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國循環經濟保障機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循環經濟的內涵及實質
循環經濟在我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和實踐基礎。我國廣大勞動人民崇尚節儉、盡量做到物盡其用,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文化基礎。發展循環經濟在我國有一個內涵不斷擴大、思路逐步清晰、重點不斷調整的過程:如國家通過法律法規、政策激勵等措施,鼓勵企業開展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工業“三廢”的“吃干榨盡”;從1994年國家倡導清潔生產,現在又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可以說,這些都是我國尋求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途徑。循環經濟遵循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環(recycle)(3R原則),這成為許多研究者的共識,并將減量化解釋為輸入端方法,再利用側重于生產過程,再循環屬于輸出端方法。“3R”來自于杜邦的“3R制造法”,三者均是提高資源效率的途徑。將之用來指導企業生產無疑是正確的,也是必要的;但作為國家發展循環經濟遵循的原則尚嫌不夠,更應強調資源效率和環境友好。在市場經濟日臻完善、政府職能轉變的條件下,我國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實質,是用發展的思路解決資源約束和環境污染矛盾,降低發展成本,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實現我國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對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階段、人均資源占有量不足的我國來說,循環經濟首先是資源節約戰略。循環經濟追求的不是簡單地降低資源消耗,而要使資源盡可能得到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從而達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目的。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工業化模式,我國不能照搬。在資源約束的條件下,我們必須將節約放在優先位置。資源利用的減量化和廢舊物資的回收利用,一直是我國資源節約的主要手段,也是循環經濟的重要內涵。減少污染物排放是循環經濟的另一個題中之義。工業污染防治的最初措施是“末端治理”。這是一種只投入不產生經濟效益的措施,即使在發達國家也已改變了這種費而不惠的技術路線。清潔生產強調生產的全過程控制,從源頭削減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實際上,這也是企業循環經濟的主要內容。如果說清潔生產主要在企業內部施行的話,循環經濟則可以在更大的空間范圍內配置資源:通過延長產業鏈,將上游的廢物變成下游的原料,以及能源的梯級利用,變廢為寶,化害為利。比如,火電廠的粉煤灰是固體廢棄物,但可以用來生產多種建材,變成具有市場價值的商品,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循環經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循環經濟覆蓋所有的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保護為基本特征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涉及每個公民、每個家庭、每個社區、每個企業、每個地區乃至整個民族。例如,一個家庭的節電、節水、垃圾分類等;一幢辦公大樓的節能、利用太陽能、中水利用、分布式冷熱電聯供等;企業的節約降耗、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等;社區的垃圾分類回收等,都屬于廣義的循環經濟。狹義的循環經濟則是通過廢物資源化來發展經濟,相當于“廢物經濟”、“垃圾經濟”范疇。我國要推進的循環經濟,不應屬于狹義的循環經濟范疇。
