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化學工程技術研究生培養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傳統培養方式的不足
傳統培養研究生主要由學校根據教學計劃進行培養,論文主要由指導教師根據自己的科研項目在實驗室開展研究工作。由于研究生培養規模擴大和現有工程實踐性教學資源不足,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研究生培養任務中面臨三個問題[3]。
1.1研究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工程實踐能力不足
部分研究生只注重理論知識和考試成績,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及應用性研究工作很少,工程實踐能力不足。本項目通過與企業合作,產學研一體培養,項目從生產實踐中來,到生產實際中應用,既解決了研究生的實踐問題,又鍛煉了研究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1.2多數教師研究課題脫離了工程實踐
由于大學指導教師理論研究項目多,工程項目少,而且在研究經費緊張和實驗設備不足的情況下,為了完成承擔的研究生培養任務,不得不為研究生制定研究課題。雖然這些研究課題可以讓學生通過畢業論文答辯,但研究生在三年中與社會接觸的機會很少,工程實踐能力弱,偏離社會,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課題組通過與企業聯合申報項目或由企業直接支持項目的形式開展產學研一體化培養,既加強了理論與實踐結合,也培養了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1.3生源多樣性與實踐教學資源不足的矛盾
近幾年,招生數量增加較快,生源來自不同層次高校和專業,呈現出多樣性,其基礎和實踐能力參差不齊。生源多樣性與實踐教學資源不足的矛盾,特別是沒有中試車間和工程方面的實踐條件不足制約了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本項目研究和實踐發現,開展產學研一體化培養研究生,進行分類指導,充分利用了企業的資源,加快了培養合格研究生的速度。
2建立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
從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出發,以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為中心,有機整合和充分利用了產學研各自具有的教育資源、工程資源,較好地協調了產業、教學、科研及人才培養之間的關系,在培養高素質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人才方面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研究生培養實行1+2和2+1培養模式。專業基礎課主要在學校完成,實踐課程主要在企業完成。培養過程上主要體現為:校企“兩個培養主體”、培養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實行“雙導師”制度。培養模式打破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中培養主體學校單一化格局,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中來,在課程安排、培養計劃、論文設計、學生就業等各個方面,企業與高校作為兩個人才培養主體共同發揮作用。有效整合資源,發揮產學研多方優勢,真正實現產學研聯合培養人才,機制和模式是關鍵。根據學院和專業的實際,結合企業的性質和特點,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做法主要有以下方面。
2.1聘請企業人才兼任研究生導師,實行“雙導師”制
聘請一些不僅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關心教育工作,愿意為高校人才培養做出貢獻的企業科技人員充實到導師隊伍中來,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彌補自身師資的不足,而且能夠加強高校和企業界的聯系,也能夠極大開拓學生視野。每位研究生都安排兩位導師指導,一個來自東華理工大學化學生物與材料科學學院,一個來自企業。研究生從事的課題和論文是經過導師組選擇認定、企業急需解決、企業導師能夠指導的關鍵技術問題。近三年,東華理工大學化學生物與材料科學學院正式聘請10位企業高級技術人員或專家擔任研究生導師。他們把行業研究的前沿問題、影響行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以及國民經濟發展迫切需求的科研項目直接交給研究生完成或帶進學校,使研究生能近距離地接觸技術前沿,參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企業自主創新工程,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眼界。近三年,學院已經聯合培養了研究生22名,目前還有12名碩士生在企業的研究生基地進行聯合培養。
2.2以合作項目為依托聯合培養人才
以項目為載體是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重要途徑之一。過去高校和企業的合作大多以“點對點”的方式進行,合作項目較小,難以發揮群體優勢和產生重大成果,對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影響十分有限。當前,我們注重將高校學科集群和企業產業集群對接。通過這種對接,將能有效承擔企業的科技攻關項目,或者聯合申請科研任務,并以此作為相關學科研究生培養的平臺和載體,創造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機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例如,我們打破院系行政壁壘,組織精兵強將,整合師資和研究生資源,集中對接產業,已經分別和撫州三和醫藥化工有限公司、江西廣虹化工有限公司,江西思派思香料化工有限公司、中核新疆天山鈾業有限公司和連云港宏業化工有限公司等共同申請承擔了科技部、江西省重大高新技術、教育廳產學研等項目。
