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蘭州新區循環經濟的體系建設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從蘭州新區循環經濟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出發,分析了蘭州新區建設循環經濟體系所具備的有利條件和面臨的困難,提出了蘭州新區建設循環體系的基本原則和構建框架。
[關鍵詞]蘭州新區;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
蘭州新區作為國家批準建立的首個西北地區的國家級新區,無論從政策助力還是戰略部署上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蘭州新區在發展中也面臨著自然資源相對稀缺、生態環境基礎薄弱等問題。本文從蘭州新區構建循環經濟體系的角度出發,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1蘭州新區循環經濟體系建設必要性
蘭州新區在建立之初就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其區域發展目標,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在循環經濟理論的指導下,以建設生態新區作為蘭州新區發展的必由之路。蘭州新區的建設和發展中必須高度重視資源的節約和充分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的層次,從深層次開發新能源,從而以更小的代價實現自然資源的有效價值轉化。發展循環經濟正是以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節約自然資源為目標,是實現生態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模式。
2蘭州新區建設循環經濟體系具備的有利條件及面臨的困難和約束
2.1蘭州新區建設循環經濟體系具備的有利條件
2.1.1國家戰略層面我國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孕育形成,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全面深化改革等政策機遇在增多。國家對中西部地區發展政策的傾斜正在持續增加。國家優化區域產業分工,支持西部地區承接勞動密集型、環境友好型產業轉移和資源就地加工,蘭州新區借助地理優勢,抓住國家大力發展西部地區的戰略機遇,推動區域經濟更上一個臺階。2.1.2中觀層面,主要側重于區位優勢、產業優勢、功能優勢等。(1)區位優勢。隨著蘭州新區與市區之間的蘭秦快速通道通車、城際鐵路的建成、中川機場二號航站樓的投運,蘭州新區與蘭州市區和周邊城市形成了區域一體化的融合發展態勢進一步明顯。新區在西隴海蘭新經濟帶、蘭西格和蘭白經濟圈中的重要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新區帶動全省和輻射西北的交通優勢將進一步顯現。二是向西開放的平臺正在形成。按照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布局,加速甘肅省“走出去”的步伐,擴大與中西亞、中東歐及新興市場的貿易,蘭州新區綜合保稅區充分利用“一帶一路黃金樞紐港”的區位優勢和戰略通道優勢,著力打造向西開放的戰略平臺。(2)產業優勢。“十二五”期間,蘭州新區圍繞“國家重要的產業基地”的戰略定位,依托九大園區,著力推進產業集聚,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堅持招大引強,中國鐵建、正威集團等38家“三個500強”企業入駐新區;科天化工、四聯光電、亞太伊士頓電梯等25個招商引資項目和蘭石集團、青島啤酒、亞盛亞美特等15個出城入園項目已建成投產;武漢長飛、長城博覽園、際華3512等101個產業項目正在加快建設,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水性材料、光電制造和生物醫藥等六大產業鏈為核心的產業體系,產業支撐能力不斷增強。文化、商貿、旅游等服務業快速發展,已建成西部恐龍園、長城影視城、藍天兒童城、牡丹園、玫瑰園、秦王川濕地公園等旅游服務項目;奧特萊斯、新港國際商貿城、瑞嶺國際商業廣場等商貿項目即將投入使用;綠地智慧金融城、省體育中心等項目加快建設,促進了文化商業要素的集聚,推動了人氣集聚和產城融合發展。以光伏農業、設施農業、觀光農業為主的農業產業化初顯成效,高原夏菜、玫瑰牡丹、高品質牛羊養殖已經形成特色,高效節水農業達12萬畝,引進了敬業向日葵產業園、甘肅綠苑農業、萬達公司等一批現代農業加工企業,農業產業化已初具規模。(3)功能優勢。蘭州新區總體規劃形成“兩區一城四片”總體空間結構。“兩區”為北部的生態農業示范區以及南部的生態林業休閑區和水秦路兩側生態修復綜合試驗區。“一城”為核心城區,包括保稅物流、科技研發、行政辦公、金融商業、職業教育、文化旅游等綜合服務職能。“四片”包括石化產業片區、國際合作及物流片區、中小企業片區(樹屏)以及綜合產業片區,為新區主導產業空間落實的地區。蘭州新區已建立了循環經濟項目庫,今后在項目庫建設中,將按照建成一批、實施一批、儲備一批的滾動模式,對項目庫中的項目分批組織實施,建設標志性示范工程,帶動重點領域循環經濟全面推進。
2.2蘭州新區建設循環經濟體系面臨的困難和約束