(一)典型的生態農業模式
無論是從物質循環角度考察,還是從物質代謝或產業共生關系角度分析,生態農業實際上就是循環經濟在農村的實現形式。經濟學史研究表明,中國在900多年前的珠江三角洲就出現“基塘系統”雛形。中國農科院的專家總結了200多種生態農業模式,從物質流的角度看主要有三類。
1、種養殖業復合系統
種養殖生態農業系統中存在著物質代謝和共生兩種類型。其中,以基塘復合模式為代表的模式,實質是物質的代謝或循環;以稻鴨系統為代表的模式,實質是營養物的共享。
(1)基塘復合模式
在我國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存在類型眾多的基塘模式。其中,種在基上的植物類型因地而異,同樣養在塘里魚也有很多品種。但抽象出來的物質循環方式和原理是一樣的。桑基魚塘。這是最基本的物質代謝類型。在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區、杭州等地均有分布。魚塘養魚,塘泥為桑樹生長提供肥料,桑葉為蠶提供食糧,蠶的排泄物為魚提供飼料,形成一個物質流的循環。蔗基魚塘。這種系統結構較簡單,嫩蔗葉可以喂魚,塘泥肥蔗,塘泥促進甘蔗生長,起催根作用使甘蔗生長快;塘泥含大量水分,對蔗基上甘蔗生長起明顯作用。一些地方在蔗基養豬,以嫩蔗葉、蔗尾、蔗頭等廢棄部分用于喂豬,豬肥用于肥塘。果基魚塘。各地在塘基上種的果樹種類很多,例如,香蕉、大蕉、柑橘、木瓜、芒果、荔枝等等,同一地點的果品也有變化,主要取決于市場需求。一些地方在高桿植物下養雞、鴨、鵝等家禽,既可以吃草、蟲,又可增加經濟收入,家禽糞便還可以肥地,可謂一舉多得。此外,還有花基魚塘、雜基魚塘等類型。前者是在基上種養各種各樣的花,后者則在基上種植蔬菜、花生等經濟作物。
(2)稻鴨(魚)共生模式
在我國南方一些水網地區,主要農作物是水稻。在長期的實踐中,勞動人民探索出了豐富多彩的稻田生態模式,如稻田養魚、稻田養蟹、稻田養蝦、稻田養鴨等。稻田里養鴨是一種“人造”共生系統,它利用了動植物間的共生互利關系,利用了空間生態位和時間生態位以及鴨的雜食性,將鴨圍養在稻田里,讓鴨和稻“全天候”在一起,以鴨捕食害蟲代替農藥治蟲、以鴨采食雜草代替除草劑、以鴨糞作為有機肥代替部分化肥,從而實現以鴨代替人工為水稻“防病、治蟲、施肥、中耕、除草”等目的。一般地說,不同種養殖業間的廢棄物相互利用,不僅減少了水稻化肥農藥使用量,控制了農業面源污染,保護了生態環境,而且還可以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
2、以沼氣為紐帶的各種模式
這種模式一般可以概化為:農產品消費過程中和消費之后物質循環和能量利用。
(1)北方的“四位一體”模式
以生態學、經濟學、系統工程學為原理,以土地資源為基礎,以太陽能為動力,以沼氣為紐帶,種植業和養殖業結合,將沼氣池、豬禽舍、廁所和日光溫室等組合在一起,構成“四位一體”模式。簡言之,就是建大棚利用太陽能養豬養雞、種植蔬菜,以及人畜糞便作原料發酵生產沼氣用于照明,沼渣作肥料又用于種植,從而形成四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這種模式既可以解決農村的能源供應,改善農民的衛生和生活環境,又可以減少農作物和蔬菜生長中農藥化肥的使用,提高食品品質和食品安全。
(2)西北“五配套”模式
這是西北地區解決干旱區的用水,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具體做法是:建一個沼氣池、一個果園、一個暖圈、一個蓄水窖和一個看營房。實行人廁、沼氣、豬圈三結合,圈下建沼氣池,池上搞養殖,除養豬外,圈內上層還放籠養雞,形成雞糞喂豬、豬糞池產沼氣的立體養殖和多種經營系統。
3、種、加復合模式
在全國各地農業產業化的實踐中形成的“市場+公司+科技園、基地+農戶”的模式,不僅實現了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而且還出現了各具特色的生態農業模式。在這些模式中,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形成了“種-加-肥-種”、“菌—肥—種”的生態農業產業鏈,形成可持續農業的經濟增長模式。北京留民營按照生態學原理,通過對太陽能、生物能等的綜合利用,建大型高、中溫沼氣發酵池兩座,不但能變廢為寶,還改良了土壤,增強了農業發展的后勁,使生態環境有了明顯的改善,促進了農業的良性循環,實現了農業上的高產、優質、高效和低耗。
