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海洋經濟綜合發展實力的評價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我國海洋經濟已晉升為國家戰略,海洋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未來的增長點。本文從海洋經濟發展水平、發展效益和發展潛力三個方面,構建區域海洋經濟綜合發展實力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沿海11個省市的海洋經濟綜合發展狀況進行評價,以全面了解我國海洋經濟的總體發展與區域差異。最后提出推動海洋經濟轉型升級、推進海陸經濟聯動發展及提高海洋經濟的開放程度等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海洋經濟;區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因子分析
一、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概況
2001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為9518.4億元,2016年增至70507億元。海洋生產總值占GDP的比重2001年為8.39%,2016年增至9.48%。表明近些年,我國不斷推進海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已成為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新動力。2001年以來,海洋經濟飛速發展,每年均為兩位數的增長速度。2008年后,隨著國內外宏觀經濟的發展放緩,海洋經濟的發展速度也降為10%以下。但2001~2016年年均增長速度仍為14.28%,高于同期我國GDP13.53%的增長速度。海洋三次產業增加值方面,2001~2016年海洋第一、二、三產業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12.06%、13.70%和15.01%,我國海洋第三產業始終保持明顯高于第一、二產業的發展勢頭。2001年海洋三次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6.8%、43.6%和49.6%,2016年則分別為5.1%、40.4%和54.5%。從總體上看,海洋三次產業結構沒有明顯的變動,依然保持“三—二—一”的模式,海洋產業結構高級化程度比較高。在主要海洋產業中,濱海旅游業發展最為迅猛。產業增加值占主要海洋產業比重2001年為27.8%,2016年則增至42.1%,在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海洋交通運輸業增加值占主要海洋產業比重2001年為34.13%,2016年降為21.0%。海洋漁業產業增加值占主要海洋產業比重2001年為25.04%,2016年為16.2%。2016年這三個產業增加值之和所達到到79.3%。全國涉海就業人員由2001年的2107萬人增至2016年的3624萬人,年均增長速度為3.68%,明顯高于全國就業人員0.41%的年均增長速度。涉海就業人員占全國就業總人數的比重由2001年的2.89%增至2016年的4.67%。數據表明海洋經濟的發展有助于增加勞動力的就業,緩解就業壓力。
二、區域海洋經濟綜合發展實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海洋經濟的綜合發展實力將從發展水平、發展效率和發展潛力三大方面選取指標。海洋經濟發展水平衡量的是區域海洋經濟發展的總規模和總水平,是從量的角度對海洋經濟的考察。海洋經濟發展效率衡量的是區域海洋經濟發展的質量,是從質的角度對海洋經濟的考察,更能體現出該區域海洋經濟發展的優勢和競爭力。海洋經濟發展潛力衡量的是未來區域海洋經濟所蘊含的發展實力,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海洋經濟的考察。現階段,海洋經濟的發展狀況直接影響未來海洋經濟的發展實力,因此海洋經濟的發展潛力也應納入區域海洋經濟綜合發展的評價范圍中。1.指標的選取選取指標時,不但要考慮到海洋經濟綜合發展涉及的主要內容,還需要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和可比性。海洋經濟發展水平方面,選取了人均海洋生產總值;反映海洋產業生產能力的主要海洋產品產量指標,如海洋第一產業的海洋捕撈產量、海洋第二產業的海洋修造船完工量和海洋第三產業的國內旅游人數。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加強,沿海地區通常是經濟開放的前沿,因此其對外開放程度應是海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文選取了港口外貿貨物吞吐量和主要沿海城市國際旅游外匯收入指標來衡量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的開放程度。海洋經濟發展效率方面,海洋經濟結構的優化意味著較高的經濟效益,因此選取了海洋第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海洋產業結構變動Moore值、海洋生產總值占全國海洋總值比重等相關指標。其中,Moore值計算公式為:Mt+=nu=1ΣWi,t•Wi,t+1/ni=1ΣW2i,t•ni=1ΣW2i,t+1姨(1)(1)式中,Mt+表示Moore結構變化值;Wi,t表示t期第i產業所占比重;Wi,t+1表示t+1期第i產業所占比重。