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工業園區循環經濟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園區循環經濟PDCA管理模式與標
準需求分析本節應用戴明模式(PDCA)對園區循環經濟管理要求及標準需求進行闡述與分析。具體包括P-策劃(Plan):根據園區的循環經濟方針,識別園區的循環經濟因素及其適用的法律法規、政策、標準等并進行具體的策劃,制定各部門和行業的具體發展目標及實施方案。D-實施(Do):實施過程中以循環經濟相關標準和園區碳生產率、資源生產力優化目標的要求為起點,提供必要的人力資源、基礎設施,以及技術和財力資源,嚴格貫徹適合本園區的循環經濟相關標準。C-檢查(Check):通過標準化的績效評價方法對設定的循環經濟方針、目標和指標進行測評,來檢查循環經濟管理體系的有效性。A-改進(Act):根據檢查結果采取各種措施予以糾正和預防,從而實現循環經濟標準化工作模式的持續改進和工業產業園區物質代謝的持續優化。
1.1策劃類
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管理的策劃過程,應把重點放在對循環經濟因素,新企業準入以及適用的法律法規、政策、標準等的識別。在識別循環經濟因素的基礎上,制定循環經濟發展目標和實施方案。
1.1.1循環經濟因素識別在識別整個園區物質消耗、廢棄物綜合利用、污染物排放情況的基礎上確定影響園區循環經濟績效的因素。根據循環經濟因素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標準和對循環經濟的影響程度確定重要循環經濟因素,通常包括:水、能源、原材料消耗和綜合利用,環境污染物排放等。
1.1.2新企業準入新企業準入園區的選擇問題是園區管理中的最重要問題。新企業的可循環經濟的力度決定了園區的整體質量,從而也決定了園區可持續發展的市場生存力。同時,企業在產品節能低碳設計等方面的差異也影響著整個園區的成敗。合理的新企業準入門檻選擇將直接影響到園區的競爭力。因此應實行綠色招商,把好企業入區關,實施嚴格的環保一票否決權,從項目源頭上杜絕高污染、高消耗、高危險的企業進入園區。園區應堅持對當前雖有市場,但技術落后、設備陳舊、會帶來嚴重污染、破壞生態環境的項目不予批準,從而促成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少、品牌效益好的優質、“綠色”跨國公司入區發展。
1.1.3其他法律法規標準識別園區應識別并獲取園區循環經濟因素所適用的法律法規、政策、標準要求和園區所承諾的其他要求,確定如何將這些要求應用于園區的循環經濟因素。對于園區的某些循環經濟因素,如果尚不存在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園區可以制定并實施內部績效準則。園區依據適用的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和所確定的內部績效準則,制定相應的環境目標和指標。
1.1.4目標、指標和方案將循環經濟方針具體化,明確園區的循環經濟目標。重點是圍繞園區節水、節能、節地、節材、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制定循環經濟發展目標。將循環經濟目標量化,確定適用于本園區的循環經濟指標,應包括資源產出指標、資源消耗指標、資源綜合利用指標、廢物排放降低指標。在這方面,國家標準《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管理導則》已完成報批稿,其他標準(如量化的循環經濟目標)應根據各類園區具體需求制定地方標準。
1.2實施類
發展工業園區循環經濟,需要在園區的統一領導下建立循環經濟管理系統。針對目標、指標和方案確定具體的績效指標和措施,不斷地運行和持續改進工業園區的循環經濟管理工作,以提高園區的循環經濟績效。
1.2.1規劃和建設方面園區在規劃建設過程中,遵循科學規劃、總體布局原則,有效利用土地、資金、廠房、基礎設施等資源。園區選址要考慮交通、自然環境、周圍地區的產業結構以及將來的投資強度等因素,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園區要合理布局產業用地,做到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通過土地利用規劃引導產業布局和篩選項目進園。企業入園前,應進行選址規劃和建設可行性評價,減少重復建設和預防環境污染。合理統籌,并盡可能實現設施的共享,讓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基礎設施建立水循環系統、能源利用系統、廢棄物回收處理系統及交通和物流系統。園區根據產業特色,規劃和調整產業結構,實行補鏈招商,構建循環產業鏈。針對園區內廢棄物特征和支柱產業的上下游配套,引入資源再生型企業,將一家企業的廢棄物轉變為另一家的原材料,從而搭建起園區的循環產業鏈,減少園區物資的運輸和廢棄物的排放量,提高物質代謝效率。鼓勵園區內的大型企業通過技術研發、設備引進以及與其他企業合作等方式,利用副產品和廢棄物生產新的產品,延長自身產業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這方面,《循環經濟產業共生與鏈接技術導則》、《循環經濟產業共生與鏈接管理通則》、《循環經濟產業共生網絡評估與優化》等國家標準已完成立項,正在制定中。
1.2.2生產方面園區內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用水、用能、用材要做到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并對廢水進行處理,做到達標排放,積極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對產生的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