(二)生態工業模式
1、產業間共生模式
所謂產業間共生,主要是指第一、第二產業之間存在物質共生關系。從實際看,我國許多地方存在這種產業共生聯系。作為主要特征,這種模式的起點均是吸收太陽能的植物。
(1)貴糖模式
以生態工業為基礎,由六個子系統組成,分別為:蔗田系統、制糖系統、酒精系統、造紙系統、熱電聯產系統和環境綜合處理系統組成,通過中間產品和廢棄物的相互交換銜接起來,形成一個比較完善和閉合的生態工業網絡,不斷充實和完善示范園區的骨架,形成制糖、造紙和酒精生產基地,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多門類工業和種植業相結合的工業共生網絡以及高效、安全、穩定的制糖工業生態園區。
(2)林紙一體化
這一系統的外部投入也是太陽能;產業鏈起點物質是可再生資源。林紙一體化是國家發展造紙工業的方向。我國造紙業長期以草漿為主要原料,燒堿等化學品消耗量大,回收循環利用難度較大,生產中的黑液對環境污染嚴重,一些小造紙廠的產品質量也難以提高。使用木漿造紙,可以解決黑液問題,且木纖維的廢紙有利于多次循環使用。林紙一體化,不是通過砍伐原生林來增加木漿產量,而是通過林業企業和造紙企業的聯合,通過速生豐產用材林為造紙企業提供原料。造紙業的發展,又促進用材林的建設,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3)海水的“一水多用”
我國沿海地區淡水資源緊缺,但有豐富的海水,其中還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和礦物資源。從嚴格意義上說,海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在海水利用方面,常規的工業包括海水的直接利用,如用于發電的冷卻等、鹽業、海洋化工,如從海水中提取有用的化學元素等。在這些產業的發展中,一些地方和企業,圍繞海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了許多海水利用模式,例如山東海化、魯北化工等,均有這類實踐。在魯北的產業共生實踐中,熱電廠利用海水產業鏈中的海水替代淡水進行冷卻,既利用了余熱蒸發海水,又節約了淡水資源;磷銨、硫酸、水泥產業鏈中的液體SO2用于海水產業鏈中的溴素廠提溴,硫元素轉化成鹽石膏返回用來生產水泥和硫酸;熱電廠的煤渣用作水泥的原料,熱電生產的電和蒸汽用于各個產業鏈的生產過程;氯堿廠生產的氫氣用于磷銨、硫酸、水泥產業鏈中的合成氨生產,鉀鹽產品用于復合肥生產。各個產業鏈內部和產業鏈之間的共生關系達17個,包括15個互利共生關系和2個偏利共生關系。其中,利用海水逐級蒸發、凈化原理,在35公里的潮間帶上,建成百萬噸規模的現代化大型鹽場,構建了“初級鹵水養殖、中級鹵水提溴、飽和鹵水制鹽、苦鹵提取鉀鎂、鹽田廢渣鹽石膏制硫酸聯產水泥,海水送熱電冷卻、精制鹵水送到氯堿裝置制取燒堿”的海水“一水多用”產業鏈。
2、以礦業為龍頭的共生模式
以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為起點,構成一大類的物質循環和共生模式。這類模式的基本特點是,產業鏈的起點來自于地球歷史上形成的物質,是不能再生的,開一點就會少一點。
(1)低品位礦產的產業共生
礦石采掘、選礦及冶煉三個環節的銜接,可形成礦業的共生模式,礦石采掘、選礦及冶煉之間的“食物鏈”是“礦石采掘→選礦→冶煉”,礦業開發之間“食物網”關系較弱,但與其他行業生產企業之間仍可能廣泛存在著。例如,魯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依托磷石膏制硫酸同時聯產水泥,形成磷銨配套硫酸、水泥生產共生模式。利用生產磷銨排放的磷石膏廢渣制造硫酸并聯產水泥,硫酸又返回用于生產磷銨。用生產磷銨排放的廢渣磷石膏分解水泥熟料和二氧化硫窯氣,水泥熟料與鍋爐排出的煤渣和鹽場來的鹽石膏等配置水泥,二氧化硫窯氣制硫酸,硫酸返回用于生產磷銨。既有效地解決了廢渣磷石膏堆存占地、污染環境、制約磷復肥工業發展的難題,又開辟了硫酸和水泥新的原料路線、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
(2)以煤炭為核心的聯產形式