2.2.1區域經濟總量不足截止2017年4月12日,中國國家級新區總數共19個,從經濟總量上看,19個新區共分成了三個經濟梯隊:第一梯隊是天津的濱海新區和上海的浦東新區這兩個超級大區。2016年天津濱海新區的地區生產總值高達10002.31億元,增速達兩位數10.8%,成為高增長且經濟總量最高的國家級新區,其區域經濟總量占天津市同年GDP的55.92%。上海浦東新區2016年生產總值為8731.84億元,增速為8.2%,其區域經濟總量占上海市同年GDP的31.79%。第二梯隊的新區為經濟總量在在1000億元以上的區,兩個梯隊之間沒有模糊地帶。蘭州新區屬于第三梯隊,這一梯隊的經濟總量則不足1000億元。2016年蘭州新區的地區生產總值為150億元,年均增長20%,占蘭州市同年GDP的6.62%。與第一梯隊和第二梯隊的國家級新區相比較,蘭州新區表現出區域經濟總量不足,占所屬市區GDP比重較低,對區域經濟的輻射帶動能力弱等不足。2.2.2產業集聚效應還未發揮蘭州新區自籌建以來,先后實施大招商,落地產業項目318個,總投資4220億元,其中“出城入園”項目47個,總投資447.9億元。蘭石集團、水性科天等96戶企業建成投產,222個項目正在加快建設。新區產業由少變多、由小變大,培育壯大先進裝備制造、精細化工、生物醫藥、新材料、現代物流、電子信息、文化旅游、現代農產品加工等主導產業。截止2016年累計生產總值僅有536億元,與總投資4220億元還有巨大的差距。并且各主導產業規模總量較小,暫時難以形成吸引經濟活動向蘭州新區靠近的向心力—產業集聚效應還未發揮。2.2.3生態環境建設基礎薄弱蘭州新區屬于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地貌類型,平川、梁峁、溝壑及河谷地貌發育。整個地域寬闊,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東西兩面是低矮黃土山丘,土質多為黃綿土,土層深厚,自然植被稀疏。這種先天的地域特征使得蘭州新區在建成初期環境惡劣,風沙四季可見,環境剛性約束日益明顯,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2.2.4蘭州新區與蘭州市區及周邊地區聯系不夠緊密蘭州新區位于秦王川盆地,地處蘭州、西寧、銀川3個省會城市共生帶的中間位置,距蘭州市38.5公里,有一條蘭秦快速公路銜接新區與蘭州市區,同時開通了城際鐵路連接中川機場—蘭州新區—蘭州市區。但是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使得其與蘭州市區及周邊地區的聯系不夠緊密,從市區駕車需40分鐘左右才能到達蘭州新區,期間基本是繞山道路,未有城鎮與其連接。另外蘭州新區與周邊地區的互動還不夠明顯,開放開發的示范作用還有待加強。2.2.5科技實力較弱,區域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蘭州新區在十二五期間研究與開發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僅為1.8%,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為2.35件,科技進步貢獻率為32%,與預期目標相距甚遠。科技投入比重偏低導致企業自主創新的科技資金投入不足,科技資源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直接影響著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成為制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瓶頸”。另外,新區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且具競爭力的高附加值產品還比較匱乏,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所需的核心技術掌握較少,關鍵零部件以及工藝裝備的研究開發和上下游產品配套能力弱,一些制約發展的關鍵技術還未完全突破,致使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經濟環境下行的壓力下還不足以挑起引導增長的重任。
3蘭州新區循環經濟體系構建
3.1蘭州新區循環經濟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
蘭州新區循環經濟體系建設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堅持與國家、甘肅省、蘭州市及新區發展定位相結合原則;堅持“3R”原則、減量化優先原則;堅持“產業集聚,園區承載,項目支撐”原則;堅持“培育優勢、錯位發展、區域互補、協作競爭”原則;堅持橫向耦合、縱向延伸原則;堅持資源結構調整和科技創新原則(科技先導、體制創新);堅持“政府推動、企業落實、市場引導、公眾參與”原則。
3.2蘭州新區循環經濟體系的基本構造
3.2.1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提升區域經濟總量以企業、產業鏈和園區為載體,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培育循環經濟企業,加強上下游產業對接,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優勢產業,形成石油化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農產品加工等循環經濟產業鏈。(1)依托蘭石、蘭州電機等企業出城入園搬遷改造,完成設備制造-回收-再制造產業鏈建設,加強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氣、余熱循環再生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益,構建企業內循環、企業設備產品循環、園區內循環和園區間循環四個層面的循環體系。(2)以蘭州聯合鑄造、蘭鑫鋼鐵為節點企業,依托蘭州新區(黑石川)循環經濟產業園,打造廢舊金屬利用循環經濟產業鏈。