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廣東地方經濟發展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優劣現而知不足
從近年百強縣的評比數據可以看出,廣東省的強縣數量雖然連續幾年保持穩定,但卻已明顯落后于浙江、江蘇和山東三省。面對這樣的結果,廣東開始警覺。從強縣的比重來看,廣東只有約10%的縣入選100強,而江蘇超過25%,浙江更是接近50%,廣東強縣的比重明顯低于后兩者。珠江三角洲毗鄰港澳、緊靠大中城市,形成廣佛深城市圈。在過去的20多年內,珠三角借助外資和政策傾斜,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不斷吸引內地外來勞動力前來就業,使得城市經濟迅速膨大,而分布在其外圍的各縣市,經濟發展卻相對緩慢。從強縣入選的原因看,浙江憑借蓬勃發展的民營經濟,強縣遍地開花。江蘇憑借強勁的蘇南板塊占了6個席位,綜合指數都超過80分,處于蘇、浙的“夾攻”下,不走特色路線的廣東縣市并不能占絕對優勢。無論是1994年開展的靜態百強排名,還是近幾年的動態百強排名,粵東、粵西、粵北均無一個縣進入百強。粵東、粵西和粵北雖然擁有豐富的資源,但均由于各種原因未能通過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而形成主導產業,以致這些地方縣域經濟發展比較慢。
郡縣治而天下安
縣域經濟是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接合部,在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處于重要的戰略地位。為了加速縣域經濟發展,廣東改變之前對縣域經濟“給資金”的方式為“給政策”,四把火加熱縣域經濟發展。
──新政策的出臺,為廣東68個縣帶來了縣域經濟實現新跨越的難得的發展機遇。廣東省出臺了一項被譽為“強縣新政”的激勵型財政政策,建立激勵型財政機制,調整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下放經濟管理權限,重心下移,能放都放。對68個縣全面放權,其目的是為了充分調動縣一級加快發展的積極性、自覺性,實現新跨越。
──挖掘縣域潛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保持綜合實力的可持續發展。廣東省政府近期向20家裝備制造重點企業授牌,把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作為縣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大戰略舉措來抓,并確定集中資金、技術發展裝備制造業中的高尖端產品、整機產品,并相應加大技術投入,建立完善的裝備制造業研發機構,開發高精新產品,并增加科教文衛的投入,提高勞動力素質,從而增強發展后勁。
──打造專業鎮,提升縣域經濟水平,是廣東省提速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具體的措施。各個地方根據當地的條件確定了自己的特色產業,并通過借鑒珠三角發展的經驗做好“專業”、“特色”這篇大文章。目前在粵東、粵西和粵北,不少縣域都有自己的特色資源,但卻一直是“良玉包在頑石中”,如潮安的食品、五金等專業化生產,新興的涼果加工,乳源的小水電,徐聞的南亞熱帶農業等都具備一定的發展潛力,未來將通過打造專業鎮的方式形成聚集效應。
──打破廣東地域限制,與湖南、廣西、江西和福建聯合發展縣域經濟,在粵東、粵西和粵北形成一系列新城市群,帶動周邊的縣域經濟發展。2004年,廣東首倡并舉辦了首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及經貿洽談會,以大珠三角區為龍頭,“9+2”省區經濟合作與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這不僅為珠三角產業結構邁向高級化、重型化帶來了廣闊的發展腹地,同時還變山區及東西兩翼化區位劣勢為優勢,成為連結珠三角與閩、贛、湘、桂、云、貴等省的必經通道。2004年,廣東縣域經濟出現轉折點。據權威部門統計,全省50個山區縣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6.8%,分別比全省和珠江三角洲地區高出4.3和4.5個百分點,增幅超過珠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