近年來,我國不少煤炭企業(集團)制定并實施新的發展策略,以煤炭資源為核心,選擇先進適用技術,通過潔凈煤利用和轉化技術的優化集成,實現能源化工的聯產、潔凈,形成了煤-電、煤-電-化、煤-電-熱-冶、煤-電-建材等發展模式,有效提高了資源效率,降低了成本,從而達到經濟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兗礦、平頂山等集團提出“以煤為本,煤與非煤并重”,“以煤炭資源為依托,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為標志”,構建煤化工、煤電鋁、金融和第三產業四大非煤支柱產業。資源枯竭型城市阜新在進行經濟轉型試點時,重點發展第一、三產業,形成以現代農業為基礎,第二、三產業有機融合的格局。從煤或石油或渣油氣化制得合成氣,用于聯合循環(IGCC)發電,用一步法生產甲醇及其衍生物(甲醛、醋酸、醋酐等)和合成氨及其衍生物(尿素、硫氨、硝氨、碳氨等),還可用作城市煤氣。這一能源化工聯產流程由于一氧化碳只進行單程反應,而且可以保證在低峰供電期增加化學品產量,用電高峰期少產化學品而多發電,從而提高總體效率。這一流程源于早期的煤氣化生產電力和甲醇方案,并采用了一些新的、先進的轉化和合成技術,如一步法甲醇的生產工藝等,將各種途徑綜合在一起,達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結果。
(3)各種金屬礦業的共生
以黑色冶金礦業生產為例,礦石采掘到冶煉的“食物鏈”為:“鐵礦石采掘→選礦→燒結→煉鐵→煉鋼”。礦石采掘、選礦、燒結、煉鐵、煉鋼及與其它行業間的橫向“食物網”關系:燒結、煉鐵和煉鋼的除塵灰均可作為燒結生產的原料;在保證高爐冶煉質量的前提下,增加冶金廢物-鋼渣、含鐵塵泥、瓦斯灰和軋鋼鐵皮等的使用量。銅陵有色金屬公司經過不懈的努力,在礦山采選、冶煉-加工、化工產業形成具有循環經濟特點的循環圈,并由此構成了銅陵有色產業大循環圈。無論是低品位礦產,還是其它礦產資源,其中均含有各種有用的成分,這就為產業共生創造了條件,這也是這類共生的主要特點之一。
3、綠色制造
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的制造業仍然將有一個很大的發展,鋼鐵、水泥等行業發展循環經濟既十分迫切,也有了成功的經驗。鋼鐵行業發展循環經濟,可以從三個層次上采用重點技術加以推進:一是普及、推廣一批成熟的節能環保技術:如高爐煤氣發電、干熄焦(CDQ)、高爐爐頂余壓發電(TRT)、轉爐煤氣回收、蓄熱式清潔燃燒、鑄坯熱裝熱送、高效連鑄和近終形連鑄、高爐噴煤、高爐長壽、轉爐濺渣護爐和鋼渣的再資源化等技術。二是投資開發一批有效的綠色化技術:高爐噴吹廢塑料或焦爐處理廢塑料、燒結煙氣脫硫、煤基鏈蓖機回轉窯和尾礦處理等技術。三是探索研究一批未來的綠色化技術:熔融還原煉鐵技術及新能源開發、薄帶連鑄技術、新型焦爐技術和處理廢舊輪胎、垃圾焚燒爐等與社會友好的廢棄物處理技術。我國鋼鐵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特點是有一個利用廢物的“爐子”,且大量的熱量可以分級利用。濟南鋼鐵、鞍鋼、寶鋼等,均形成了各自特色。濟鋼通過技術開發,單位產值能耗多年來持續下降,起重要作用的除了清潔生產、加強管理外,還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干熄焦技術,值得推廣應用。此外,水泥也是一個典型的利廢行業,發展循環經濟大有可為。
(三)資源綜合利用與環保產業
資源綜合利用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也是實現環境友好的重要措施。其中,垃圾焚燒的熱利用、垃圾填埋場的沼氣回收利用等,均是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
1、農業廢棄物再生利用模式
(1)秸稈的綜合利用
綜合利用農業廢棄物,化廢為利,使之用作燃料、飼料、肥料和工業原料,對于推動新農村建設和可持續農業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不少地方形成了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的很多模式。例如,1998年山東省組織實施作物秸稈生物質綜合利用技術及其產業化開發示范工程,在周村、歷城、兗州三地采取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相結合,因地制宜建立了秸稈機械化還田、工廠化秸稈還田、工廠化生產秸稈生物有機肥、秸稈青貯氨化、秸稈氣化、秸稈養菇等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示范工程,取得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