若計算的Moore值越小,表明產業間夾角大,則產業結構變動程度大。為反映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所做的貢獻,選取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指標。海洋經濟發展潛力方面,選取了反映資金的投入、科技教育水平、政府管理、資源合理有效的利用、生態環境的狀況以及沿海地區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指標。具體地,資金投入方面,考慮到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會影響對海洋經濟投資的資金保障,因此選取了沿海地區人均GDP指標。由于沒有直接的沿海地區海洋經濟投資方面的數據,選取了海洋科研機構基本建設中政府投資指標。由于科技與教育對于海洋經濟的未來發展影響較大,因此選取了海洋科技投入和產出方面的指標,如海洋科技人員人均科研機構經費收入和海洋科研機構科技課題成果應用指標;海洋教育方面,選取了普通高等教育各海洋專業專科畢業學生數指標。地區政府的管理能力方面,選取了確權海域使用金指標。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程度以及海洋環境也將影響到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選取了沿海地區工業廢水排放總量、污染治理當年竣工項目、自然保護區數量等相關指標。基礎設施方面選取了規模以上港口生產用碼頭長度指標。2.研究方法對海洋經濟進行評價的方法主要是綜合評分法,即通過主觀賦權或客觀賦權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再將各指標綜合成一個指標數值,進而對海洋經濟的發展進行評價。依據客觀賦權的方法主要有聚類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本文將依據因子分析方法研究沿海各地區海洋經濟綜合發展實力,并比較各區域海洋經濟的優勢與劣勢。3.數據的處理與來源本文采用極差正規化法對變量進行無量綱化處理。這種方法既能消除原始指標不同量綱的影響,使數據具有可比性,也能保留原始數據信息的差異性,并且針對正向指標和逆向指標規定了不同的處理方法。[1]Xi=xi-ximinximax-ximin(正指標)(2)Xi=ximax-xiximax-ximin(逆指標)(3)上述(2)式和(3)式中,Xi代表第i個指標無量綱化處理后新的數值,xi為第i個指標的原始值,ximax和ximin分別代表第i個指標的原始值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文中數據來源于《中國海洋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
三、海洋經濟地區綜合發展實力的實證分析
1.因子分析運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與分析。依據累計貢獻率>80%的原則,得到五個主成分。五個主成分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82.313%。第二個因子在沿海地區人均GDP和人均海洋生產總值指標上的系數較大,主要解釋了經濟基礎方面的變動,因此將其命名為經濟基礎因子。第三個因子在國際旅游外匯收入和自然保護區數量指標上的系數較大,主要解釋了開放方面,因此將其命名為對外開放因子。第四個因子在海洋科研機構基本建設中政府投資和港口外貿貨物吞吐量指標上的系數較大,主要解釋了政府管理方面,因此將其命名為政府管理因子。第五個因子在普通高等教育各海洋專業專科畢業學生數指標上的系數較大,主要解釋了海洋科技教育方面,因此將其命名為科技教育因子。2.實證結果計算各區域海洋經濟綜合發展實力的因子得分.根據各沿海地區在五個因子上的綜合得分可以看出,海洋經濟綜合發展實力排名前四位的是山東、廣東、江蘇和浙江。山東在政府管理和科技教育方面具有優勢,在產業發展方面較好;廣東在對外開放、政府管理和產業發展方面都具有優勢;江蘇是在經濟基礎和科技教育方面具有優勢,但在政策管理方面相對較弱;浙江在產業發展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在經濟基礎、對外開放和科技教育方面也比較好,但在政府管理方面相對較弱。可以看出,政府對區域海洋經濟科學合理的規劃、積極地扶持以及加大海洋經濟科技教育的投入將有力地增加區域海洋經濟綜合發展實力。海洋經濟綜合發展實力中等的有上海、天津和福建。上海在經濟基礎和對外開放方面表現較好,其次是科技教育和政策管理兩方面,但在產業發展方面相對較差;天津在政府管理和經濟基礎表現較好,產業發展方面居中,但對外開放和科技教育方面相對較差;福建在產業發展、對外開放和政府管理方面表現較好,經濟基礎方面居中,但在科技教育方面相對較差。可以看出,較好的經濟基礎和較高的對外開放水平有益于海洋經濟綜合發展實力的提升,但這三個區域,尤其是天津和福建,由于在科技教育方面的差異,影響了其海洋經濟綜合發展實力。海洋經濟綜合發展實力排名后四位的是遼寧、海南、河北和廣西。遼寧在產業發展和科技教育方面表現較好,經濟基礎和政府管理居中,但對外開放相對較差,因子得分在11個區域中最低;海南在對外開放和科技教育方面表現較好,但政府管理、經濟基礎和產業發展方面相對較差;河北除了在政府管理方面居中外,其他方面,如科技教育、產業發展、經濟基礎和對外開放方面都相對較差;廣西除了在科技教育方面居中外,在政府管理、產業發展、經濟基礎和對外開放方面都相對較差。