(3)以佛慈、大得利、新蘭藥、奇正藏藥等重點企業為主體,打造生物醫藥產業鏈。以蘭州新區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為發展載體,采用節能節水新工藝、設備,切實推進節能減排,加強對藥渣、廢水、廢棄包裝物等廢棄物的處理和處置,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4)以種養殖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為重點,打造種養加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5)以甘肅光能新能源企業為龍頭,清潔能源打造“碳纖維電能替代”的清潔能源產業鏈。實現“電能替代”和“煤改電”的節能環保方向,開發分布式光伏電站、光伏生態農業、光伏精準扶貧、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發展清潔能源“煤改電”電采暖工程,為就地消納電力能源,實現“電能替代”新模式創一條新路提供可靠保障。(6)以蘭州三維大數據標準化研究院、蘭州北科維拓科技和蘭州國器裝備制造集團為領頭羊,打造電子信息循環經濟產業鏈。圍繞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家庭、智能樓宇、智慧社區等領域,著力整合智能制造上下游產業鏈,實現三維數字便民自助終端、智能家居、三維智能交通、三維智能機器人和射頻芯片標簽等相關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在蘭州新區打造國際知名、國內一流、西北最大、設備最先進的“互聯網+物聯網”智能制造園區。3.2.2依托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建設,實現地區產業集聚效應蘭州新區圍繞“國家重要的產業基地”的戰略定位,應該依托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建設,推動產業發展邁向高端化、集群化。加快八大產業園建設,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圍繞“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優鏈”,強化產業鏈精準招商,實現地區產業集聚效應。3.2.3完善生態建設機制建立生態文明考核評價機制。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城鎮化發展評價體系,完善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強化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管理。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建立健全居民生活用電、用水、用氣等階梯價格制度。制定并完善生態補償政策,加大生態補償投入力度,擴大生態補償范圍,提高生態補償標準。根據自然環境特點,新區正在打造集群化的生態保護圈和生態安全防護體系,使蘭州新區成為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和干旱區生態新城、荒漠化生態修復的示范區。3.2.4找準發展方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帶動周邊經濟發展蘭州新區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緊緊抓住自身固有特色,做大做強產業,形成規模性的產業化經濟鏈。大力拓展市場流通領域,擴大消費拉動內需,帶動周邊范圍相關產業迅速崛起。促使經濟發展特色化,并以品牌效應向四周輻射,引領帶動其他地區同步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奔小康。3.2.5加強科技創新,改革人才引進機制以合作型創新為主攻方向,加快產業創新平臺建設,強化科技人才激勵機制,深化產學研和國際科技合作,積極推動蘭州新區科技人才隊伍發展,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對新區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突出抓好國家級孵化器、工程中心、新型研發機構、新區智庫等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通過加強人才創新載體建設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建設新區科技人才高地。改革人才引進機制,深入務實地推進用人制度的市場化,推動蘭州新區人才流動。人才評價依據市場規則、按照市場價格、參與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以市場價值回報人才價值,以財富效應激發聰明才智,讓科技人員和創新人才走進蘭州新區,通過創新創造價值,實現財富和事業雙豐收。
[參考文獻]
[1]張建三.天津濱海新區發展循環經濟路徑研究[J].天津經濟,2012(02).
[2]高新才.全力打造以蘭州新區開發建設和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為重點的經濟戰略平臺[J].社科縱橫,2013(01).
[3]鞠冉.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以遼東灣新區為例[J].商場現代化,2016(04).
作者:張麗娟 單位:蘭州財經大學長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