1.2.3消費方面消費過程中應抵制過度包裝等浪費資源行為,倡導綠色消費。園區內企業的生產消費、政府采購和公眾消費過程中,應當優先采購節能、節水、節材和有利于保護環境的產品及再生產品,優先購買符合節水產品認證標準的用水器具和具有能效標識的用能產品。
1.2.4流通方面園區應建立專門的信息平臺,為企業提供原材料、商品的相關信息,提供暢通的信息渠道,消除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貨物積壓等問題,減少流通過程中的資源、能源消耗。建立工業廢棄物交換(易)標準臺,運用現代信息手段做好技術交流和信息服務,為園區企業提供廢棄物交換(易)信息,使廢物資源在企業間、社會間得到合理集中、配置和交換。園區的交通設施應盡可能實現共享,交通工具應符合能耗標準,并盡量利用清潔能源。
1.2.5支撐保障方面園區應指定專門機構負責本園區的循環經濟管理工作,并應具有相應作用、職責和權限。各區、街道應根據園區循環經濟管理方針的總體要求制定本區、街道的循環經濟發展方針和政策,具體到每個企業。園區企業要指定專門部門或個人負責本企業的循環經濟管理工作,確保在生產過程中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標準的要求,并定期與園區循環經濟管理機構溝通。建立并實施循環經濟信息平臺,循環經濟相關新聞、技術信息、政策信息、標準信息等,建立相關監管、激勵、宣傳教育、技術職稱等制度體系。
1.3檢查類
在循環經濟管理體系的運行過程中,應對園區的循環經濟績效進行檢查,并對結果做出分析,包括:合規性評價、循環經濟績效評價。
1.3.1合規性評價園區應該定期評價適用的循環經濟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標準等要求的遵守情況,履行對合規性的承諾。包括:園區的循環經濟方針、目標是否符合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要求,并根據法律法規的變更采取相應的糾正和預防措施;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對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等相關標準的貫徹執行情況。
1.3.2循環經濟績效評價園區循環經濟管理機構應根據本園區的循環經濟因素、目標和指標,按照國家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績效評價標準,建立并實施園區循環經濟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循環經濟統計制度,包括規范數據來源和提交方式,明確指標的核算、評價方法,規范評價果的。其中《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績效評價技術導則》國家標準已完成國家標準送審稿,還可根據實際需要,制定園區能源、水等統計核算規范類的標準。
1.4改進類
園區循環經濟管理機構應根據循環經濟策劃、實施及檢查的結果,提出園區循環經濟管理體系的新思路,從而實現循環經濟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管理體制創新思路可包括以下四類等。
1.4.1創新管理機構層次創新循環經濟園區管理機構層次,探索建立園區資產運營機構。開發運營機構在政府安排的制度框架下,自主經營。園區管委會通過建立制度規范來約束運營管理機構,而不是直接干預其經營;政府在給予資助和補貼的同時,對其提供的產業基礎設施價格實行上限控制。園區資產經營公司的業務應主要在園區開發建設基礎設施、推介招商、產業用地和廠房的出租,區內日常服務和管理、提供風險融資和擔保等。
1.4.2建立多元管理體制循環經濟園區的經營與管理應逐漸向多元管理主體方向轉變,由政府、中介機構、金融部門和一些戰略投資者等共同經營與管理。近期園區的開發建設應該發揮民間資本的作用,對一些短期內能夠回收的基礎設施項目,可以允許民間資本經營或有民間資本參與,這樣可以減少非公益設施建設的盲目性,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參與、企業為主、市場運作”的新機制。
1.4.3實行差別化考核評價機制循環經濟園區的考核評價機制,突出經濟實力、資源產出、循環利用和生態修復這四個基本特征,弱化社會管理指標,并以此作為考核評價園區發展的核心工具。在園區的用人機制上應充分發揮考核評價機制的作用,引導園區圍繞循環經濟走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1.4.4行使統一管理職能對園區管轄范圍內的經濟事務行使統一管理職能,從而使企業進園需要辦理的各種手續得以簡化,管理服務企業的能力和效率大大增強。盡可能把本級所擁有的經濟管理權限交給園區行使,一些不便下放的權限,也可以采取變通辦法處理,使園區機構的設置有較大的決斷權、處置權,以提高決策效率[3]。在改進類方面,園區可針對循環經濟的發展需要,制定各類工作標準,滿足管理創新等的需求。
2園區循環經濟管理標準體系框架
綜上所述,按照PDCA的思路,對園區循環經濟管理標準進行劃分,可分為5類:園區循環經濟管理基礎通用標準、園區循環經濟策劃類標準、園區循環經濟實施類標準、園區循環經濟檢查類標準、園區循環經濟改進類標準。
作者:侯姍 劉玫 單位:中國標準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