(2)集中養殖業
畜禽養殖是一個重要產業,近年來在全國得到迅速發展,為“菜籃子工程”和增加農民收入做出了貢獻。根據食物鏈和營養級關系,通過青貯氨化、興辦沼氣等農藝措施,將作物秸稈、畜禽糞便、農畜產品加工剩余物等農業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起來,使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多層次利用,形成“豬-沼-果(林、草)”模式,既有效控制了環境污染,又能帶來經濟收益,并且優化社會投資結構,有利于實現生態與社會的雙重效益。
2、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
所謂大宗工業廢棄物,一般是指每年的產生量大、既占地又對環境存在不利影響的那些固體廢棄物,例如煤矸石、粉煤灰以及其他各類工業廢渣等。開展大宗工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形成了眾多的產業共生模式。
(1)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做建筑材料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做水泥:由于煤矸石和粘土的化學成份相近,在水泥生產中可代替部分粘土提供生料的硅質鋁質成分,同時,煤矸石還能釋放一定熱量,燒制水泥熟料時可以代替部分燃料。山東新汶礦業集團、黑龍江雙鴨山、山西等煤炭集團利用煤矸石發電、生產水泥;平煤集團公司湛河水泥有限公司已將煤矸石作為水泥生產的原料,采用煤矸石“雙摻”技術(在生料中摻加黑矸石,在熟料中摻加自燃后的紅矸石和粉煤灰),大大降低了水泥生產成本。用煤矸石做燒結空心磚:經過適當的成分調整,利用煤矸石可部分或全部代替粘土生產磚瓦,其強度和耐腐蝕性都優于粘土磚,且干燥速度快,收縮率低。不少煤礦利用國家墻體材料革新和限制黏土磚使用的機遇,以煤矸石為原料,大力發展矸石磚,不僅“吃”掉了原來的矸石山,減少了污染,還騰出原來被占的土地,可謂一舉多得。有關研究表明,粉煤灰的用途已經達到160多種,既可以用于造高速公路,也可以用于生產高附加值產品。
(2)利用煤泥制作水煤漿,并用于發電中、高灰分煤泥合理的利用方式是燃燒,前提是將煤泥干燥;自然干燥占用大量土地,并且受影響大,機械干燥投資大,運行費用高。將煤泥適當處理后調制成漿,供電站、工業和民用鍋爐燃用可解決上述問題,是一種大規模利用煤泥的好途徑。全國各地在利用低熱值煤(包括煤矸石和中煤)方面,形成了許多模式,最主要的用途是發電。利用工業廢棄物發展循環經濟的特點是,源頭所使用的物質原來屬于廢物,經過技術進步或資源的綜合利用,不僅延伸了產業鏈,還減輕了對環境的壓力,增加了就業機會。
3、生活廢棄物的綜合利用
從性質上看,生活廢棄物可以分為:生活垃圾和廢舊物資。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清運早已形成較完整的體系;其國家主管部門是建設部,具體工作原來由城市的環境衛生系統承擔。廢舊物資的回收利用則主要由社會完成。
(1)社會回收體系
實現社會層面的物質循環關鍵是建立一個回收、分類、加工利用體系。在原來國有回收隊伍日益萎縮的同時,社會回收體系逐步成熟。北京市海淀區2003年開始建設以再生資源回收網點、集散地和加工利用三位一體的社區回收體系。北京市利用廢報紙制成質量較高的再生紙、將廢塑料經熱解后制成油氣作能源使用,已形成規模生產;成立了廢舊物品交易市場,通過市場化運作提高廢品回收和利用率。河北保定市成為華北地區利用廢舊木材制造大芯板的基地,河北文安縣和雄縣則成為華北兩個廢舊塑料的回收加工基地。青島市把生活垃圾預處理后產生的無機物質用作制磚的原料,制成的燒結磚符合國家建材標準,并已大批量生產。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上海市一次性塑料飯盒的回收處置較有特點。上海對一次性塑料飯盒的回收處置,根據“誰污染誰付費”原則,探索形成了一條污染者付費,市場化運作,網絡化管理的模式。通過一次性飯盒的回收利用,解決了一次性飯盒的處理問題,形成了良性循環機制。
(2)各類廢水的循環利用