四、提升海洋經濟綜合發展實力的對策建議
1.推動海洋經濟轉型升級①積極推進海洋經濟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海洋經濟的發展和增加海洋經濟活力。加快海洋資源市場化改革,建立地區性和全國性的海域資源交易平臺和網絡,建立和健全海洋資源市場交易的相關制度。建立健全以市場為導向的海洋產業投融資制度,以突破涉海企業科技研發的積極性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的瓶頸。②發展高附加值的海洋新興產業。雖然大部分沿海地區的海洋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在50%左右,但海洋第三產業中海洋新興產業所占比重并不大。為推動海洋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應優先發展高附加值的海洋新興產業,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性大的海洋服務業應成為發展的重點。另外,還應充分把握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如京津冀協同發展等一些地區性發展戰略等的重要機遇,加快發展高附加值的海洋新興產業。③推進海洋高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相對陸域經濟,海洋經濟對高新技術的依賴性更強。因此應進一步大力實施科技興海戰略和完善國家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政府應加大對涉海企業科技創新的財稅和金融支持力度,以增強涉海企業的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將科技和金融相結合,鼓勵涉海企業加快自主創新步伐。不斷加強海洋科技領域的產學研合作,深化協同創新。建設產學研創新平臺,如科技研究中心、科技創新產業基地和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等,增強沿海區域的創新能力。2.推進海陸經濟聯動發展根據系統論的觀點,海洋經濟和陸域經濟是區域宏觀經濟巨系統中的兩個子系統,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聯。陸域經濟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和資金、技術、人才等優勢,為海洋經濟的發展提供支持;而海洋經濟有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空間,可以緩解陸域經濟發展的瓶頸。但同時,海洋經濟和陸域經濟在某些方面也存在著相互競爭。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與陸域經濟的聯動中會產生更大的效益,不僅會加快海洋經濟的發展,也會推動陸域經濟的轉型升級。通過海陸聯動、協同發展途徑,實現經濟發展、產業轉型、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等,進而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高度統一。可選擇海洋經濟和陸域經濟中產業關聯度大的主要產業,相互延伸產業鏈,這樣既可以推動主要產業的發展,也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通過資源要素的市場化,促進其在海洋經濟和陸域經濟間的合理流動,從而提高了資源要素的配置效率,也有助于資源的保護;海洋污染有一部分是源于陸域的生產和生活,因此只有海陸聯動,對海上和陸地污染源實行分頭控制,共同治理,才能有效地治理海洋污染,實現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3.提高海洋經濟的開放程度現階段,我國經濟對海洋資源和空間的依賴程度大幅提高。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意味著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加深,將逐步形成海陸內外聯動、東中西互動開放的全國對外開放新格局。因此,沿海區域應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促進海洋經濟發展所涉及的資源要素的合理流動,以促進海洋經濟的轉型升級與持續健康發展。[2]沿海區域進一步提高海洋經濟的開放程度,一方面,應深化海洋經濟的國際合作,在貿易、投資、科研和環保等方面全方位開展對外海洋交流合作。加大港口的建設,擴大海港口岸的開放;推進海洋產業“走出去”,促進海洋經濟提質增效;另一方面,也應增進沿海區域間以及沿海區域與內陸區域間的合作與互動。以沿海區域的發展輻射帶動內陸區域的發展,通過內陸經濟的發展支撐海洋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曉光,崔占峰,王少瑾.藍色經濟區城市海洋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2(02):60-64.
[2]劉堃.擴大開放,加強合作,推進海洋經濟轉型[N].中國海洋報,2014-08-04(1).
作者:姜麗 單位:大連海事大學航運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