資源。同時,積極探索平原生態濕地型水庫建設,實施水庫聯網,翻、引河網水入庫等新型雨水利用手段。
5加強灘涂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2-3]
浙江省耕地面積僅208•17萬hm2,人多地少的矛盾一直制約著浙江省社會經濟的發展。通過灘涂開發,在寸土寸金的臨海地帶開拓發展空間,對浙江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灘涂可分為河口區灘涂、平直海岸區灘涂、港灣內灘涂和島嶼周邊灘涂4種類型。根據沖淤特性,灘涂也可分為淤漲型、穩定型和侵蝕型3類,浙江省灘涂絕大多數屬前2類。浙江省灘涂的開發利用歷史悠久,自古以來開發利用的灘涂面積已有約66•67萬hm2(1000多萬畝)。自建國(1949年)以來截止2010年浙江省沿海共圍墾灘涂面積約23•74萬hm2(356•10萬畝),其中,杭州市約4•46萬hm2(66•9萬畝),寧波市約7•10萬hm2(106•44萬畝),溫州市約1•85萬hm2(27•77萬畝),紹興市約2•85萬hm2(42•68萬畝),嘉興市約1•00萬hm2(15•03萬畝),臺州市約4•78萬hm2(71•71萬畝),舟山市約1•70萬hm2(25•57萬畝)。目前,已圍土地開發利用的方式已從單純的農業利用轉向高效立體養殖業、效益農業、工業、電力、交通、港口和城鎮建設等。1950—2009年浙江省灘涂圍墾面積中已開發利用約18•93萬hm2(283•88萬畝),占已圍面積的80%。同時,灘涂圍墾還衍生了大量的人工濕地,1950—2010年有約6•53萬hm2(98萬畝)轉化成了水庫、河道、養殖場等濕地水面,占圍墾總面積的27%。浙江省灘涂資源是動態變化的,在自然條件下絕大多數灘涂處于緩慢淤漲狀態。據統計,杭州灣庵東附近岸線、甌江口、飛云江口、鰲江口、椒江口及臺州灣的岸線以平均10~70m/a的速度不斷向外海推進。近20余年來,隨著海岸人類活動的加劇,灘涂有加劇淤積的趨勢。據實測資料分析,在圍涂及促淤工程實施后,鄰近灘涂的淤積速率可提高4~7倍。建國后浙江省曾在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70年代后期、90年代后期以及2004年進行過4次灘涂資源調查,根據歷次調查數據,50余年來灘涂并未隨圍墾面積的增加而減少,而是穩定在約25•87萬~28•87萬hm2(388萬~433萬畝)的水平,變化幅度也在平均數的6%以內,說明灘涂資源在合適的圍墾速率條件下是可以恢復的。根據2004年灘涂資源調查,理論深度基準面以上的灘涂資源面積約為26•07萬hm2(391萬畝),全省適宜造地灘涂區面積約為17•47萬hm2(262萬畝),扣除2005—2010年已圍的面積約為4•95萬hm2(74•3萬畝),不考慮灘涂自然淤漲,2011年以后理論深度基準面以上可開發利用的灘涂面積仍有約12•51萬hm2(187•7萬畝)。近幾年為保障全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適度加大了灘涂圍墾力度,“十一五”期間,全省匡圍灘涂4•21萬hm2(63•11萬畝)。“十二五”期間,浙江省將繼續適度加大灘涂圍墾力度,保障海洋經濟的發展。同時在技術上還需進一步研究:①灘涂圍墾的供沙問題。長江口來沙和浙江省河流輸沙減少對灘涂的影響;②濱海濕地保護與灘涂圍墾及其環境影響研究;③灘涂淤泥資源化利用綜合技術研究;④深水圍涂綜合技術研究。
6結語
灘涂資源和水資源是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的2大關鍵資源,防災減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保障條件,以規劃為先導,科學合理開發灘涂資源和水資源,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對于促進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以及舟山群島新區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