2.3聯合建立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從2007年開始,以學校為主體,依托研發能力較強的大中型企業、高新企業等有關單位,建設了一批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盎亍币愿咝Cx招收研究生,課程設置和學位授予在高校進行,而學位論文主要是企業的科研攻關任務,研究生論文主要由企業導師指導并在“基地”完成。高校在企業高級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中遴選導師,企業導師享受高校導師同等學術待遇。研究生不僅增強了對企業的了解,而且提升了自身創新能力,研究生每人都參加校企合作項目,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人均2篇以上,被SCI或EI收錄論文1篇以上,就業率100%。
2.4評價方式
產學研一體化研究生培養模式中,評價的重心也由學校轉移到學校、企業和社會共同評價,課程設置、人才素質、論文質量、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是否適應企業技術應用和科研開發的需要,是否有利于企業的人力資本積累和開發。理論學習和實踐應用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比重將有所調整,對人才的考評方式將出現多樣化。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除筆試之外,還可以有面試、實驗、項目開發、模型(程序)設計、案例操作等各種行之有效的評價方法。企業對聯合培養的研究生實行書面鑒定的方式,參與研究生的評價體系。
3實行產學研一體化培養模式的效益
3.1與企業合作共建,吸納了社會資源,彌補教學資源的不足
截止目前,學院已與撫州三和醫藥化工有限公司、江西廣虹化工有限公司,江西思派思香料化工有限公司、中核新疆天山鈾業有限公司和連云港宏業化工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建立了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就業實訓基地,充分利用了企業的大量儀器設備、車間、實驗場所等開展教學實訓、科技開發和研究工作,大大改善了教學和科研的資源不足的狀況。同時企業又為學生提供生活補貼,例如撫州三和醫藥化工有限公司免費提供吃住,還給每人每月500元的生活補貼,減輕了學校、指導教師和學生的壓力,促進研究生安心學業和研究工作。
3.2根據產業需求,開展科學研究與開發,提高了教師業務能力
科研工作以產業或企業需求為導向,指導教師面向化學、化工、制藥產業發展申報各類科研項目,促進了面向企業積極開展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等活動。教師業務能力在科研活動過程中得到了較大提高。例如課題組與撫州三和醫藥化工有限公司、江西廣虹化工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同申請到科技部科技人員科技入園項目2項,申請到江西省教育廳產學研項目1項,企業合作項目5項等,先后有5項科技成果的轉化,實現工業產值6000多萬元。同時也促進了教師的基礎研究能力,目前教師主持和參加國家級基礎研究項目10多項,省級項目10多項。
3.3針對企業生產實際,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促進教學改革
通過產學研結合,改變了以往任課教師重理論、輕實踐、單一教學的局面,更新了教學觀念,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效果,促進教學水平提高。根據企業生產實際,不斷調整實習實驗內容,學院和企業實驗室全部為研究生開放。例如為提高研究生動手能力,利用學校和企業實驗條件,新開了《合成設計與實驗》、《高等有機實驗》等選修課。聘請企業技術人員為學院實習課指導老師,具體指導研究生在企業的課程實習。
3.4研究生的綜合素質有了顯著的提高
通過產學研聯合培養,不僅培養了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加快學習與生產的結合,鞏固了學生的基本技能,提高了實際操作能力,使其在畢業后能較快地轉換角色,適應工作,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用于實際生產,而且研究生通過參加教師科研項目,激發學習積極性,思維受到系統訓練,知識面得到擴大,科研創新能力得到增強,為從事科研工作和進一步深造奠定堅實基礎。企業為研究生提供大量課題和訓練計劃,讓研究生參與解決生產實踐、產品研發中的實際問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3.5產學研聯動,推動學生就業工作
產學研一體化的培養模式,為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提供了必要條件,鞏固了學生的基本技能,提高了實際操作能力,使學生更快適應工作,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用于實際生產。通過產學研聯合培養,服務企業,獲得了企業的認同與支持,拓展了研究生就業基地建設,連續3年每年平均有5名以上的研究生到相關企業工作,而且很快就成為企業的骨干,如2009年畢業的劉某現在已擔任撫州三和醫藥化工有限公司技術科副科長。產學研聯合培養的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即達100%。
3.6企業得到了智力支持,促進了企業的科技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通過產學研合作,一方面企業不僅可以獲取知識和技術,并且還可以獲得與其它企業交流的平臺,挑選優秀畢業生等。另一方面在合作過程中,企業內部員工也獲得學習和培訓的機會,從而提高自身的素質。企業利用產學研合作開展技術創新,增加了自身的價值,進而推動產業升級,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經濟越發展,技術開發機會越多,產學研合作實體就會吸引更多的研究項目和投資,如此形成良性循環,實現大學、企業、當地經濟共同發展。
4結論
發揮產學研各方優勢聯合培養研究生,是迅速提升研究生創新水平和實踐能力有效途徑,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必由之路[4]。但是如何充分發揮產學研聯合培養模式的作用?一定要根據企業需求和研究生培養自身客觀規律,充分發揮企業和高校各自的優勢,建立科學有效的質量保障機制和評價機制,才能保證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