從雨水利用、中水利用,到地下苦咸水的開發利用以及海水的綜合利用等,各地形成了眾多的綜合利用模式和產業共生形態。例如,我國一些城市的中水利用,成為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廈門如意集團采用生化處理工藝,引進污水處理設備,建污水處理池,并充分利用處理后的工業廢水,主要用途有:(1)果蔬生產加工場所的清洗;(2)種苗引繁中心育苗生產用水及新品種示范區的灌溉;(3)廠區綠化植物的澆灌;(4)洗手間的沖洗等。對于回收池中多余的處理水還可通過渠道排放,用于農田灌溉,形成產業鏈。
(3)各類廢舊物資的綜合利用
我國歷來重視廢金屬、廢塑料、廢橡膠、廢紙張等的回收利用,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從中尋找財富,一些昔日的廢舊物資如今也身價倍增。江蘇省春興合金集團是一個生產再生鉛的大型冶金企業,生產原料不是金屬礦石,而是汽車報廢的鉛酸蓄電池。江蘇省霞客色紡股份公司是一個年產8萬噸滌綸紗和滌綸短纖維的化纖企業,生產原料全部是廢舊塑料瓶。人們原先丟棄的礦泉水瓶、可樂瓶、食用油瓶等等,經過一道道工序處理后,變成了五顏六色的紡織原料。這家工廠一年就要“吃”掉20多億只廢舊塑料瓶子。類似的企業眾多,浙江的一個廢紙再生企業的年產值達到15億元;北京南郊的一個企業,利用下腳棉生產牛仔服的線,并出口創匯,不僅利用了廢棄物,也創造了就業機會。
(4)廚余垃圾的資源化與無害化
廚余垃圾一般與其他生活垃圾混合收集后填埋處理,也有采用堆置、常溫堆肥、厭氧發酵和焚燒的。2002年,全國有各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場)651座,年處理能力7688萬噸,為1981年的29倍。其中,填埋場528座,處理能力6898萬噸,占89.7%;焚燒廠45個,處理能力275萬噸,占3.6%;堆肥廠78個,處理能力517萬噸,占6.7%。填埋存在著浪費土地、產生惡臭氣體與滲濾液等問題;如果用來喂豬,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會進入食物鏈,影響人體健康。廈門閩星公司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在堆肥處理有機廢物的基礎上,探索利用生態技術,構建高效的有機廢棄物生物轉化技術(蚯蚓與微生物互作),規模化處理廚余垃圾、水浮蓮、農業廢棄物等,并生產轉化為具有高附加值的有機、無機、微生物復合肥,促進了有機廢棄物生態循環再利用和土壤改良。
(5)發展水葫蘆產業解決水體富營養化問題
水葫蘆在不少湖泊水域中泛濫成災,因此被認為是有害入侵種。但水葫蘆既是一種高效的水體凈化植物,又是一種具有生化與醫藥價值的植物。按照熱力學第二定律,農藥、化肥等物質稀釋到湖水中是熵增過程,富集起來則是逆熵過程,需要大量投入。水葫蘆等水生植物具有富集水體中營養元素的能力。因此,運用“相生相克”的生態規律,可以進行湖泊富營養化治理。若在受污染水體中,有序管理、合理分布水葫蘆,可去除污染水體中60-90%的氮、磷、油污和重金屬等污染物。即通過發展“水葫蘆”產業,以解決湖泊水體富營養化問題。將水葫蘆收集起來生產有機肥,上海已有成功實踐;江蘇無錫陽山鎮經過多年的實踐摸索,找到了一條從調整產業結構入手根治面源污染的新思路、新途徑,不僅境域內及其周邊地區環境質量得以改善、明顯好于同類型區,而且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也明顯提升。廈門綠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從2004年開始水葫蘆綜合利用的研究,現已初步開發出具有祛痘、除癬、保濕、潤膚等功效的外用皮膚護理多種產品。綠波公司在大力開發水葫蘆生化產品的同時,與改善水環境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了經濟與環境效益雙贏的發展模式。
三、推進循環經濟發展需要注意的問題
國家有關部門在搞循環經濟試點,2005年10月27日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發了通知,第一批試點單位82個,有綜合的,有冶金的、有色的、化工的、煤炭的,也有廢舊物資回收的,也有省市試點像山東、江蘇、遼寧,還有地級市。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尚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1、利用市場機制,發揮企業的積極性
