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化學工程工程師培養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化工學科人才培養存在的突出問題
化工學科的學生從進入校園的那一刻就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就業之路,在就業大環境的影響下,他們在大學四年的學習和生活中主要分化成了兩類。第一類學生以考研為學習目的,占學生人數的60%以上,這類學生又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爭取學院有限的研究生推薦名額,在大四以前,他們認真學習所有能影響專業排名的課程。以河南大學化工學科為例,免試推薦的名額只有不足5%,爭取到名額的學生一般都在班級名列前茅。這些學生非常注重考試成績,其學習特點很大程度上沿襲了高中的學習方式,即搞題海戰術,學得很累,而對于專業素質和專業思想的培養不是太重視,部分存在高分低能現象;另一部分學生參加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入學考試,他們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考研的那幾門課程上,其他與考研不相干的課程(在他們看來如此),幾乎都采取了敷衍的態度,尤其是實驗和實習,在他們看來非常占用時間,更是應付了事。第二類學生以就業為目的,形成原因很復雜,有的是因為學習成績較差,有的是因為家庭經濟負擔較重,也有很少一部分學生是心甘情愿想要了解社會,了解化工企業的現狀,下決心先工作一段時間再說??梢钥闯?,當今大學生的學習目的以及對知識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別,而我們的培養方案模式僵化,在人才培養的結構上缺乏層次,不立體,成為工程教育的首要問題。
其次,年年出榜的中國高校排名成了中國高等教育的指揮棒,致使每個院校都采取了優先發展科研的辦學思路,與之相適應的是各種科研激勵政策不斷出臺。但是,從國家各個政府部門下發的科研經費有著向少數榜單上排名靠前的院校,向科研實力人物匯聚的趨勢,絕大數的教師無力爭取。于是,高校大部分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陷入了想搞科研沒有經費,但又不甘于全心全力從事教學的尷尬境地。試想一下,這樣的一支教學隊伍,怎樣應對目前立體的、多層次的創新人才培養需求。再次,我國高等教育的高度計劃性和市場需求的高度選擇性一直是對無法解決的矛盾。事實上,從推行市場經濟體制之初,教育工作者就意識到我們的培養方案與市場的脫節,并開始思考市場需求到底是什么?培養方案的不足在何處?可以說,中國高等教育的工作者了解國家的化工行業的相關政策,以及現代化工企業的需求。阻礙問題解決的關鍵在于教育工作者沒有制定培養方案的自主權,因為害怕一旦放開,中國高等教育將出現失控的局面。最后是教學理念的陳舊,認定知識的傳授就是一塊黑板加一支粉筆,從一個個基本概念的剖析,到一個個數學公式的推導??杀氖?,我們的學生也適應了,換種知識的傳授方式就感到很吃力。例如我院的一位教師,她在講授《化工基礎》課程的時候,喜歡訓練工程的思維方式,即先給出一個具體的化工案例,然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幫助他們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然后由他們自主解決問題。剛開始的時候,學生對這套教學方法充滿了好奇,但是過不了多久,他們就感到不適應,因為他們很少主動思考問題,一般都是老師在講臺上娓娓道來,他們在下面按部就班地接受,到了后來,他們簡直要抵觸這種教學方式。于是,我們看到的是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下,教育出來循規蹈矩的學生。
2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實施的設想與實踐
怎樣才能增加培養方案的層次性和靈活性,使之與人才市場的需求相協調,達到卓越計劃的培養目標呢?學院一直把上述課題當成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圍繞這個課題開展了系列教改探索,現把我們取得的一點研究成果在此簡單介紹一下。針對在校大學生思想動態,畢業生就業單位的跟蹤調查,研究生錄取院校的隨訪,我們認為化工學科的學生至少需要采取兩種培養模式。河南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學生的培養方案主要包括公共平臺、專業基礎平臺、專業平臺三大塊。公共平臺包含政治、英語、體育、數學、物理、計算機,專業基礎平臺主要包括基礎化學及相關實驗、化工原理及實驗、化工制圖、化工儀表自動化及實驗,專業平臺課包括化學工程的后續專業課程。我們嘗試將專業平臺課做成兩個模塊,一個為考研模塊,另一個為就業模塊。考研模塊體現化工理論及實踐環節的系統性,并強化學生從事科研的基本素質和技能,如開設化工前沿講座、科研指導、化工數據處理、文獻檢索、專業英語、近現代分析測試技術等課程。與之相對應的選修課模塊,則考慮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如開設的生物工程導論、材料科學概論、能源工程導論、環境科學導論、精細化工導論、高分子材料導論、等等。就業模塊在保證化工理論完整性的基礎上,適當壓縮總學時,增加實踐環節的內容和學時,旨在強化其化工基本技能。
與之相匹配的選修模塊則考慮學生在化工實際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如面向學生開設化工技術經濟、化工環保、化工安全操作、化工設計、分析測試技術等課程。在每學年課程和學時數的安排上,考研模塊采取兩頭稍松,中間緊的方法,即入學時課程稍少,大四上(考研學期)課程安排少;而就業模塊除大一第一學期課程稍少外,基本上均勻分配課程及學時數。學籍管理上,采取學分管理制度,壓縮必修課的總學分,增加選修課的總學分,從而增加培養方案的彈性。為了配合考研模塊和就業模塊的順利實施,我們探討對本科生也采取“導師制”。目前在高校里,學生由輔導員全面管理,一個輔導員有時要管理200~400學生,甚至在專業指導上,比如學生的選課、學術活動等也由輔導員代勞。實施“導師制”后,學生在大學二年級第一學期選定專業指導教師,一般一個指導教師管理4~8個學生。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職業規劃,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的選課,輔導學生的學業。顯然,這樣以來,學生的專業問題、思想問題能夠得到及時了解、有效指導,輔導員則主要負責學生的日常教育管理。配合上述培養方案的改革,我們提出了“大論文”的思想,即當學生二年級選定指導教師后就開始進行其本科階段的科研活動,有計劃、分步驟實施。對于考研模塊的學生,首選科研論文,由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選擇研究課題,并定下研究目標,然后由學生自主分配時間、選定實驗方案完成相關研究,指導教師僅在論文研究的過程中起指導作用。而對于就業模塊,主要考慮學生進行化工設計。以指導教師的應用型課題、化工設計創業大賽、挑戰杯等為載體,讓學生在大二就開始動手進行項目的化工工藝設計及相關計算。
雖然學生在這個階段只學習了化工原理課程,但是他們很多已經具備了自學的基本素質,在老師簡單的指導下,他們完全可以涉獵化工設備設計、化工工藝設計、Auto-CAD制圖等課程,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之強,往往超躍我們的理解和想象。上述安排的好處主要有:(1)自主學習;(2)創新能力培養;(3)成就感。在上述大論文的指導思想下,學生形成了一個學習小組,這個小組有內部成員,即從事實驗研究的學生、從事化工設計的學生,在指導教師的引導下,他們完成實驗測定和分析、設備選型、工藝確定。小組同時還有外部成員,即工商管理、經濟等專業的學生,有他們參與來完成項目規劃、市場營銷策略等。在這樣一個小組中,成就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品質,非常有利于他們日后的工作。有人可能認為這樣的組織方式雖然很好,但是會增加教師的工作量,所以未必能夠有效實施。事實上,學生的努力推動了教師的科研,并且最終收獲一個經過加工、包裝好的項目,有利于項目的推廣,這是個雙贏的事情。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很好地完成我們在上述教育改革中的角色。中國的工科高等教育如同市場經濟的發展一樣,打破原有的僵化格局,然后樹立新的培養機制,使之與市場發展的需求和進度相一致。