發展循環經濟沒有固定模式。要因地制宜,創造性發揮聰明才智,通過物質代謝或共生延伸產業鏈。例如,從設計開始,按照生態工業理念或“零排放”思想設計工業園區;或對一個企業可以變成“原料”的廢物進行產業共生;或有一塊可供開發形成具有產業聯系的地區,或根據物質和能量出發進行產業聯網,或對一個園區進行再設計等,這些都是循環經濟的實現形式。發展循環經濟,本質上是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安排經濟活動。自然要素的循環需要一定的外部條件。如水循環是在“永恒”的能源—太陽照射下實現的。如果沒有太陽,就不可能有周而復始的水循環。同理,使經濟體系中的物質在市場條件下循環流動,也需要投入;對企業而言這就是機會成本:如果不產生利潤,企業就不會發展循環經濟。因此,政府應當對發展循環經濟的企業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如稅收減免、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等,使之有利可圖。
2、加大執法力度,規范市場行為
循環經濟之所以要政府推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均存在“外部性”問題,政府在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就是彌補“市場失靈”。因此,要加強法制建設,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另一方面,要加大執法力度,嚴格市場“準入”。只有通過法律法規的強制和經濟激勵的雙向“脅迫”,使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真正有推動力。換言之,只有形成有效的機制,循環經濟才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得到發展。
3、依靠科技進步,形成循環經濟發展支撐體系
循環經濟中的許多產業鏈聯系是以技術進步為基礎的。誠然,我國有傳統的“天人調協”思想,但無論是資源綜合利用還是再生資源的利用,沒有技術支撐只能被降級利用,難以實現再生產品的高技術含量,因而也就無法實現增值。因此,一方面,要將發展循環經濟的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納入國家“盤子”,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以減少技術產業化的成本,改變我國技術開發與經濟發展“脫節”的狀況。
4、堅持以人為本,重視物質循環的可行性
并不是每種工業廢物都能循環利用的。東北大學陸忠武院士等對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分出三種類型:一類是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算的。如各種金屬(以金屬結構材料為主)、玻璃、紙張、催化劑、水以及塑料。二類是技術上可行但經濟上不一定合算,如一些建筑材料和包裝材料、溶劑等。三類物質幾乎無法進入大循環。如表面涂層、油漆、殺蟲劑、除草劑、防腐劑、防凍劑、炸藥、燃料、洗滌劑等產品。如果再生產品進入食物鏈,必須更加小心,因為“人命關天”:如果食品中含有不符合健康要求的物質,必須嚴格控制,制定標準并切實執行,防止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英國“瘋牛病”的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與蛋白飼養牛有關。因此,我們在鼓勵并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充分考慮物質循環的可行性,切不可掉以輕心。在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中,還必須處理好全局和局部的關系,在發展區域循環經濟時必須進行成本效益分析;處理好當前利益和長期利益的關系,避免急功近利的“政績工程”。對企業而言,需要誠信和應急機制,否則“廢物變原料”就難以實現;又因上、下游企業都在施行清潔生產,從而導致物質的“減量化”,需要風險管理,否則產業鏈就會“斷”。發展循環經濟,也需要公眾的積極行動,除了消費綠色產品,從需求側拉動循環經濟發展外,形成可持續的消費模式也是循環經濟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